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距离2018年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已7年有余。
如今,成都各类公园数量超过了1500个,天府绿道建设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绿地、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多级生态体系全面铺开,骑行夜游、观鸟观虫融入了成都人生活的日常。
生态生活、禽鸟趣事构成了公园城市的美好注脚。然而,作为公园主角的植物们,却似乎缺了席。
好消息是,6月成都国家植物园(天回园区)建筑设计方案征集获奖结果揭晓,这意味着成都的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图源@成都植物园
截至目前,我国有北京和华南两个国家植物园。2023年《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后,确定将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成都植物园赫然在列。
要入选国家级,门槛一点也不低。并且,国家植物园体系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严格执行,并不会搞一刀切。
16个植物园拉通来看,占地面积仅42公顷的成都植物园规模仅比海南热带植物园大一点儿,排在倒数第二。那么,它凭什么入选?未来又该如何撑起“国字号”的门面?
仅42公顷的国家植物园?
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溜溜!
我们先来看看包括两个国家植物园在内的16个植物园的基础信息。

北京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从规模、植物种类、科研等方面来看,一南一北两个分属不同气候地带的植物园布局,为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开了个好头。

▲北京植物园水杉保育区(图源@北京发布)
正在竞技的14位选手,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域特色,比如南京的樱花、海南的热带香料等在保有量上都是“遥遥领先”。
其中还有国家5A级景区“明星”——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强势入选,凭借地理优势打造的占地约80公顷的原始热带森林,足以傲视群雄。

▲图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已走过40余年的成都植物园,虽然规模上不及其他植物园,却也不缺”硬气“的底牌——多个NO.1。
荚蒾园是全国首个保存荚蒾属植物资源的专类园,收集了64种荚蒾属植物;
为成都“市花”——芙蓉花建立了国家级种植资源库,持续收集全球235种地理小种芙蓉资源,保有量高居世界第一,并在芙蓉新优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
珍稀植物专类园则是四川首次公开展示迁地保护珍稀植物的园区,为保护四川珍稀濒危植物,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珍稀植物——桫椤(图源@成都植物园)
建成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植物主题科普馆——青少年植物科普馆,依托沙生植物馆和青少年植物科普馆,成都植物园年均开展150余场科普活动,活动受益达到5万人次/年。
显然,40多年来的建设和运营成果,给了成都植物园足够的底气,让其获得了与众多宝藏般的植物园同台竞技的珍贵门票。
地理地貌特殊
孕育独特的“基因宝库”
事实上,建国家植物园,四川还有它独特的先天条件——生物多样性仅次于有两个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的云南,丰富的“基因宝库”就是成都植物园的资源宝藏。
不同于北京的温带气候和华南的亚热带气候,四川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五大地貌单元,包括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六个气候梯度。

▲雪山下的成都(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成都5005米的市域海拔高差,这一数据在全球超大城市中都无出其右。
其中,西岭雪山海拔从1260米跨越至5364米(大雪塘为成都最高点),属立体气温带,年平均温度仅16℃,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5℃,同时也是大熊猫栖息地和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种类高达3000种,被称为“川西植物王国”。
在幅员辽阔的川西地区,沿着无数绵延的高山与沾染寒冰色彩的河流逐渐向上,“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又孕育出无数神秘植物。
雪绒花、甘青铁线莲、长毛银莲花、龙胆、尖被百合、绿绒蒿、川赤芍、康藏荆芥......仅横断山脉就有超5000种高等植物。

▲川西的密林花海
正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地貌条件,四川成为了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之一。
据悉,四川现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其中,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3种,以及白皮云杉、康定云杉、剑阁柏木、大叶柳、毛桤木和峨眉矮桦等特有植物。
在成都植物园,同样集中展示了珙桐、桫椤、金花茶等百余种珍稀植物以及四川蜡瓣花、阔叶樟等四川或中国特有植物,最大程度凸显了地域特色。
此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植物园等专业科研院所和机构,在植物分类、植物地理、植物生理、植物生态等植物学领域研究也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对标国家植物园准入条件,目前正在加紧培育、提升和巩固。
“一心两园”
成都“植”造力即将爆发
自然条件之外,成都国家植物园同时也在规模上下功夫。
《成都国家植物园总体规划(2025 -2035年)》明确提出“一心两园”体系架构。

▲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占地3633亩的园林园艺展示园区(世博园),设有6个室内场馆和113个室外展园,以及面向欧洲及北美山地的植物专类园。
未来,这里将担负起科普宣教与园林园艺展示的双重使命,展示成都园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园(图源@文旅成都)
高差超过4000米的西岭雪山,未来将设立植物迁地保育园区(西岭园),为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适宜的地质条件。

▲西岭雪山(图源@美丽大邑)
成都植物园(天回园区)则主要聚焦于植物科学研究,打造成为国家植物园科学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一心”的作用。
按照公布的获奖方案,成都植物园(天回园区)将对植物迁地保护培育中心、植物标本馆、种质资源库、植物文献馆、主入口建筑及配套设施共5处建筑进行升级。从本月发布的招标计划看,这项工程拟投用资金约3.3亿元。

“林上木芙蓉”的出入口,"银杏书页”的植物文献馆,“半隐于地”的培育中心......崭新的成都植物园已经浮现。


▲成都植物园扩建项目效果图(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根据体系布局要求,未来成都国家植物园将合力于世界级山地植物的多样性保育。当然,除了三大主园区之外,成都还多点设立了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望江楼公园、天彭牡丹保育中心等专类植物园区。
如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建立的杜鹃花专类园和自然群落总面积达到了100余公顷,是中国杜鹃花面积最大的研究基地。它们各有显著特色,将共同组成成都的园林园艺和科普宣教基地。
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目标中,2025年我国要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初步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植物园管理机制。
目前来看,在严苛的条件下,成都植物园要想成功挂牌“国家植物园”的头衔,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打磨。
这艘缓缓启航的“植物巨舰”,让我们小小期待一下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