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东大街 (作者 何雪白)
东大街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中国不少城市都有东大街。西安的东大街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商业区;成都的东大街因临近东门水码头而兴,是成都最早、最热闹的商业“首街”;郑州、苏州的东大街也小有名气。相比之下,无锡的东大街虽然位于市中心,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注:本文写作于2006年)
东大街当年很闹猛
事实上,东大街曾是个闹猛地方,早年无锡的繁华地段,除了北大街,就数东大街、西大街了。许多年前这条街上商铺林立,吃、穿、用的都有:豆腐店、香脆饼店、大饼油条店、面筋店、酱油糟坊、香烟店、老虎灶、理发店、针线店、裁缝店、皮鞋店、钟表店、古玩店、箍桶匠店、铜器店、棺材店、纸玲珑(纸马店),可谓一应俱全。老虎灶在街东西两头各有一家,两家棺材店差不多是门对门,纸马店、理发店各有两家,大饼油条店和箍桶匠店都有好几家。裁缝店有做中式衣裳的,也有做西服的。另外还有两个中医诊所,分别是杨秉卿和吴耀明开的。东面靠大市桥有家喜福饭店,它的锡帮菜如面筋、同肠等都颇有名气。
1941年出生的安增南已在东大街107号住了整整60年,他对昔日东大街的闹猛景象记忆犹新。当年举办惠山庙会,“大老爷出会”时,东西两大街是必经之路,安增南在家口就能看到沿城区主要街道出行的各庙仪仗队,“前面开道的人举着牌子,后面有人敲铜锣,铜锣很大,敲的人都把它吊在自己的小手臂上,蛮好白相的。”当时城区里的人家出棺材(出殡),也往往选择从东大街上走过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推进,东大街上的一些商铺陆续迁出,不少门面房改作他用,原本热闹的街道渐渐显得冷清许多。
原来的东大街长约300米,上世纪末,随着华光珠宝城、新华书店和汇商商务楼的相继建造,东面的一段东大街原本的老建筑已拆除。
安增南的老宅是他父亲1947年建造的,他和8个兄弟姐妹在这儿度过了大半辈子。去年,无锡电视台来拍有关东大街的节目,安增南给来人做向导,讲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转盘楼”及“卢记火锅”
东大街地块的拆迁通告已于今年4月发布。漫步在现存的一段东大街,只见路两边房子的墙壁上,都已用红漆写上了醒目的“拆”字。原来的复兴长寿宫——崇安寺街道社区服务活动中心,日前已经拆除。东大街西北面有一排矮平房,有人介绍说是无锡近代最早的一家印刷厂所在地,现在屋顶已经掀掉,室内空空如也了。
今年76岁的庄师傅住在东大街112号三楼,这是一幢被称为“转盘楼”的老洋房——东西两面都有楼梯,天好时走经过室外阳台的楼梯,逢雨雪则可走户内的楼梯。初来乍到的人对此都感到新奇,而庄师傅一家在这里生活了25年,早就习以为常了。他家刚搬来时,楼道里的墙上还可见到老鹰等雕塑,楼梯的栏杆上也有不装饰品,现在都不见了。
“转盘楼”里解放前有一家电话公司,解放后这里进驻过一些机关,现在则住了12家住户。房子老,设施也跟不上了。一开始,整幢楼仅有一只水龙头,后来,各家各户自己掏钱接上了自来水,但由于水压低,楼下一放水,楼上的自来水龙头便成了摆设。“有时正好用水的辰光,水龙头放不出水来,真急死人。”这里住的人家,面积最大的一家也就55平方米,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目前,12家住户已有两户迁走,另有三四户也已签了搬迁协议,早日拿到合适的新居是众人的心愿。
早年的东大街店铺众多,不过留下较深印象的似乎只有十几年前拆掉的那家素面店。如今东大街上最大的一家店要数坐落在115号的“卢记”。
卢记火锅置身于民国年间建造的一幢石库门式建筑内,三开间门面,两扇黑漆大门,古色古香的装饰透露出浓郁的传统风格,幽雅的环境吸引了不少食客。
张效程故居
东大街拥有一些精美的建筑,有几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殊为经典,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张效程故居。
位于东大街118号的张效程故居座北向南,建于1933年。值得庆幸的是,它经历了战乱和火灾,仍基本完好。
张效程与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也曾合作过。张效程当年从事房地产生意,在无锡城里有十几处房产,分布在北塘大街、坛头弄、寺后门(公花园旁)等地,另外在上海和苏州也各有一处房产。
张效程的两个女儿及儿媳胡月娥都是学医出身,东大街118号的房子原本是打算开医院用的,因此便有了人们现在见到的房屋布局:临街的二层楼共有14间房,以传统风格为主基调,是做门诊间的;前后两造之间有一道防火墙,中间是天井(原来有玻璃顶棚),再往里便是一幢欧式风格的三层洋房,这幢楼的朝南房间是做病房的。只是后来两个女儿都留在了上海,医院未能开成。
现仍然住在东大街118号的张家后人是张效程的孙女张汉瑾和其丈夫秦以忠。他们清楚地记得老宅经历的磨难——解放前这里曾先后被侵华日军和国民党汤恩伯部队充作司令部,而去年春节时发生的一场大火则险些让其化为灰烬。“那场大火是一家住户点香烛时不小心引起的,幸亏消防队来得快,不然这幢楼就全烧毁了。后来政府拨款重新整修,为了尽量跟原貌相同,还用了进口的花旗松。”
解放后,东大街118号曾是我市中苏友好协会的所在地,税务所也在此办公过。作为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张效程故居近年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法国、日本等地的友人纷至沓来,建筑设计专业的师生更是把它作为范例。开始动迁以来,每天都有人来看这幢老房子。曾经有将故居整体迁移重建的设想,具体进展不明。
在张效程故居三楼的露天阳台上环视四周,一幢幢高楼大厦映入眼帘。对比之下,附近那些低矮的民房颇不起眼,而不久它们就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据了解,占地3.7万平方米的东大街地块规划兴建包括购物中心、写字楼及高档次酒店的综合发展项目,将命名为无锡恒隆广场,最快2010年落成,总投资约35亿元。项目完成后,原先的东大街就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