央广网阿勒泰7月27日消息(记者梁瑜琳 丁安)连日来,记者跟随“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新疆阿勒泰、塔城等地,探访文旅融合、边境贸易发展成效,见证当地如何依托特色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阿勒泰美景引客来,影视IP带火文旅路;哈巴河牧民端起旅游碗,日子越过越红火;巴克图口岸货如轮转,边民生意节节高……在新疆,文旅融合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边贸繁荣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幅团结奋进、开放共赢的边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影视IP点燃文旅热 “牧歌风景”引客来
自去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新疆阿勒泰市哈巴河县作为主要取景地持续走红,今年夏天旅游热度不减。7月25日,在哈巴河县彩虹布拉克,绿毯般的草原上繁花星布,近处牛羊悠然踱步,与起伏的山峦共同勾勒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壮美图卷。
这片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而走红的土地,以其原始质朴的魅力成为新晋旅游热点。巴太树、小卖部、村长家等剧中经典场景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沉浸式体验剧中的生活场景,感受草原牧民的日常。
在哈巴河县彩虹布拉克,游客与牧民共舞(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这是剧里那个地方,我特意找来的。巴太树下的浪漫、张凤侠小卖部的烟火气、村长家的质朴生活,这些剧中经典场景让我仿佛走进了故事里。”游客王女士兴奋地分享道,“尤其是站在‘巴太树’下,仿佛能感受到剧中那份纯粹的爱与自由。”
哈巴河县借助“影视热”契机,将影视 IP与文旅深度融合,修复剧中场景、设立打卡点,并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结合G331 边境公路交通优势,设计影视主题自驾路线,串联白桦林景区、幻光森林等景点,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演绎、特色美食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综合体。如今,哈巴河县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持续显现,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接待游客305.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实现旅游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长27.16%。
“我们尽可能保持原貌,包括小卖部、巴太树、村长家、巴太家和托肯家等老房子,连屋内陈设都按剧中布置。”哈巴河童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现金介绍,景区完整保留了电视剧中的主要场景,还新增了10座哈萨克族特色毡房,按功能分为婚房、厨房等,全方位展示游牧民族文化。
在哈萨克族特色毡房,游客体验打羊毛活动(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周现金告诉记者,为丰富游客体验,景区设计了沉浸式游览路线,从商业街入口出发,途经剧中各个经典场景打卡点,全程约1.5小时到2小时;同时还新增了马术体验项目,让游客能更深入地感受草原文化。
在马术表演场,25岁的哈萨克族青年阿斯哈尔别克正娴熟地驾驭着骏马,为游客展示传统的马术表演技艺。演出结束后,他摘下帽子向观众致意,古铜色的脸庞上挂着自豪的笑容。
马术表演(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阿斯哈尔别克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开始跟着父亲学骑马,没想到这门祖传的技艺现在成了‘铁饭碗’。自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后,景区游客多了许多,我五个月前应聘成为专职马术表演者,现在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在哈巴河县,像阿斯哈尔别克这样,因文旅发展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牧民不在少数。自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引发旅游热潮以来,哈巴河县乘势发力文旅产业,已为当地民众创造约720个直接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达3.5万元,让更多牧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传统马术、民族歌舞、手工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借助文旅东风之势焕发新生机。
边民互市人潮涌 边贸活力再提升
记者走进塔城市中哈边民互市丝路文化商品城,扑面而来的是熙攘的人潮,与热闹的讨价还价声。货架上,俄罗斯巧克力、哈萨克斯坦蜂蜜、吉尔吉斯斯坦羊毛毯琳琅满目,游客们正穿梭于货架中,不时拿起商品仔细端详。
在塔城市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游客正在选购商品(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这个奶粉再给我来几袋!”一位内地游客高声招呼着店员,而在收银台前扫码枪的“滴滴”也声此起彼伏。大黄蜂商行负责人王野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掩不住笑意:“暑期来了,现在是旅游旺季,生意特别好,我们每天的销售额也增加了30%至40%”
“我是土生土长的塔城人,能在自己家乡把生意做起来,不用出去务工,感觉特别幸福。”王野一边给顾客打包商品一边感慨,“以前也想过出去打工,但现在守着口岸做生意,收入不比大城市差,还能照顾家里。”
大黄蜂商行工作人员在向游客介绍商品情况(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据介绍,中哈边民互市丝路文化商品城坐落于巴克图口岸,共有两层,建筑总面积15720平方米,是集批发零售、商品展示、商贸洽谈、跨境电商线下体验、金融结算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商贸服务平台。当前,商品城正依托边民互市政策,创新“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构建“买全国卖全球、买全球卖全国”的贸易格局。
“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商品城吸引了周边居民的积极入驻,如今商铺近80家。”巴克图口岸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倪振兴介绍:“过去商户多是零散售卖,缺乏集中性;现在有了统一的贸易区,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帮商户聚拢了更多客流。”他表示,这种集中化运营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更通过资源整合放大了口岸贸易的集聚效应,让边民互市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为了提升通关便利化,激活口岸贸易活力,我们还在2022年率先推出边民互市‘手机APP’,实现线上申报。边民无需再到现场,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跨境交易,真正实现‘在家也能做外贸’。”倪振兴说。
巴克图口岸(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在通关便利化与边贸创新双重驱动下,巴克图口岸今年1至5月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今年1至5月,巴克图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29.2万吨,同比增加3.7%,其中进口10.2万吨,同比增长55.2%;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28364辆次,同比增加82.9%。
如今,新疆正团结带领2500多万各族儿女安居乐业、团结奋进,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发力,奋力走出一条兼具新疆特色与时代活力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