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榆林日报】
塞上秋来,硕果累累。近期,榆林传媒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县区行全媒体重大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榆阳区,通过全媒体视角,全方位展现榆阳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城市夜景美如画。
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听一听声韵悠长的陕北民歌和情真意切的人物故事,看一看与民歌交融际会的历史文物,感受一下民歌文化的独特魅力。陕北民歌博物馆建成于2018年,是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更是榆阳区传播非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游客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内参观。
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该区不断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形成了“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利用”相结合的特色模式。截至2025年7月,已实现包括陕北民歌、秧歌、唢呐等10类253项非遗项目的永久性保护。
走进榆阳区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无定河沿岸榆阳区鱼河镇至上盐湾镇的平川里,昔日的盐碱地经过系统性治理,变成如今的沃野稻田,丰美如画。
红石桥乡一望无垠的高标准农田。
农业是民生之根本。近年来,榆阳区持续深化“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大力发展粮饲兼用玉米、脱毒马铃薯、肉羊、水稻、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叫响“沙地上郡”区域公共品牌。
从不足1.8%的林木覆盖率到如今的45.8%,绿意盎然的榆阳大地上,每一棵树、每一株草,似乎都在诉说着榆阳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奇迹。
绿意盎然的榆阳区五十里沙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
近年来,榆阳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北锁风沙、南固沟壑、全域涵水”战略,高标准实施国家“双重”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重点生态治理项目,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社会资本参与环城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广农田林网化、渠道林带化、庭院景观化、每村造一片50亩树林的“三化一片林”造林模式,持续由“浅绿”向“深绿”加速迈进,一幅林在城中、城在画中的美丽画卷在塞上徐徐展开。
记者 李志东 照片由记者杨彬、刘继远摄
编辑 谢婷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