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万年之前,呼伦贝尔大地从远古蒙昧中醒来。她风雨兼程,步履铿锵,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石器时代,到步入青铜文明;从马蹄声声里逐水草而居,到走向聚而为城、人烟辐辏的市井繁华。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沐浴着时代的荣光。
辽阔奔放的呼伦贝尔,兼容并蓄,48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千百年间,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大大小小的诸多部族,如百川归海,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发源于高山林海的拓跋鲜卑,从巍巍兴安到汤汤呼伦,从茫茫敕勒到煌煌洛邑,一路走向中原。这支强盛于大漠草原的北方民族,裹挟着来自旷野的浩荡之气,建立了北魏政权,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尊崇儒学,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呼伦贝尔有长达1733.32公里的边境线,家国情怀深植民心。“守土者,死而后已!”“草原上的每一根草都是国土的睫毛,得有人守着它们安睡。”这是戍边战士们的心声。乌兰山的风吹过云端,仿若古今卫士的对话——“可悔?”“无悔!”
这样的家国情怀从古至今,不曾改变。边城满洲里曾是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的关键节点,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众多革命先辈在此留下探寻救国真理的足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厚重的红色资源,是呼伦贝尔最美的颜色,更是最大的财富。
呼伦贝尔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熠熠生辉。
呼伦贝尔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豪迈,也有着“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的婉约,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蒙古包营造技艺、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浩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时光淬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万年之前的扎赉诺尔人高擎火把,驱散蒙昧,走向文明;新时代的呼伦贝尔人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万年的回眸,万年的等待,古老又年轻的呼伦贝尔,继往开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编辑:张金峰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