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泉州湾八月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漫过红砖古厝的燕尾脊,将历史的褶皱吹得愈发清晰;而此时祖国北疆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正被无尽的绿意覆盖,山丹花在晨露中含苞待放,酝酿着独属于草原的芬芳。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景致,却在同一时空里,因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而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让草原的豪迈与海洋的包容在碰撞中互鉴。
锡林郭勒草原带着诚意与期待,向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而来。这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移,更是北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深情相拥,是对古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当代诠释与传承。
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向泉州市委宣传部赠予书法作品。
山海相逢 共谱文化交流乐章
就在8月5日,“北疆文化丝路行”锡林郭勒盟·泉州市两地文化交流活动在泉州拉开帷幕。这场由两地宣传部门共同主办的盛会,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普通文化活动的范畴:它以文化为桥,旨在促进北疆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深度对话,让草原的豪迈与海洋的包容在碰撞中互鉴;以交流为媒,深化两地在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更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启动仪式的现场,仿佛是一个微缩的文明交汇点,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山海相逢的惊喜。
北疆文化丝路行活动现场。
当马头琴的弓弦一振,《万马奔腾》的旋律便如潮水般涌来,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的指尖下,骏马的嘶鸣、蹄声的铿锵穿透时空,将现场观众瞬间拽入锡林郭勒的辽阔草原——那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乐声中栩栩如生。紧接着,蒙古族长调《走马》响起,那苍凉而悠扬的曲调,像草原上的长风,带着游牧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在泉州的空气中回荡。更令人称奇的是两地艺术家同台演绎的《敖包相会》,蒙古长调的悠远与闽南语的温婉在此刻完美融合,仿佛草原的星空与闽南的月色在歌声中交相辉映,让在场的观众真切感受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活动中,锡林郭勒盟文艺家赠予泉州市委宣传部书法作品“锡林墨色融泉韵,温陵书香入草原”,短短十四字,不仅是对两地文化特质的精准概括,更道破了本次活动“交融共生”的核心主题。
两地艺术家同台演绎《敖包相会》。
活动现场,如同一个流动的文化窗口,向泉州市民立体展现着中国四大草原之一锡林郭勒草原的独特魅力。作为,锡林郭勒盟拥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每一寸土地都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活力;元上都遗址作为内蒙古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静静诉说着历史的过往;“那达慕”等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疆儿女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蒙古长调之乡”等文化名片,则是这片土地精神气质的最佳注脚。而更具亲和力的“文化使者”,当属锡林郭勒的羊肉与奶酪。通过现场品鉴,这些来自草原的馈赠以其纯粹的风味征服了泉州人的味蕾,让人们在舌尖上完成了一次对草原的“云游”。
8月5日,“北疆文化丝路行”锡林郭勒盟·泉州市两地文化交流活动现场。
互通有无 推动传统与创新并进
锡林郭勒羊肉的鲜美,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予游牧文化的千年积淀。这片草原上生长着千百种草本植物,清新的空气与洁净的水源,为羊群提供了纯天然、无污染的生长环境。羊群在广袤草原上自由觅食、肆意奔跑,使得羊肉质地紧实而不失细腻。最令人称道的“鲜而不膻”,则得益于草原特有的沙葱、野韭菜等天然香料植物——羊群在采食过程中,这些植物的精华自然融入肉质,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百草清香。专业检测数据更印证了其品质: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含量适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堪称“肉中人参”,每一口都是草原阳光与雨露的浓缩。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走进泉州市的景区、港口、街头巷尾。
若说羊肉是草原的豪迈馈赠,那么奶酪便是草原的精致匠心。锡林郭勒奶酪,蒙古语称“察干伊德”,意为“白色的食品”,承载着蒙古族的智慧。它以北纬45°优质黄金奶源带上的鲜牛奶为原料,在16℃恒温下经历48小时自然发酵,再经加热排乳清、成型、冷却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全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与人工添加剂。在千百次的倒搅中,鲜奶完成了向奶酪的升华,保留了奶源中丰富的天然乳钙和乳蛋白,使得成品营养密度极高,更易被人体吸收。初尝微酸回甘,细品奶香浓郁,锡林郭勒奶酪既有传统奶制品的醇厚,又带着草原特有的清新。如今,它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多样的形态与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成为传递草原风情的“鲜活明信片”。
乌兰牧骑队员在泉州街头为市民带来精彩演出。
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电商平台的完善,这份来自草原的珍贵礼物不再受限于地理距离。锡林郭勒盟大力推进的“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既是政府对品质的背书,也是对消费者的承诺。8月5日,在“北疆文化丝路行”锡林郭勒盟·泉州市两地文化交流活动中,锡林郭勒盟品牌建设促进中心也向泉州人民推介了“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如今的泉州人,足不出户便能通过屏幕下单,让草原的鲜美食品跨越山海,抵达餐桌,这正是现代文明对古丝路“互通有无”精神的延续。
两地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而泉州,这座与锡林郭勒遥相呼应的城市,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放的文明基因。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留存着众多罕见的文物古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在这里,闽南文化的坚韧与海洋文明的包容碰撞交融:刺桐港曾是“东方第一大港”,万商云集的景象在史书与遗迹中代代相传;多元文化、各异风俗在街巷间碰撞、浸润、共生,织就了一幅千帆竞发、百艺交融的鲜活图景。这份深厚的“海丝”文化,既彰显着泉州兼容并蓄的胸襟与“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更印证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艰苦奋斗的文明品格,与锡林郭勒所代表的北疆草原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璀璨花朵。
兼容并蓄 促进文明传承发展
本次交流活动的丰富性,远不止于启动仪式的精彩。“遇见·锡林郭勒”文艺精品展上,100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如同打开的画册,生动展现着草原的壮美与灵动——从奔腾的骏马到静卧的牛羊,从辽阔的草原到庄严的敖包,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家乡的深情告白。更具创意的是“非遗快闪”活动: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与泉州市非遗传承人携手,走进泉州市的景区、港口、街头巷尾,让马头琴的悠扬与南音的典雅共同奏响,让蒙古长调的苍茫与闽南歌谣的婉转相互和鸣。当古老的非遗在现代街头碰撞出火花,围观的市民不仅看到了艺术的交融,更感受到了文化的活力。学术交流会上,两地4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文化渊源、当代经济文化互动等主题各抒己见,或追溯历史,从丝路古道上的文明互鉴寻找共鸣;或着眼当下,分析两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或展望未来,探讨如何在交融中实现创新。他们的发言让人们对北疆文化与闽南文化的认识愈发清晰,也为两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思路。
群众参观“遇见·锡林郭勒”文艺精品展。
与此同时,与会人员还深入泉州的文化产业园区、非遗工坊、文艺团体,围绕文化产业创新模式、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文艺新业态培育机制等领域展开实地观摩与学习。这场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以“北疆文化丝路行”为纽带,搭建起一个持续对话的平台,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它让两地民众在文化的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髓,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活动中,两地不仅加深了文化交流,更探讨了合作新机遇——从文旅线路的联合开发到非遗技艺的互学互鉴,从特色产品的互通有无到艺术创作的跨界合作,每一个共识都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走进泉州市。
锡林河的潺潺水声与泉州湾的阵阵浪涛,在这个八月达成了奇妙的共鸣;大草原的晨露与泉州城的“半城烟火”,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相映生辉。这场跨越三千里的八月之约,早已突破了地理的界限,它是锡林郭勒盟向泉州市递出的圣洁哈达,饱含着北疆儿女的真诚。当大海的涛声与草原的长风交融,当北疆文化与闽南文化共鸣,两地正以文化为笔,共同描绘着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新卷,让古丝路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张璐
新闻编辑:陈春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