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清晨,75岁的门卫李汇芳习惯性地绕着西龛龙日寺巡查——脚下的地板不再坑洼,墙角的排污管道早已修好,新砌的围墙规整矗立,不少游客正在打卡拍照。
这一系列的变化,源于西龛龙日寺石窟的微环境整治工程。作为巴中“四龛福城”文旅品牌的重要支撑点位,西龛摩崖造像历史底蕴深厚,1956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将其与南龛石窟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龙日寺片区的配套设施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修缮,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修缮后的龙日寺
政策为引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物守护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时,我们就知道龙日寺石窟的保护与开放,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站在佛龛前,指尖拂过经过保养的保护性设施,语气中带着紧迫感。
西龛佛爷湾石窟
文件柜里的《巴中市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清晰标注着节点:西龛石窟作为“四龛福城”支撑点位之一,2025年6月底前,必须对游客开放。为贯彻落实这一部署,作为直接保护管理的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启动了微环境整治工作。“石窟不是普通景点,每一步动作都得先考虑文物安全。”该负责人介绍,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对照《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制定了“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整治方案。
龙日寺片区的56号至91号窟龛,曾因年久失修面临多重考验:部分保护性设施锈蚀,地面铺装破损导致排水不畅,电路管线杂乱存在安全隐患,更有常年堆积的杂物遮挡了造像原貌。“最紧急的是排查本体安全。”该负责人回忆,5月中旬整治启动时,团队先对龙日寺片区的窟龛逐窟评估,用专业仪器检测岩体稳定性,对几处轻微风化的区域做了加固处理,就像给老人做体检,得先确保“身体”没问题,才能谈后续安排。
在明确的保护原则和时间节点指引下,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整治工作,很快转入对细节的打磨——从基础设施的修复到环境的焕新,每一处调整都紧扣“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的平衡。
细节为笔 1个月焕新千年石窟的“生存空间”
“以前这墙角总漏水,排污管堵得厉害,一到雨天就臭烘烘的。”李汇芳领着记者走到园区西北角,指着焕然一新的排水系统说,“现在管道埋在地下,地面铺了新地板,下雨天走路不沾泥,闻不到一点异味儿。”
这场从5月中旬持续到6月下旬,历时1个多月的整治,有着太多这样的“细节革命”。顺着老人的指引看去,园区内原本杂乱的电线已全部入地规整,新安装的安全提醒标牌的文字简洁明了。为了方便更多游客,寺内还配套安装了休闲座椅和厕所等设施。负责人介绍,这些设施均采用可移动、易拆卸设计,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石窟环境。
整治期间,施工队还对园区内的杂物做了“地毯式清理”。李汇芳回忆道:“光是清运枯枝、碎石就拉了不少,现在你看这树,修剪得整整齐齐;那片草地,重新播了草籽,绿油油的看着就舒服。”站在高处俯瞰,整个龙日寺园区清幽宁静,石窟造像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整洁达成了奇妙的和谐。
俯瞰龙日寺
未来为卷 从“保护”到“共享”的文旅延伸
“上周来了个陕西的游客,对着佛像拍了半个多小时,说从没见过这么精美的唐代造像。”李汇芳的话里带着自豪。随着龙日寺石窟的试开放,越来越多像这样的“文化探访者”涌入西龛山,让“四龛福城”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显现。
对于文物保护者来说,开放只是起点。“下一步,我们要给石窟做‘数字档案’。”负责人介绍,团队已与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省石窟寺保护研究院达成合作,计划启动西龛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深度挖掘西龛石窟的开凿年代、历史背景、建筑艺术和人文精神等,提炼西龛石窟价值。
更长远的规划藏在《巴中市“四龛福城”功能区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里:围绕“西龛古寺曲水流觞”主题,龙日寺所在的西龛山将被打造成“主客共享的文化体验空间”。未来,这里会新增石窟文化微景观,推出“造像拓片体验”“唐代服饰打卡”等互动项目;文创商店里,将有以龙日寺石窟造像为原型的书签、摆件,让游客能把“千年文化”带回家。
“不只是龙日寺,水宁寺那边的乡村石窟文化公园也在筹备中。”负责人望向远处的山峦说,“‘四龛福城’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串珍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颗珍珠擦亮,再用文化的线串起来,让更多人读懂巴中的石窟故事。”
游客参观
夕阳西下,最后一批游客恋恋不舍地离开,晚霞洒在龙日寺石窟上,仿佛为千年造像镀上了一层金边。这座经历了微环境整治的石窟群,正以更从容的姿态,等待着在“四龛福城”的蓝图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下一段传奇。
来源: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