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朝阳观位于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四十里长嵯西南端的滴水崖上,四十里长嵯是亚洲第一巨石,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滴水崖有“幽燕第一峰”之称,通体高600米,丹崖碧顶峭如刀削。崖头有一洞,名叫“碧落洞”,洞中玉泉终年涌水,隆冬不冻。滴水崖由此得名。
穿过朝阳观的入口,迎面是一座影壁墙,整体为砖石结构。顶部有典型的中式瓦作,覆筒瓦,带瓦当、滴水;壁身由青砖砌筑,中间嵌白墙,书有红色“炁”大字;基座为深色石材或砖料,稳固庄重,与自然环境相融,兼具空间分隔、文化表意功能,体现传统建筑韵味与道家文化内涵。道教修行讲究练 “炁” ,通过调息等吸收先天一炁提升境界;养生领域,视为疗愈能量,存在于宇宙万物间,气功等借其追求健康长寿。
影壁的背面书有红色“道”大字。“道”字影壁传递了对 “道” 所蕴含的秩序、德行、智慧的推崇。朝阳观作为道教场所,影壁 “道” 字是其文化灵魂的直观呈现,既以建筑符号彰显场所宗教属性,又借文字传递 “循道而行” 的理念,引导信众体悟道法。体现了朝阳观对道家宇宙本源、生命能量等思想的诠释与传承,借建筑传递修行、养生等文化内涵。
影壁的旁边是一条通往朝阳观深处的山间小径。
小径的右侧丛林中立有一块“滴水崖石窟”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碑。滴水崖拔地而起,高可千仞,光滑如砥,色泽丹赤,气势逼人。这里山奇水秀,景色通幽;亭台楼阁,峰回路转;佛洞仙泉,鬼斧神工。号称步步有迷人之景,景景含动人传说。主要景点有滴水崖、天柱、朝阳观和千佛寺等。
小径左侧的丛林深处是龙王庙,为硬山顶样式。布局单体独立、依林而建,融于自然显清幽;砖木结构,青砖墙体配坡屋顶覆瓦,坚实且具传统韵味;门、檐有彩绘,门窗为中式格扇添古朴精致感。
庙中供奉龙王神像,神像庄严肃穆,周边布置香烛等祭祀器物,承载当地民众祈愿风调雨顺、祈福禳灾的诉求,东西两壁分别绘有“龙王行雨”图和“龙王回宫”图,龙王庙的历史背景深深植根于明代朝阳观的建造与发展,依托北方龙王信仰的民俗土壤,在数百年间承担着宗教祭祀与民俗活动的双重功能,是区域内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的具体体现。
北方黑帝龙王神像端坐,头戴华丽冠冕,黑面长须,身着橙黄镶金袍服,手持器物,庄严肃穆。背壁上绘有金色龙纹、云纹的绿色壁面,搭配垂挂的浅色帷幔。神像前供桌摆有香烛、签筒等,整体氛围古朴,满溢传统宗教祭祀的庄重与神秘。
东壁彩绘为《龙王行雨图》,画面上绘龙王率雷神、雨师等神祇,乘云驾龙,携雨具行雨,展现祈雨、施雨场景,传递风调雨顺祈愿,兼具宗教寓意与民俗文化内涵,是古人对水神信仰及对自然期盼的艺术呈现 。
西壁彩绘为《龙王回宫图》,画面呈现龙王率雷神、雨师等神祇完成布雨,返程回宫的场景,人物有乘龙、骑马等阵势,配华盖、法器,云雾烘托祥和氛围,传递祈愿后的安定,体现古人水神信仰与对风调雨顺的期盼,是宗教民俗与艺术结合的文化遗存 。
上山小径的路侧设置了观景台。从观景台远望,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丹霞绝壁,这是四十里长嵯的南端部分,也被称为滴水崖,它是一整块高约 600 米的摩天巨石,丹崖碧顶,峭如刀削,有 “幽燕第一峰”“天下第一石” 的美誉。
三面绝壁,峭如刀削,顶端平坦,两侧一边为断裂山谷,一边为峭壁悬崖。其山势走向清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巨大雄厚的绿色屏风巍然矗立。
赤城丹霞绝壁,又称 “四十里长嵯”“塞外丹霞”“后城赤壁”,是中国北方极为罕见的壮美丹霞地貌。它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单体岩石,是一整块高约 600 米的摩天巨石,从南向北长 20 余公里,东西最宽近 8 公里,最高海拔 1440 米。
赤壁丹崖由上亿年地壳运动构造形成,经历了漫长的上升运动,在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为丹霞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主要由砂岩、花岗岩、火山岩风化构成,上下两层是火山岩,中间层富含氧化铁,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如今独特的丹霞绝壁景观。
从停车场一路上行,大约一公里左右,步行约为25分钟左右,便来到了朝阳观的山门。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宣府官员钦游恩到此,看中了这块宝地,道士李演腾的游说下决定修建道观。经过五年的大规模开凿,终于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初竣工。
石窟建在高 600 米的滴水崖下,有 15 个石窟,每窟面阔进深 5-6 米,高 2.5 米。内有水母宫、泰山殿、三官殿、三教殿、三皇殿、真武殿、三清殿等八座洞窟,其特点是凿窟贴像,为像辟洞,像洞相连。这些洞窟彼此贯通,殿与殿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巧的建筑群落。
朱红色的双扇观门上方悬挂着“朝阳观”的横匾。
山门两侧墙壁上彩绘四大元帅之马元帅(马灵耀、华光大帝)和赵元帅(赵公明、玄坛真君)。
山门两侧的“廊心墙”上接檐枋、下连墙裙处绘有花卉以及求道、传道的彩绘,借彩绘(道教神祇、祥瑞图案等 )传递宗教寓意、守护山门。
山门内侧的梁枋上彩绘展现道教核心神祇体系与“道统秩序”的“神仙谱系彩画”。
“上为三清,下为四御” 画面展现道教核心神祇体系与 “道统秩序” 。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是“道”的化身,象征宇宙本源与最高真理,为精神领袖;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后土皇地祇)作为“道的执行者”,辅佐三清管理三界实务,构成行政班子,具象呈现 “先有道统、后有秩序” 理念。
山门内两侧墙壁上彩绘四大元帅之温元帅(温琼、亢金大神)和周元帅(周广泽、风轮元帅)
山门不仅是朝阳观的入口,更是连接古今的纽带,见证了朝阳观历经的风雨沧桑和历史变迁,承载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进入山门之后,沿着上行的石阶转向左侧。
悬崖边上的山崖下凿有洞窟,名曰观音殿。
观音殿为石凿山洞,坐落在正面山崖下,洞深约4米,宽约3.5米,高约2.5米。洞中居中供奉着三位菩萨。观音菩萨居中,左右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旁边站立着善财童子,普贤菩萨旁边站立着马王爷;伽蓝菩萨和韦陀菩萨两大护法一左一右护持观音等主尊。
沿着山崖右侧的上行步道继续上行。步道的顶端是个平台,迎面是个影壁墙,墙面上有个大大的红色“佛”字。
影壁墙的北侧平台上是“三仙财神殿”。该殿规模较小,为传统的庙宇建筑风格。从外面看,匾额上写着 “三仙财神”。殿内没有塑像,而是以壁画神像的形式来展现供奉的神灵。
殿内供奉的白仙、胡仙、常仙,源自民间信仰中的 “五大仙”。“五大仙” 又称 “五大家仙”“五显财神”,是对五种被认为极具灵性、能左右人类生活的动物神灵的统称,具体包括胡仙(狐仙)、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常仙 / 长仙,即蛇)、灰仙(老鼠)。这一信仰根植于古代对动物的敬畏与图腾崇拜,在北方农村地区尤为盛行,寄托着民间对自然力量的尊崇以及对生活顺遂的期盼。
白仙是刺猬成仙,在东北受普遍崇拜,被称白老太太,擅治疑难杂症,也为 “财仙”,形象多为凤冠霞帔的女子,供奉有特定讲究。胡仙即狐狸成仙,灵性高、会法术,性格机敏,被冒犯会惩戒,受敬重则庇佑,形象多为着官服的男性或女性。常仙即蛇仙,也称长仙、柳仙,被视为龙的化身,灵性强、法力大,负责降妖伏魔,多行好事,能助人消灾。
东西两壁彩绘三仙传奇故事的壁画。在民间传说中,白仙、胡仙、常仙各有许多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灵性生灵的想象与敬畏。关于白仙,东北一带流传着 “白老太太救村” 的传说:从前有个村庄遭遇瘟疫,村民们接连病倒,求医无果。一天夜里,一位身着白衣、头戴凤冠的老太太出现在村长梦中,指点他去村后老槐树下挖掘一种带刺的草药。村长醒来后依言而行,果然找到草药,村民们服用后纷纷痊愈。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老太太正是白仙化身,因感念村民平日对刺猬的善待,特来报恩。此后,村里便立起白仙牌位,世代供奉。
胡仙传说关乎修行与恩怨:某山百年狐仙将修成时,被贪心猎人设陷阱捕获欲取皮。路过书生见其含泪,心生怜悯,以盘缠买下放生。数年后,书生赶考遇劫匪,一锦衣公子施法击退,自称当年被救狐仙,特来报恩。后书生在其相助下金榜题名、官运亨通。但若有人伤狐,胡仙会作祟,令其家鸡犬不宁,直至道歉才平息。
常仙传说与 “龙形”“守护” 相关:河边村落雨季遭洪水,每次涨至村头老柳树下便退,树下有巨蛇盘踞。老人称是常仙所化,因感念村民曾在它蜕皮时遮风挡雨,便化身为 “龙神” 护村。另有樵夫坠崖,被大蛇卷住放回,醒后见蛇蜕,知是常仙所救。此后当地人视蛇为祥瑞,从不伤害。
(未完待续·绝壁悬宫藏胜境、幽燕第一蕴道风)
(拍摄于2025-07-18)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