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岳石
大佛殿
松坡图书馆
◎娄旭
今年8月1日,是北海公园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00年的大日子!从皇家园林到市民公园,北海完成了巨大的蜕变。从小就知道它是个公园,有山有塔有湖,还有游艺。后来慢慢了解其历史文化,才发现它是那么的丰富。现在越来越觉深不可测,每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在我心里,北海不只是公园,还是一座真正的博物馆。
藏着故事的亭台楼阁
在北海的“大日子”里,我们先回顾一些北海的景观,看一看那些熟悉的场景。
先说西苑小火车。西苑铁路建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起紫光阁,沿北海西岸北行,五龙亭转向东,终点为静清斋(今静心斋)前码头,慈禧常乘火车至静清斋午饭。
先蚕坛为北京九坛八庙之一,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皇家祭祀蚕神的场所。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九年(1744年)孝贤皇后举行了清代的第一次亲蚕典礼。
西天梵境牌楼,一张摄于1920年代民国时中元节时期的照片显示,这里曾举办追悼阵亡将士的活动,不仅有传统的纸人纸马,还有新式的纸扎坦克车、汽车。
华严清界殿,位于大慈真如宝殿后高台阶之上,歇山重檐,三开间。殿后是七佛塔亭,亭后是琉璃阁。1954年,有关方面拆除游廊及院落四隅的方亭改建成房屋。
琉璃阁建筑,四面共有拱券门24个,为火焰门形式,琉璃装饰,有六拏具纹样,墙身满嵌琉璃佛像,神态各不相同。
九龙壁,壁身由424块七彩琉璃砖镶嵌而成,南北两面共有大龙18条,当时造价用银约2万两。
松坡图书馆是为了纪念护国运动中的著名将领蔡锷(字松坡)而建。1923年,在梁启超的倡议下,将北海公园澄观堂全院创建松坡图书馆第一馆,梁启超任馆长。
目前分布于北海北岸与东岸的建筑群,大都建于乾隆时期,既有气势恢宏的大佛殿、万佛楼等特色建筑,也有堪称中国园林艺术典范的静心斋、画舫斋等园中之园。这一线太液池岸边,是北海景观变化最大的区域。损毁于1919年的大佛殿、大圆镜智建筑群;拆于1960年代的万佛楼等,使得北岸失去了恢弘无比的天际轮廓线,幸赖这一景象保存在历史影像之中,使得后人得见昔日辉煌。
阐福寺是北海一处重要的梵境胜景,更是太液池北岸宏丽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建筑是高三层的楼阁,其内部相通,供奉有一尊用整棵楠木雕琢而成的千手千眼佛像,因此这座楼阁也被称为“大佛殿”,建筑样式则模仿自隆兴寺的大悲阁。
万佛楼因里面供奉万尊佛像而得名。乾隆皇帝在万佛楼成瞻礼诗中标注:建楼范佛,以纪庆典。内外王公、大臣亦有请铸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并奉楼中,因以万佛名楼。万佛楼高27米,三层七开间,每层楼内均有数千佛龛,里面供奉大小不一的佛像。据《万佛楼极乐世界陈设档》记载,“实有佛像一万二百九十八尊”。
极乐世界殿须弥山,极乐世界殿内有须弥山泥塑,间塑佛龛、宝塔、瀑布、花树、佛像、善男信女等。由于残破不堪,须弥山于1952年被拆除,1993年复建。
一池娇荷定北京
进入8月,农历闰六月,暑热难当,古人把农历六月雅称为“荷月”,此时最能让眼睛和心灵清爽的当然是赏荷。而帝都赏荷最佳处当然是北海,此地赏荷已有千年历史,甚至可以说,如今北京城的形成都与这一池荷花有极大关系。
“要之幅员长且广,山河襟带具大纲。列国据此士马强,可以雄视诸南邦。辽金以来始称京,阅今千年峨天阊。地灵信比长安长。”这是乾隆御制《皇都篇》中的几句,分析了北京所在地的各方面优点,概括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辽金以来始称京”,北京城作为国都正是从大辽南京大金中都开始的。
辽代就在白莲潭修筑了瑶屿行宫,而这个白莲潭即在今天北海的位置。蒙元时期,白莲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太液池,北部被称为积水潭。修建元大都时,因金中都损毁严重,元帝只得放弃旧址,在其附近另寻佳处,便以白莲潭为核心修建新的都城,自此也就奠定了今天北京的基础。
白莲潭,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一带为自然湖泊,而且广布莲花。古人常常荷莲不分,其实即指荷花。而荷花最为可爱的特性之一,就是完全可以不种自生。
既然这片潭湖自古就以莲花得名,说明一直都有碧叶连天荷花满湖,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赏荷佳处。
荷花是种让人无法不喜欢的花,宽大的田田碧叶间挺立朵朵硕大花朵,映日而生别样红,由各种通透渐变生成别样的荷红,再配上碧而深沉的荷叶,波光荡漾的水,这荷红就更加醉人了。
荷花不仅好看,还好玩儿,甚至好吃。古人以荷叶为杯,以茎梗吸食美酒,那酒沾染荷叶之气,更加清香好喝。这就是“碧筒杯”,又实用又雅气。荷花、荷叶、莲子和藕,也都是上好美味。
从北宋哲人周敦颐《爱莲说》以来,荷花便被赋予许多优秀的品格。夏季如此美物,叫人怎能不爱呢?
还是赏石好去处
北海还是赏石的好去处。
我国古人一直喜欢赏石玩石,尤其是一些文人,更是爱石如痴。他们不惜代价搜罗奇石,这其中更有一人做到了极致,竟然动用全国的财力人力,为其收集各种奇石美石,并将它们堆成一座皇家园林,这就是宋徽宗和他的艮岳。
宋徽宗的艮岳之石名满天下,不少园林中都号称有艮岳石,往往拥有一块就无比骄傲。殊不知,如今艮岳石最集中的却是离开封千里之外的北京北海,这里曾有成千上万块。
“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这是乾隆题“琼岛春阴”御制诗,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了“艮岳移来石”,没错,琼华岛上曾经遍布艮岳之石。虽然经历过好几次大规模拆移,但至今园林内仍留存有相当一大批美石。
琼华岛南麓有一座大庙永安寺。从法轮殿后拾级而上有个大平台,平台被中路台阶分成了东西两半,每一半中各有八方攒尖顶亭一座。东为引胜亭,其内立乾隆御笔石幢,用汉满蒙藏四体书写《白塔山总记》。西为涤霭亭,石幢镌《塔山四面记》。两座碑亭之后是昆仑石和岳云石,再其后是太湖石垒砌成的楞伽窟。此地遍布奇石,都是来自艮岳。
永安寺东侧的昆仑碑据信就是艮岳石。碑后刻有一首乾隆的御制诗: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纵目兴无穷。北凭太液平铺镜,南接金鳌侧饮虹。冬已半时梅馥馥,春将回处日融融。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
西侧岳云石更是艮岳石的代表。它们连同周围云朵般的层层叠石,诠释了南太湖石“瘦漏皱透”的特征。其后楞伽窟内外也用艮岳石堆砌,此景象似乎就是艮岳当年的神韵。
这些艮岳石是怎么来到北京的呢?前面说到宋徽宗搜罗奇石造艮岳,在他看来的风雅事,却大为劳民伤财。不仅耗亏国库,还引发了暴动起义,著名的方腊起义,即和花石纲有关。
不管怎么折腾,艮岳总算是建成了,但在金宋战争时,艮岳被严重损毁。金灭北宋后,开封城落到金人手中,完颜亮迁都金中都,即今天的北京。金世宗修建琼岛为中心的离宫时就想起了开封艮岳的那些好石头,他下令将艮岳奇石拆下运往琼岛。为保证艮岳石在运输中不被碰坏,他们用胶泥把艮岳石的孔洞填实,以麻绳捆扎,用泥糊成圆球晒干。舟车运达目的地后,再用水浸去泥。就这样,艮岳之石多被搬到了琼岛。
艮岳石来到琼岛后,安稳了几百年,不断有人来此观赏它们,感叹兴衰。宣德皇帝曾回忆与祖父永乐皇帝同游琼岛时,朱棣指着这些石头说:“此宋之艮岳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于兹。”
清代康熙开始从琼岛搬走艮岳石,很多石头搬到其他的皇家园林中,如南海的瀛台、紫禁城的乾隆花园,在北海的一些园中园里也有不少,但最多最集中的还是在琼华岛上。
“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石不能言,却记录下了王朝的兴亡。知道历史后,再看这些美丽的石头,也许能品出更多不一样的味道来。供图/娄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