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刚过,本是骄阳似火的农历七月,乙巳蛇年却因闰六月的缘故,多了几分不寻常的炙热。带着江南梅雨季的余韵,却吹不散心头对一片遥远海岛的牵念。公元2025年7月27日,乘MSC地中海号邮轮自上海吴淞口出发,烟波浩渺中,航向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那霸,更是一段被时光尘封的琉球往事。三日后晨光初绽时,邮轮已泊于那霸港,这座如今被称作“冲绳”的岛屿,在浪涛声里,仍藏着五百年藩属岁月的回响。
图1、琉球群岛位置图(网络图片)
一、首里残照:王城故影与火劫悲歌
登岛第一站,便直奔首里城。这座依山而建的王城,曾是琉球王国的皇宫,是琉球王国五百年兴衰的见证者。踏过石垒的阶,指尖抚过过双层城垣的肌理,触感粗粝如历史的裂痕。石灰岩垒砌的城墙透着南国的苍劲,中式门楼的飞檐翘角却又带着中原的温婉——这种建筑上的“和而不同”,恰是琉球作为“万国津梁”的生动注脚。
视频号1、琉球国王的皇宫遗址那霸市首里城
史料载,琉球王国自1372年起便是中国明王朝的藩属,1429年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后,仍奉中原正朔,历代国王必请册封,使用明清年号,贡使不绝于途。直至1609年萨摩藩入侵,才陷入“两属”的尴尬境地,最终于1879年被日本“废藩置县”,易名“冲绳”。站在首里城遗址前,想象当年琉球使者携贡品北上的舟楫,与后来被强令停止朝贡的屈辱,时空的褶皱里满是无奈。
图2、琉球皇宫遗址大门
首里城的命运,恰似琉球的缩影。这座东西长400公尺、南北宽270公尺的王城,15世纪初筑内郭,16世纪中扩外郭,正殿、南北殿沿西轴线排列,以西方为尊——那是面向宗主国的方向。可二战的炮火将其化为焦土,1992年复建的正殿尚未迎来百年,2019年的一场大火又吞噬了正殿、北殿等七栋建筑,420件文物付之一炬,包括尚育王为清朝册封使所书的唐诗真迹、清代画家孙亿的《花鸟图》,以及象征王权的尚家“龙袍”红型衣装。
图3、琉球皇宫遗址的城墙
残垣断壁间,阳光透过重建的木架投下斑驳光影,仿佛在诉说:有些伤痕,即便修复,也永远刻在历史的肌理里。站在重建的基址上,忽然懂得什么叫“残阳如血”:烧不尽的是柱础,烧得尽的是往事,却烧不掉那深入砖石文化的基英。
图4、琉球皇宫2019年被大火焚毁(网络图片)
二、忠魂泣血:林世功诗与复国余音
在冲绳的街巷间行走,耳畔总似有诗句回荡:“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这是琉球士族林世功的绝命诗,写于1879年深秋的北京。那年,琉球灭亡,国王尚泰被掳至东京,日本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林世功随密使向德宏赴清求援,在得知清廷欲与日本分割琉球后,在总理衙门前自刎明志,以38岁生命殉国。
图5、琉球国书面文物(网络图片)
这位曾留学北京国子监的读书人,与堂兄林世忠同赴中原,本是为研习礼乐,归来却逢家国倾覆。与林世功同行的尚泰王的姐夫向德宏,作为尚泰王的密使,1876年12月,向德宏偷渡至福州,以琉球馆为据点,数次会见李鸿章,提供关于琉球的信息,并泣血上书李鸿章:"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向德宏在请愿书中字字铿锵:“琉球有自己的神教、语言、礼仪,皆循中华而非和族。”
图6、三山时代的琉球国(网络图片)
可清王朝的软弱,终让这些奔走化为泡影。林世功在北京殉国后,向德宏仍在福州坚持至1887年,客死异乡时年仅49岁。他们的抗争,是“脱清人”复国运动的缩影——从1876年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琉球人或流亡、或潜伏,以琉球馆为据点,琉球复国运动坚持了60年。
图7、琉球王国地图(网络图片)
黄遵宪曾以“波臣流转哭涂穷,独自低徊说故宫;中有丹书有金印,蛮花仙蝶粉墙红”咏叹向德宏的境遇。如今福州水部门外的琉球馆早已无存,但那些“老泪忆儿双白发”的诗句,仍让这片海岛的风,带着几分悲壮。
图8、琉球国的文物(网络图片)
三、和平之础:钢锯岭血与玉碎悲哀
冲绳岛南端的和平祈念公园,是另一段沉重历史的注脚。园内“和平之础”石碑林上,24万个名字密密麻麻,有美军士兵,有日军将领,更多的是琉球平民——1945年4月1日至6月22日那场82天的战役,让这片土地成了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绞肉机。
图9、冲绳岛和平祈念公园图之一(网络图片)
在二战中,冲绳岛战役可以称作太平洋战场中两栖登陆惨烈程度的第一名。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想要进攻日本本土,必须要有一个距离合适的跳板;而冲绳岛距离日本本土才300多英里,如果能够占领这里,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小岛就会成为盟军永不沉没的航母。
图10、冲绳岛和平祈念公园图之二(网络图片)
这场战役的代号为“冰山行动”。美军50万兵力、34艘航母、22艘战列舰、1000多艘各种战船压境,日军则以“一亿玉碎”的疯狂,裹挟岛民进行自杀式抵抗。日本几乎把所有的空军和海军力量都集结在冲绳岛与美军决一死战,大和号航母和10艘战列舰、600多艘自杀攻击舰和组织飞机“神风特别攻击队”发起“菊水”自杀式攻击美军舰艇。
图11、冲绳岛战役图(网络图片)
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双方的最高指挥官美军的巴克纳中将和日军的牛岛满中将均阵亡,美军司令官巴克纳在前线视察时被流弹击中身亡,而军司令官牛岛满中将和参谋长长勇中将则自知难逃全军覆没厄运而切腹自尽。经过82天激战,美军在冲绳岛战役中死1.3万、伤6万多人。日军战死10万,被俘7000多人,而琉球民众更遭“玉碎令”屠戮,26万人遇难——规模仅次于南京大屠杀。
图12、《血战钢锯岭》影片剧照之一
澳大利亚拍摄的影片《血战钢锯岭》的影像与史实重叠:日军地下工事的残片、美军炮弹的弹壳、岛民藏匿的日记……这一切都在诉说:当战争将枪口对准平民,所谓“玉碎”不过是侵略者的暴政。
图13、《血战钢锯岭》影片剧照之二
这一战役后,美军意识到攻击日本本土并非容易,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在冲绳岛战役结束数星期后,美国便向广岛、长崎扔下了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原子弹的落下,某种意义上,正是冲绳的焦土催生的。
图14、《血战钢锯岭》影片剧照之三
如今每年6月23日的追悼仪式上,和平宣言总在海风里飘散,提醒世人:这片海,见过太多鲜血。海风吹过石碑,仿佛24万声叹息在回响:战争从没有赢家,只有被碾碎的家园与记忆。
图15、停靠在那霸港的MSC地中海荣耀号邮轮
四、海疆经纬:琉球与钓鱼岛的渊源
站在那霸海边,点开地图,琉球群岛的弧状轮廓清晰可见——北接九州,南邻台湾,东望太平洋,西临东海,冲绳海槽恰是天然的地理分界。却被1879年的《琉球处分》、1970年的《美日旧金山和约》强行改写了地理的意义。
图16、冲绳岛那霸市的沙滩海岸
史料载明:自1383年起,琉球向中国称藩五个世纪,使用中国年号,行中国礼仪;而日本对琉球的侵略,始于1609年的萨摩藩入侵,至1879年才正式吞并。1945年日本战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明规定其应归还所有侵占土地,琉球问题亦在议列。可琉球最终成了美国的"托管地",1970年美日私签《旧金山和约》,1972年又私相授受将琉球岛“移交”日本,这无疑是对国际法的践踏。
图17、消失的国家“琉球王国”(网络图片)
站在那霸的海边,望着远处钓鱼岛的方向——那里与琉球隔海槽相望,却同是中国领土。海浪拍打着礁石,像在重复一个真理:地理可以被强权划分,历史却自有坐标。正如琉球学者所言:"我们的海流向着台湾,我们的季风来自福建,这是地图改不了的乡愁。"
视频号2、那霸市国际通大街
五、那霸风情:国际通与海的呼吸
从沉重的历史中走出,那霸的国际通大街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公里的繁华里藏着冲绳人民的生存智慧。美军基地占据了岛上最好的土地,当地人便在挤仄的空间里,在海滩涂上建起的一公里长街,酒吧、咖啡馆与琉球特产店交织,甜酒的醇香里,藏着岛民的坚韧。沿街可见红瓦木屋的“识名园”,三线琴的旋律偶尔飘来,那是琉球文化未绝的余韵。
视频号3、琉球群岛那霸市海边
从市中心乘车去海边,沿途美军基地的铁丝网时隐时现。海水清得透明,粗砺的沙在阳光下泛着金芒,褐色礁石与岸边绿树相映,民航客机低空掠过,像极了传说中的鲲鹏。风平浪静的海面下,却涌动着数百年的浪涛——那是琉球故梦的余波,是海疆主权的脉动。
图18、2025年7月29日冲绳岛那霸市天气
归航时,邮轮驶离冲绳岛的那霸港,回望这座海岛,夕阳为其镀上金边。忽然明白,此行不仅是游记,更是一次历史的叩问: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往事,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海记得,风记得,每一个追寻真相的人,都记得。
图19、回望那霸市
边车,2025年8月6日写于上海杨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