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飞到阿里上空,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过去3年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张巍眼前——
背着氧气瓶,勘测普兰县23处景区景点,全面摸清文旅资源底数;在冈仁波齐环山步道蹲守整夜,记下21处设施“短板”;和党员突击队在零下20摄氏度的工地帐篷住了15天,推动旅游小镇项目在冻期前完工;在玛旁雍错零下18摄氏度的雪地里直播2小时,带动普兰冬季客流量增长280%……
虽已卸任阿里地区普兰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但张巍知道,这片他洒过汗水、倾注心血的土地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生命。
作为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一员,今年7月底,张巍和队友结束援藏任务,分批返回陕西。3年来,他们在近4000公里外的西藏阿里,以“陕西所能”回应“阿里所需”,用情用力做好项目、民生、产业、智力、文化“五个援藏”各项工作,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留下铿锵足迹,写下实干诗行,也标注出新的人生高度。
陕西省援藏工作队获评“第十批援藏先进集体”称号,多项工作入选全国援藏成果案例,多名队员获得全国及西藏自治区表彰。
实干的诗行,写在世界屋脊
——心手相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里,梁锋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本是短期援藏的专业技术人才,援藏时间只有6个月,但他却从短期援藏转为长期援藏,又从第九批延期到第十批。
第一次延期是因为梁锋和队友达会广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阿里种出了草莓。这一高原奇迹引来众人围观。梁锋记住了当地干部惊喜又好奇的眼神,于是申请继续留在阿里,把草莓种稳、把技术教透。
如今,6个品种的草莓在阿里地区种植成功。草莓大棚移交给当地群众经营管理后,一个大棚每周就有2000元以上的收益。
这些红红的小果子像跳动的火苗,在高寒的高原上点燃希望。此后,火龙果、柑橘、葡萄、桃、百香果、樱桃等新鲜水果也不断被引进种植。3年期满后,梁锋又一次申请了延期。
去年,梁锋和援藏队员在延安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在札达县试种鸡心果、红枣,让来自黄土高原的树苗在雪域高原成功“安家”,改写了高海拔果蔬生长的生物“密码”。在底雅乡果园,鸡心果树生机勃勃,有的已经开始挂果。“你看,这个果子已经很圆润了。”梁锋指着果农朋友圈说。
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成功引进油菜、苹果、枣、牧草等农牧新品种54个,培育高原生猪品系,让阿里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满满当当。
阿里绵延的雪山神圣而纯洁,映照着援藏干部人才的初心。“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他们时常问自己。
2023年,陕西援藏工作队开始强化产业援藏,拓展对口支援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坚持需求与支援精准对接、‘输血’和‘造血’并行推进、支援和合作有机融合,根据阿里地区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依托陕西国有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阿里国有企业共同组建属地公司,全面推动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援藏干部张正一说。
在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西部机场集团援建的普兰机场通航,为阿里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陕西10家国企赴阿里对接,推进组建陕建象雄、海澜航空等4家属地公司,全国首个高原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落地阿里,填补了国家低空无人装备高原测试空白;招引9个项目总投资19.7亿元,西安蓝晓科技建成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推动“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实干的诗行,写在世界屋脊,为雪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内生动力。
温暖的阳光,洒向高原人家
——用情用力托举百姓幸福梦想
革吉县500多名搬迁群众如期入住噶尔县典角村搬迁安置工程,在新居度过了温暖祥和的春节;阿里高中宿舍供暖项目,结束了该校冬天没有暖气的历史;建成的狮泉河农贸市场、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丰富了藏西高原物资供应,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应对寒潮,争取陕西省内相关单位支持,首次16列运煤专列驰援阿里优质燃煤4.2万吨,确保阿里群众温暖过冬……援藏干部人才的日夜奋斗化作温暖的阳光,洒向高原人家,托举起阿里百姓的幸福梦想。
尽管已结束跟岗研修回到阿里,改则县幼儿园教师纯丁卓玛和陕西的教师仍保持热络联系。
“今年我参加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第九批(春季班)阿里地区青年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活动,在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收获很大。现在我仍是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园长兀静团队的一员,接受线上指导和帮扶。这对我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很有帮助。”7月29日,纯丁卓玛告诉记者。
“教育援藏要培育‘造血’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当地办学水平。”省教育厅选派的援藏干部韩润社说。
“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让陕西名师走遍阿里7县,800余名阿里师生到陕西研修研学提升技能;“以市帮县”机制助力阿里教育高质量发展;名师公益指导高考复习助力阿里高中重本录取实现零的突破;陕西10所高校在阿建立实习基地……3年来,我省援藏干部人才把陕西教育经验与阿里实际相结合,明晰了方法、探索出了成果,为当地孩子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刚到阿里义诊时,最令援藏干部、省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郭振军头疼的是,一些学校常用药品缺乏、游牧民看不懂药品说明书。“我们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用药知识,‘一户一箱一册’项目应运而生。”郭振军介绍,该项目为当地学校和游牧民家庭免费配备常用药箱,还贴心准备图片说明、藏语说明书和动画科普视频讲解,同时对学校老师进行用药培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的用药难题。
工作队先后派出240余名医生,实现阿里7县全覆盖,从“4个中心”建成落地到地区人民医院创“三甲”进入验收,多项高原首例手术成功开展,AI医疗远程会诊平台首次开通,再到推广新技术128项,将2000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实现761种大中病不出阿里就能得到有效救治……3年来,医疗援藏人才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健康,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好门巴”。
“多少个日夜的坚守,阿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会继续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对接省内外医疗资源,助力阿里地区医疗事业发展。”陕西省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张小刚说。
动人的故事,在雪山上回响
——交流交融增进陕藏深情厚谊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这是援藏干部人才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歌声里,满是浓浓的汉藏情谊。
“2023年,省人社厅组织‘百名陕厨’第一期培训,14名阿里农牧民来西安学习厨艺,参访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陕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西安商贸旅游技师学院组织的联欢会上,他们和大家载歌载舞。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援藏干部吴林说。
从规划蓝图到实景落地,从设施蝶变到品牌跃升,张巍带着普兰从“雪域秘境”走向“世界舞台”。当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如期完工,塔尔钦小镇智慧导览屏亮起时,民宿老板旦增通过平台接到首单,激动地唱起国歌。
“去年10月,我们协调资金和设备,帮助革吉县500多名搬迁群众如期入住温暖新居,为维护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了保障。当地群众和我们跳舞、拉家常。看着大伙儿的笑脸,我心里暖暖的。”援藏干部王勇说。
3年来,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400多名干部人才心怀“国之大者”,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告别家人奔赴高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平台载体、开展系列活动,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10名阿里学者加入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20名陕西文艺家进藏采风,“石榴籽一家亲”陕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动入选全国援藏成果案例,“我为阿里种棵树”公益项目让“民族团结林”在雪域高原迎风生长……在援藏干部的带动和努力下,陕西与阿里群众的交流交往不断加深。
援藏工作队结束任务即将返回时,阿里的干部群众依依不舍,再一次为援藏队员披上哈达,送上真挚祝福。
“援藏既是使命召唤,也是精神远行。我们视阿里为故乡,视各族群众为亲人,在高原上挥洒青春、汗水,付出满腔热血。”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井海滨说,“经历过雪域高原的奋斗和洗礼,大家的字典里再没有‘艰苦’二字。带着这份丰硕的精神成果回到三秦大地,我们将继续践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记者 刘居星 刘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