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凌晨六点的薄雾还没散尽,大巴车已碾过安徽南部的晨露,载着我扑向黄山北麓。车窗外的山影渐渐显露出峥嵘,像水墨画在宣纸上慢慢晕开骨相,心里忽然想起徐霞客那句 “登黄山天下无山”,竟有些迫不及待想验证这千古赞叹。
下了大巴,在中转站排队登缆车,因为现在旺季,人流量大,所以排队要三小时,原该是焦灼的等待,却意外成了观山的序幕。看晨光漫过远处的峰峦,把黛色的山影染成金红,听身旁游客细数黄山的传说:飞来石是仙人遗落的宝石,迎客松是山神伸出的臂膀等等。等终于踏上旧款缆车,这和重庆长江索道是一样的构造,现在看来是落后了,索道是单向通行,去一趟,等它回来再一趟,效率就低了,所以等待的时间太长,游客的体验感就大打折扣了。
缆车穿云而过时,我们脚下是万丈深渊,四周是奇石怪树,我才懂为何古人说 “黄山归来不看岳”。脚的翻滚的云海,如千军万马奔腾不息;天气更是变幻莫测,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又暗流涌动。身旁陡峭的岩壁长着一些怪树,怪石嶙峋,让人目不暇接,那怪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似鸟兽成行,而那些从石缝里探出头的松树,枝桠虬劲如盘龙,偏又顶着一丛新绿,透着股倔强的生机。
沿云海栈道前行时,风里裹着松涛的清响,抬眼望去,我的一侧不是人间,是仙境;一幅幅水墨画,重重叠叠,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张家界也有栈道,那里是喀斯特地形,但是那里只有一幅画,其他都是复制粘贴。而黄山是一组画,而且各个方位都不相同,千奇百怪,诠释着“山河壮丽”这个词语。
经过一个上午的行程,我来到了 黄山“小火车”,官方名称为 “西海观光缆车”,是一条采用奥地利全进口的地轨交通工具,属于广义上的索道交通工具。这里也要排队,好在时间不长。这个索道就比较先进了,1号车和2号车双向通行,60人一车,非常快速。“小火车”朝上飞驰,一眨眼时间我们上到一处平地,据说叫“天海”。这里是一处补给点,有35元的快餐,米饭的香气混着山风飘过来,还有15元的汉堡,5元一瓶的矿泉水,真是良心价。再走一段路就是光明顶了,吃饱之后向着风景进发。
光明顶的平台上挤满了人,却不觉得喧闹,大家都在屏息看云卷云舒。阳光穿过云层的刹那,整片山谷忽然亮起来,远处的莲花峰像被镀了层银边,近处的岩石上,几株黄山松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与群山低语。我见那里人多,就没有排队去挤了,而是快步离开,朝着未知的景点走去。
最难忘是遇见迎客松时,那伸展的枝桠真如好客的主人,在悬崖边站了千年,看尽了朝暮晴雨,却依然保持着舒展的姿态。我见那里全是人,也没有进入,算是留下一点“未尽兴”,将来有机会再来看一看。
也就是在这一段路,我看见远处石阶上有个50岁左右的挑山工,这个头发花白中年汉子,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袖褂子,扁担两头的竹筐装着矿泉水、方便面、蔬菜和水果,压得扁担弯成了弧形。他每走一段路就会停下,从腰后抽出根短短的木杖,顶住扁担歇口气,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在阳光下闪成细碎的星子。同行的人说,山上的东西都是这样一点点挑上来的,忽然觉得那35元的快餐里,藏着比食物更重的分量。趁着他短暂的休息,我访问了他:“兄弟,你上去一趟多少钱?”
他说:“这里有一百多斤,一斤一块五,我一天可以跑两趟。”他笑了笑说,“我是从我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份工作,我对这种生活很满意!”我望着他的背景隐入登山的人群,我想到平台上的快餐和补给品,真是良心价啊。
暮色里走出山门时,回头望了眼渐入苍茫的群山。在黄山旅游不必担心导游带我们去购物,因为导游事前就说好,黄山没有强制购物。山下的酒店、饭店更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黄山人民真是纯朴,黄山也是目前我去过的,最有性价比的旅游区。想起别处旅游时被推销的烦恼,忽然明白所谓 “性价比”,从来不止是花钱多少,更是这份不被打扰的自在,这份山一样纯朴的真诚,这与日本游、欧洲游、俄罗斯游、香港、澳门、华山、泰山、张家界、庐山等旅游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车开离黄山时,太阳开始落山了。窗外的山影渐渐淡去,心里却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或许是奇松怪石的雄奇,或许是挑山工肩上的担当,又或许是黄山人眼里的清澈。原来徐霞客说的 “观止矣”,不仅是叹山水之奇,更是感人心之真。这趟黄山行,算下来人均 600 元,却像是把千百年的风景与黄山人民的温情,都轻轻揣进了心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