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乌尔禾世界魔鬼城戈壁笼罩着朦胧的晨光,风里带着泥土的微涩。一群孩子戴着防晒帽,蹲在布满石头的滩地上,指尖拂过粗糙石面,专注搜寻形态各异的金丝玉。
这不是普通的观光旅游,而是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克拉玛依地质探索研学活动现场。学生们带着明确探究任务,在真实场景中寻找答案。
在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导师引导下进行沉浸式体验。受访者供图
随着教育部将研学实践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与“研学”相关企业超过4万家。
谁在主导研学策划?一场优质研学游如何诞生?国庆假期期间,记者采访多个机构、学校与家庭,揭开研学产业链的真实图景。
繁荣背后 研学市场隐现“质价失衡”
在小红书平台,一条“体验线下研学的快乐只需要30元”的推文下,十余名家长询问报名方式;百度搜索结果显示“7天敦煌研学只要2980元,含机票和住宿”。不少机构推销时强调“性价比”,却回避“教育目标”“导师资质”等关键问题。
在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导师引导下利用沙堆做小实验。受访者供图
“当前研学市场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研学教研部负责人吴沛颖说,2024年底至2025年,他们对乌鲁木齐及周边研学基地和营地摸排发现,登记在册的40多家中,能持续执行规范研学活动的仅11家左右。
吴沛颖指出,部分研学机构由旅行社转型而成,简单将旅游线路包装成“研学”,核心仍是景点打卡。一些研学基地硬件条件优良,但教育能力不足,缺乏专业课程设计与执行能力,难以实现研学的教育价值。
家长李娟的经历印证了这一判断。暑假期间,她花费近万元为13岁儿子报名航天主题研学营,“全程是参观展厅、观看纪录片,讲解浅显,动手实验只是组装简易模型。”李娟说,孩子期待接触航天知识,结果回来后连航天器基本类型都说不清楚。
“价格悬殊的研学产品背后,是利润与教育价值的失衡。”乌鲁木齐市翰林高级中学校长罗群雁举例分析,常见研学产品中,门票、场地租赁、餐饮、交通费用约占60%,其余多为利润。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机构没有专业导师,学术性严重不足。
因对市面研学产品抱有迟疑,新学期伊始翰林高级中学自行组织“初探风电巨阵,揭秘两湖湿地,迈进丰收田野”主题研学活动,近200名高一年级师生前往达坂城风力发电站、盐湖景区等地。
然而,记者跟随发现,因学校老师缺乏专业路线设计经验,行程安排过满,学生普遍反映疲劳。
价值回归 一堂“移动的课”如何炼成
在乌尔禾魔鬼城雅丹地貌群中,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研学领队利雨霖指导学生识别金丝玉,孩子们拎着采集袋在指定区域专注搜寻。
“我们不是让学生单纯捡石头,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纹理、颜色和硬度,理解金丝玉形成原理。”利雨霖说。
在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世界魔鬼城捡拾和观察岩石。受访者供图
在这趟为期3天的地质探索中,孩子们不仅探寻雅丹地貌,还在玛纳斯湿地公园理解水的力量如何塑造地貌;走进白杨河大峡谷,读懂胡杨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智慧;在艾兰盐湖岸边采集盐晶,通过实验搞懂蒸发岩背后的“古海洋秘密”。
3天里,孩子们笔记本上写满观察记录,采集袋中收纳着岩石、盐晶等“自然标本”。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梁丹丹介绍,他们通过“观察—提问—验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地质视角看世界。
返程途中,“戈壁石头如何形成”“盐湖未来会消失吗”等讨论声不绝于耳,探索自然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
11岁学生金意涵展示了图文并茂的研学报告《地质变迁观察记》,包含白杨河胡杨叶片标本照片和玛纳斯湿地公园实地记录。
“亲眼看到胡杨扎根戈壁,听老师讲湿地调节气候,才明白每棵胡杨的存活都连着戈壁生态防线。保护自然要从小事做起。”金意涵的话道出了研学的核心价值。
路线打磨 从“串景”到“串课”的蜕变
今年,乌鲁木齐晚报社打造的“新疆网媒体+‘研学新疆——研学思政宣传平台’”项目入选第五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入选案例,获评“运营服务模式创新类”奖项。
自2019年开展研学项目以来,新疆网依托130多家城市网盟建立的“文旅协作体”,策划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开发“认知新疆”“认知乌鲁木齐”系列品牌研学大思政课。
“我们把研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互动研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静介绍,目前已推出“馆藏里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博物馆奇妙夜”等40余个成熟研学项目,每条新路线都需经历1-3个月的“打磨期”。
“从主题构思到落地执行,没有一步能省。即便成熟线路,每年也要重新踩点优化。”梁丹丹以伊犁线路为例,今年踩点至温泉县时,意外发现了卡昝河边防连,这里全年280天刮大风。
当孩子们站在为抵御狂风而筑起的国旗墙前合影,“生在国旗下,长在国旗下”的意义变得具体而深刻。
孩子们还在驻地捡来石头,彩绘五星、长城与“致敬戍边人”字样,这些带着温度的“戍边石”成为研学最珍贵的纪念。
“很多人以为做研学路线就是‘串几个景点’,其实背后是无数细节的较真。”新疆网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研学领队刘雪琪拿出厚厚的筹备资料,包含方案文本、踩点照片、安全评估表等。每位导师都要提前参加专业培训,考核通过才能带队;每条路线都要制定应急方案,小到晕车药配备,大到极端天气应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破局之路 标准引领守住“课程为王”底线
“一场优质研学需要明确教育主题、专业课程设计、规范流程把控和适配执行团队。”吴沛颖强调,研学绝非“旅游+课堂”的简单叠加,其与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始终以“课程”为核心。
吴沛颖以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设计的吉木萨尔三日研学线路为例:先结合当地资源确定“从北庭遗韵到同心共筑”核心主题,再拆解出文化体验、自然探索与历史研学三大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匹配具体活动和知识目标。
线路设计完成后,团队选择与旅行社合作,但并未将流程完全外包。“我们和合作方反复打磨方案,小到每日集合时间,大到食宿标准、课程方案,都写进执行手册。”吴沛颖说,关键是守住“课程为王”的底线。
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等3项行业标准,对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原则及调研设计、实施设计等方面作出规范,其中明确,承担研学指导岗位职责的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30。
吴沛颖介绍,为丰富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他们联合乌鲁木齐市旅游协会征集优质游学线路,通过资质审核、人员规模等维度筛选,确定31家单位168条线路为优质推荐线路。
行业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研学+公益”项目中,城市学生与乡村儿童结对开展“田园劳作实践”“非遗文化共学”;部分学校、机构推出“工业研学营”,组织学生走进制造车间,了解职业场景,一些孩子通过研学明确了职业方向。
“研学的核心是教育,不能脱离教育本质只谈形式。”吴沛颖强调,今年计划从研学课程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入手,重点关注课程是否与学段匹配、能否让学生真正亲历和体会——不是靠厚达数十页的手册堆砌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褪去虚火,守护教育真功的沃土
驱车离开乌尔禾戈壁时,夕阳正将金辉洒向雅丹地貌。后视镜里,那群低头寻觅金丝玉的孩子身影渐远,他们笔记本上工整的记录、采集袋里沉甸甸的“宝藏”,却久久印在我脑海中。
研学旅行最动人的内核不是在景点与教室间做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在真实世界中重新定义学习的边界。 当孩子在国旗墙前驻足凝望,在戈壁滩上亲手触摸亿万年地质变迁的痕迹,知识便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化作生命中具体的、可感知的体验。
市场的“虚火”需要规范,但教育的“真功”更值得守护。从一些机构简单改造的“研学游”,到新疆网团队耗时数月打磨一条路线的执着,二者的差距不在名目,而在是否怀有对教育的敬畏。正如研学导师利雨霖所说:“我们带给孩子的不是答案,而是面对世界时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育的变革,从来都是缓慢而深刻的。当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愿意沉下心来,像打磨金丝玉般打磨课程,当学校与家庭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浅尝辄止,研学这片广阔天地,才能真正成为滋养下一代成长的沃土。路虽远,值得每一个教育同行者坚定前行。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