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里,塞满了张掖的“味道”——母亲亲手制作的甘州卷千子、本地老字号老魏家月饼、自家地里出的民乐大蒜,还有几瓶清冽的祁连山矿泉水。车窗外,那轮见证过丝路繁华的明月,依旧追着游子归家的路,八天长假落幕,但张掖的假期余温,正融入寻常日子,酿出新的力量。
出行新风:从远途“扎堆”到身边“寻幽”
今年的张掖,游客与市民的出行图谱悄然生变。比起奔赴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更多人选择在张掖的“后花园”里寻觅诗意。
民宿小院觅清欢。“我们没有外出凑热闹,就在丹霞附近的民宿小院住下,每天看丹霞日出、读书、用本地食材做饭。”市民陈女士的选择,代表了“微旅行”的新风尚。依托张掖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批兼具特色与舒适度的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在这个假期备受青睐。
文博场馆智能游。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让假期出游更从容。带着孩子参观了张掖市博物馆的王先生感慨:“提前在‘金张掖旅游’小程序上预约,到现场直接扫码,几乎不用排队。孩子对‘张国臂掖’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体育健身成风尚。与其在景区看人海,不如在运动场挥洒汗水。假日期间,社区羽毛球赛、环城健步走等体育活动,成为许多张掖市民的活力之选。
消费新景:品质理性与“夜宴”流光
假期的张掖消费市场,在火热中透出理性与品质的追求,古老的“甘州”在夜色中焕发新生。
地道风味引客来。在甘州巷子、孙记炒炮等名吃店外,排队等位的游客络绎不绝。“特意来体验正宗的张掖搓鱼子、炒炮,排队也值得。”一位兰州游客说道。本地特色餐饮,成为张掖旅游最鲜活的招牌。
“夜经济”点亮古城。当晚九点的明清街、甘州府城夜市,依然人流如织,灯火璀璨。“白天游丹霞,晚上逛甘州夜市”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标配。张掖的夜,因美食、文创与非遗传习而变得生动可触。
文化新韵:古今交汇处的沉浸体验
传统中秋与现代国庆在张掖完美交融,让历史文化名城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亲子“充电”书香浓。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的亲子阅读区座无虚席。带着孩子前来阅读的赵女士说:“这里安静又有氛围,是假期里最好的‘充电站’。”
古风新潮焕生机。在甘州府城,一场盛大的“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市民游客齐聚参与。汉服巡游队伍穿梭于古街,非遗手作摊位前围满了体验者,古风市集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返程新象:智慧出行与温情“软着陆”
假期尾声,张掖的交通系统迎来返程高峰,智慧与温情成为主旋律。多元选择分流压力。许多市民和游客选择提前一天返程,以实现工作生活的“软着陆”。从西安返回张掖的赵先生坦言:“避开最高峰,也给自己的心留出缓冲调整的时间。”
“我的假期我做主,要的就是这份洒脱。”一位选择在家看书、健身的市民如是说。这份对假期自主权的追求,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带着长假“意犹未尽”的余温,张掖正从“假日模式”平稳切换,而假期中积蓄的温暖与力量,将支撑着我们,迎接下一个崭新的开始。(祁晓蓓 王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