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全国人民出游热情高涨。然而,多地户外出行爱好者在穿越、登山途中却遭遇了险情,有驴友甚至丢了性命。国庆期间有哪些地方出了事?出事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何禁止进入区域屡屡有人“挑战”?都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8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进行了采访梳理。
问题1:国庆长假成户外险情高发期?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多地发生驴友遇险事件。
10月2日,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徒步旅游地党岭,一位女游客因高原反应休克。多位网友称,她的徒步“搭子”不见踪影。好在另外一支徒步队伍发现她后,放弃行程留下开展救援。据称,现场参与救援的有来自上海某医院的两位医生,还有来自湖北襄阳蓝天救援队队员。另据极目新闻报道,10月4日,丹巴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称,属地派出所和镇政府工作人员均前往救援,遇险游客现身体无大碍。
暴雪致珠峰东坡营地众多游客被困。每日经济新闻
在西藏珠穆朗玛峰东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近千名徒步游客滞留受困。据此前媒体报道,珠峰东坡10月4日出现近年来国庆期间最强暴风雪,游客因道路结冰被困,被迫在帐篷中避险。多个徒步队伍滞留晓乌错、汤湘、热嘎等营地。营地积雪很深,下山的通道全被堵住,有人员出现失温症状。10月5日,@日喀则发布 发布消息称,第一批服务保障队伍已与游客会合,正在开展接应服务工作。“云端珠峰”微信公众号6日中午发布的消息显示,此前安全抵达接应点的徒步游客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10月5日,多名徒步爱好者在祁连山老虎沟区域被困。央视新闻图
10月5日中午,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多名徒步爱好者在祁连山老虎沟区域被困。接警后,青海省调集公安、应急等部门力量进行搜救。10月7日12时20分许,随着老虎沟南北双向搜救队伍成功会合,搜救工作完成。通过拉网式排查,祁连山冷龙岭区域再无滞留人员,此次搜救工作累计转运被困人员251名,其中男性186人,女性65人。1名被困人员因失温及高原反应遇难,其余获救人员身体状况良好。
10月5日下午,甘孜“子龙秘境”也发生了一起驴友坠亡事件。上游新闻记者从该线路终点解放一村一知情人处获悉,死者是一名男子,事发后其参与了救援。7日,遇难男子的遗体已转运出山,“马驮出来的。”该知情人还透露,事故发生在这条穿越线上一个叫长海子瀑布的地方,这里下山坡陡峭且湿滑,如果发生滑坠会落下悬崖。国庆期间,在这条穿越线路上,还有很多驴友发生了高反、扭伤脚等事故,因此产生了很多救援费。
问题2:遇险原因是天气还是驴友自身?
10月2日,女游客在党岭昏迷遇险,主要由自身身体原因引发。而事发时,她的徒步“搭子”则不见踪影。
10月2日上午,在四川党岭,一女子高反失温,有驴友察觉后紧急施救。新民晚报
参与救援的湖北襄阳蓝天救援队队员卞国栋介绍,他和一位退伍军人队友上前察看了女游客的情况,她主要是高反,有失温但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丹巴县委宣传部曾发文提醒,丹巴县党岭自然保护区户外徒步线路地处高海拔区域,天气多变,地形复杂险峻,且存在手机信号盲区。俱乐部、游客应在开放区域的指定范围内开展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并在徒步入口卡点进行实名登记备案手续,开展徒步活动需聘请有资质的领队及向导。
千余名登山者被困珠峰,则因不可测的极端天气引发。有游客向媒体介绍,3日晚山上开始下雪,到4日一直未停,当晚山上暴雪,许多人的帐篷都被压塌,营地积雪达1米多深,下山通道全部被封。5日,@日喀则发布的情况说明称,因10月4日夜间降雪,在定日县曲当镇嘎玛沟区域徒步旅行的部分游客行程受到一定影响。
200多人被困祁连山老虎沟的消息一经报道,迅速引发热议。事实上,当天的通报明确指出,徒步爱好者私下进入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并在门源县老虎沟高海拔区域受困。祁连山老虎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形复杂、气温低、通讯薄弱,且存在山洪、雪崩、野生动物侵袭等风险。此前,青海省已明确禁止在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探险等活动;就在9月10日,青海省文旅厅还特意发布了安全提示。
10月5日,一驴友在“子龙秘境”坠亡,目前官方尚未披露详情。但当地知情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事发地山体坡陡峭且湿滑,如果发生滑坠,会落下悬崖。康定市捧塔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子龙秘境”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去年和今年都曾下发过公告,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不允许驴友进入。
问题3:为何禁入区域屡屡有人“挑战”?
梳理国庆长假这几起事故,不难发现,事发地大都是高海拔山区,甚至还有官方明文禁止擅自进入的自然保护区,为何禁止进入区域屡屡有人“挑战”?
10月5日,一驴友在“子龙秘境”坠亡。网络图
有媒体指出,近些年,徒步探险已经发展为一种大众运动。违规穿越、登山屡禁不止,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驴友”追求刺激,追求“征服自然”的成就感,热衷于探索未开发的“野”路以彰显与众不同,但风险意识匮乏,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部分户外爱好者还存在侥幸心理且过度自信。另外,一些未获资质认证的户外俱乐部、旅行社或团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包装所谓的“网红线”“秘境”,并组织违规徒步、登山活动,从中牟利,埋下安全隐患。
也有一类声音认为,非法穿越屡禁不止,是因为“合法”的路径太少。据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目前我国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都是禁止非法穿越的,而其他区域则要看当地具体规定。“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刀切’的。”资深驴友尹先生称,“只有部分地区,在事先报备后,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可以在无人区、非开发区等区域进行户外活动。”
对此,2024年,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高敏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制度的确有待完善,登山、攀岩、攀冰、山地户外运动等活动,原则上都可以在属地相关部门备案后合法开展,但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备案机制,宣传力度也不够,很多人不知道需要备案、怎么备案。
高敏还指出,户外旅游市场亟待规范。“徒步、登山这类活动,有一个核心环节就是当地向导。”“现在很多非法穿越活动,都是在当地没有资质的向导带领下进行的。”高敏建议,堵不如疏。应当组织符合条件的当地群众进行培训,颁发资质,“这样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也能规范市场,为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问题4:挑战户外到底该不该“冒险”?
通过这些事故,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
早在国庆前夕,中国探险协会就曾发文指出,“户外安全,从每一次行前准备开始。”该文称,规避户外运动风险,不仅需要完善行业管理,更需要每位参与者从自身做起,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要将安全落到实处,个人在出发前至少应做好三重准备。
对身体全面评估。身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装备”,身体的失灵,往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出行前,请务必对自己进行一场严谨的评估。要对健康状况筛查,是否存在不适合户外运动的基础性疾病。一次全面的体检,特别是心肺功能的检查,是出发前不容忽视的环节。要审视体能储备,在出行前一定要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不要仅凭日常活动或“感觉良好”就贸然前往。如果行程涉及高海拔,一定要提前进行阶梯式适应,了解自身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切不可贪图速度,或在身体发出强烈警告信号时仍凭意志力强行攀登。还要做好心态与决策准备,在天气突变、体能透支或路线难度超出预期时,应果断放弃。
户外装备的准备与使用。出行前,一定要根据目的地的天气情况,科学准备相关装备,并进行严格的行前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功能可靠。有装备却不会正确使用,比装备不足更加危险。所以务必在出行前反复练习装备的使用。同时,必须针对突发状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反复演练。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安全防护,严禁在危险环境中随意解除保护装置,切勿为了拍照、便利或其他任何理由,将自己置于无保护的险境之中。
合规、环保出行与应急准备。户外运动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同时必须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周全的行前准备,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公共资源的尊重。出行前务必确认目的地是否属于自然保护区、军事管理区等限制进入区域。违规进入,不仅面临处罚,更可能因缺乏监管和保障而陷入险境。另外,安全归来的同时,只留下脚印,不带来任何破坏。还需提前了解活动区域信号覆盖情况,在无信号区域务必配备卫星电话。做好行前报备,告知家人或朋友详细行程、团队信息及最晚出山时间。同时,也需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了解高原反应、失温、中暑等常见户外疾病的识别与处置方法。
上游新闻记者 李坐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