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岭南,暑气蒸腾。但当高铁驶出深圳北站,两小时后驶入贺州境内时,窗外的景致已从都市楼宇切换成连绵青山。
贺州高铁站内风光
7月23日至25日,跟随“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总编辑看贺州”采风团,晶报记者踏过西溪温泉的氤氲水汽,钻进姑婆山茂密的林海,触摸黄姚古镇千年青石板的温度,最后在供港蔬菜基地的田埂上,读懂了“中国温泉之城”“世界长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背后,这座桂东小城与大湾区深度交融的密码——它既是大湾区的“菜篮子”,更是安放身心的“后花园”,用生态底色与烟火气,写就了一份独特的“融合答卷”。
姑婆山云海
一池温泉:从“资源”到“产业”的蝶变
采访首日,记者们一行前往贺州市南乡镇西溪森林温泉度假邨。漫步其中,一个接一个的温泉口遍布山脉一侧,伴着葱郁的森林植被,加之烟雾低垂环绕,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工作人员现场用温泉水煮鸡蛋,不到10分钟,一提鲜嫩的温泉蛋便新鲜出炉。
贺州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分布点多、储量大、水温稳定、水质好等特点。“可开采总量约25000立方米/天,已探明可采量约10490.44立方米/天,最高温度达86℃,富含偏硅酸、锶、氡等多种微量元素,养生保健功效显著。”西溪森林温泉度假邨运营总经理罗体聪介绍。度假邨新投入建设的三期温泉别墅,近百幢别墅一经开放销售就吸引众多大湾区及北方游客购入和租住。他表示:“公司预计总投入50亿元,完善综合配套,扩建水上乐园,打造自然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南乡镇是贺州市发展温泉文旅产业的缩影。当地积极推进“温泉+文化”“温泉+旅游”“温泉+体育”等业态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从休闲旅游到健康疗养,从文化观光到修身养心的多功能温泉产品,以“一池温泉”激活文旅产业加快发展。
西溪森林温泉度假邨
一片林海:在“南国天然氧吧”度过18度的夏
“13万个/立方厘米!”7月24日早晨,姑婆山景区的负氧离子监测仪前,晶报记者深吸一口气。此刻,30多名深圳游客散落在林间,几位近70岁的老人赤脚在清泉中淌步。
姑婆山的绿,是触手可及的治愈。99.75%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了“南国天然氧吧”和大湾区游客的“避暑胜地”,仙姑瀑布的水花砸在青石上,折射出的彩虹与游客的笑脸相映。“景区森林年均温度18.2°C,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5万个/立方厘米,是难得的吸氧洗肺、生态休闲的研学旅游胜地。”贺州市姑婆山景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孟辉介绍,今年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量同比显著增长,未来将探索与大湾区旅游业界的深度互动合作。香港游客范女士也表示:“第二次来了,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让人整个人都放松下来,非常值得推荐!”
来自深圳的小游客在林间戏水
从“观光”到“度假”,姑婆山的转型藏着巧思。“贺州市正积极创建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森林休闲+温泉康养”核心度假产品体系,打造了森林避暑、温泉康养、户外运动等系列度假业态产品,创新在公交站免费体验温泉,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变废弃矿山为度假游览区、变废弃矿坑为足球绿茵场,推动从单一观光旅游到复合型休闲度假有效转变,进一步擦亮‘温泉康养地灵蕴姑婆山’品牌。”姑婆山产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劳晖表示,整合创新的效果显著,目前度假区日均接待游客1.3万,较去年同期增长36%。
政策红利更让大湾区游客暖心。“目前,‘肇清永郴’四市市民可享贺州市A级旅游景区优惠、肇庆市户籍居民免票进入黄姚古镇等5家景区、“一票3日使用制”、贺肇双城企业联动优惠。”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曾凡清介绍。自今年1月5日起,香港西九龙往返重庆西高铁增设贺州站,香港与贺州正式实现不到2个半小时直达。2025年上半年,贺州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占区外游客比重超七成。
姑婆山仙姑瀑布
千年古镇:繁华与静谧的“双城生活”
7月24日下午,采风团走进贺州黄姚古镇,只见街巷游人如织——或踱步青石路,或在酒肆茶馆小酌,或拾阶登高俯瞰群山与灰瓦。这座古镇年均接待量已突破100万人次,其中六成以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在黄姚古镇的中心位置,已开业近10年的龙鳞台全景酒店伫立其中。登上酒店顶楼,可将黄姚古镇景色尽收眼底。2014年,广州市民黄炎忠到此游玩后萌生投资想法,于2016年创建龙鳞台酒店并经营至今。“我一直往返于贺州市和广州市,过着双城生活,每次回到黄姚古镇,都能‘洗去’身上的焦虑。”他的酒店依山据明清老宅而建,推开窗就是带龙桥的青石板路。
在龙鳞台全景酒店顶楼能将黄姚古镇全貌尽收眼底
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明末清初时黄姚已是广东、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的商业重镇。黄姚古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楹联文化古镇”,其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古镇至今完整保存着8条主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古旧的招牌,斑驳的店门依稀可见当时商业的繁荣。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是黄姚的秘诀。2017年10月1日《黄姚古镇保护条例》正式实行,对古镇的规划、保护、利用及管理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古民居修复坚持“修旧如旧”,同时植入“艺术黄姚”“烟火黄姚”等新业态。广西昭平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经理秦彩艳介绍,这些举措让古镇在留住历史韵味的同时,不断提升游客体验。
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
从“空心村”到“菜篮子”:乡村振兴的“贺州样本”
7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的贺州农投供港蔬菜基地,看到一块块种满蔬菜的农田被青山绿水环绕,从马路延伸至山边,与偶然飞过的白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水墨田园画。田地里,一根根长势喜人的秋葵挂满枝头。“13至15厘米且笔直的秋葵才合格,其余不符合标准的只能舍弃。”村民刘先生边摘边说。
“基地种植、生产标准均按照供港标准实施,包括水肥一体化及平时的植保,都有严格规范。从种植到采摘全记录,24小时监测,冷链车当天就能把菜送进香港市场。”基地负责人李林介绍。作为广西首个直通港澳的蔬菜基地,这里每天供港10吨蔬菜,2025年上半年产量已达812吨。目前,贺州市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01个,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27个。
在距蔬菜基地10分钟车程的荷塘村老寨,记者看到了另一幅乡村振兴新景象。“以前全村只剩3个老人。”荷塘村老寨的“寨主”覃卓领着我们穿过红砖巷弄,一间间红砖灰瓦的老房子在他的改造下,变成当下时兴的咖啡店、酒吧、餐厅。
这个曾近废弃的空心村,如今成了青年栖息地。2020年,覃卓中标当地的古村落改造项目后,因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选择定居于此。2021年起,他与当地政府合作,探索“专家团队包村打造”的模式,先后投入约800万余元,租用当地村民的民居约8000多平米、15个院落,打造成了目前的业态,吸引12位年轻人陆续定居于此。“在这里不是躺平,是换种自己热爱的方式继续奋斗。”“90后”陈绍冰在这里经营扎染坊,一语道出了老寨的活力密码。
贺州用两小时高铁的距离,向大湾区展现了一种可能:生态与产业可以共生,传统与现代能够交融。这份“融合答卷”里,写的是“菜篮子”的实在,也是“后花园”的诗意,更藏着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晶报记者 罗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