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该规划由鳌头镇政府编制,为这座古镇绘制了保护与发展蓝图。
作为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鳌头镇将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开启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篇章。
百年商埠藏文脉
古镇有了“守护者”
《规划》介绍,元朝时,多位商人行商至此,发现形似鳌鱼,于是举家迁徙,渐成村镇。自明朝以来,鳌头境始建圩成市,称鳌头市。有高州府至梅菉和长岐、龙首至水东的古驿道,在鳌头圩交叉,使得鳌头圩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兴盛。
作为古驿道的交叉点,当时这里形成了“三街四当”的繁盛格局——东街与正街商埠林立,西街当铺与财主宅院交错,仁泰、兆隆等四大当铺见证了粤西商贸的兴衰。近代以来,鳌头镇更孕育了林宴、郑武等十余位抗日爱国将领,成为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规划文本显示,该镇现存明至民国时期历史建筑10余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鳌头圩文武帝庙、泰升饷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鳌头正街衙署遗址、鳌头古井等珍贵遗存。这些建筑展现了砖木结构、砖雕门楼等岭南建筑特色,也承载着单人木偶剧(鬼仔戏)、醒狮技艺、龙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规划所强调,鳌头镇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遗存,更在于“移民创业史、红色革命史、江河变迁史”三者交织的独特文化记忆。
文物“上保险”
非遗“活起来”
根据批复要求,鳌头镇将从镇域、名镇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等方面发力,划定8.4公顷的名镇保护范围。其中核心保护区3.04公顷,为历史传统建筑和重要历史环境要素保存较为集中、完好的区域。
在核心保护区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严禁新建扩建,正街、西街中段等一级历史街巷将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文武帝庙、泰升饷当等文物建筑将按“整旧如故”原则修缮。建设控制地带则严格管控建筑高度、体量与色彩,逐步整治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
镇域层面则构建“一心四村两轴三片区”框架,以鳌头古镇为核心,串联文运村红色文化、飞马村武术文化等特色村落,打造南北城镇发展轴与袂花江景观轴,形成红色爱国、田园风光、特色产业三大文化片区。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系统梳理了镇域1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省级2处、市级3处、区级2处,包括明代林道村长山古庙、民国多善堂等,并拟推荐7处历史建筑纳入保护名录。对于古榕树、古井、古城墙等历史环境要素,将建立档案并实施挂牌保护,严禁任何破坏性建设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样亮点纷呈。规划提出建立非遗资料库和展示中心,重点扶持鳌头武术、单人木偶剧等5大类非遗项目,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扶持计划等举措培育新一代接班人。每年将举办“民俗文化展”活动周、“古镇灯光节”等活动,让年例、划龙舟等民俗活动成为活态文化展示载体。
文旅线串起“古圩记忆”
激活“活态传承”密码
根据规划,鳌头镇将以“鳌头古圩、南粤驿道、红色记忆、文武古镇”为定位,打造南粤古驿道重要的旅游休闲与文化展示型古镇。两条核心旅游线路已浮出水面:古圩农耕主题线串联金塘-鳌头古驿道沿线的田园综合体与森林公园,海丝商贸主题线则沿袂花江串联古圩与特色村落,红色文化线路则以革命史迹展览馆为核心,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空间更新方面,古镇将构建“一心一环、两轴四区、多节点”格局:以文武帝庙为文化核心,沿正街打造商业慢行环,通过古栈道人文体验轴与正街商旅休闲轴,串联古镇风情区、门户区等五大功能区,新建党建公园、好心公园等开放空间,在文武广场定期展演武术与醒狮文化。
规划分两期推进实施:2022-2025年将优先抢救4处濒危文物,启动正街风貌整治与基础设施改善,打造武术广场等亮点节点;2026-2035年则全面完成剩余文物保护,恢复古城墙等历史景观,实现传统风貌建筑的系统性改善。
鳌头镇表示,将严格落实省批复要求,颁布专项保护管理办法,成立古镇保护委员会与民间保护协会,通过法律保障、资金扶持、公众参与等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既守护古镇的历史根基,又激发其新的活力,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撰文:颜志雄
【作者】 颜志雄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