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彻底“出圈”。这座新晋的世界第一高桥,以桥面距水面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的惊人高度,成为无数游客的打卡目的地,10月1日至7日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车流量接近4万辆,用硬核实力书写了“基建网红”的新传奇。从自媒体镜头到民宿客房,从极限体验到乡村振兴,这座大桥的走红不仅是景观魅力的彰显,更藏着基建赋能与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
大桥的“流量体质”,首先源于其无可替代的视觉震撼与技术光环。在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每到傍晚,民房天台上总能聚集十余位摄影师,无人机与相机快门声交织,只为定格高桥与晚霞同框的瞬间。作为山区桥梁中跨度(2.8公里)与高度均居世界前列的超级工程,它横跨“地球裂缝”般的花江峡谷,脚下是奔涌的江水,身旁是掠过的流云,这种将险峻山河化为通途的壮阔,让游客直观感受到“中国人了不起”的基建实力。更打动人心的是背后的建设故事——夏天,建设者顶着烈日在高空作业;冬天,他们冒着寒风吊装钢桁梁,这些被镜头记录的细节,让大桥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承载奋斗精神的符号。
“桥旅融合”的创新模式,让流量有了可持续的承接载体。大桥并非单一的交通设施,而是打造了集天空之城服务区观景台、蹦极秋千、观光连廊电梯、玻璃栈道于一体的体验集群,游客既能远眺峡谷风光,也能参与高空竞速跑道等极限项目,实现“看桥”到“玩桥”的升级。这种创新还延伸到消费场景中,“大桥+文创”“大桥+餐饮”的模式随处可见,甚至贞丰三岔河景区都摆放了大桥模型,联动推出无动力乐园、民族风情活动等配套体验,形成全域引流的效应。正如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韩洪举所言,建高桥从来不是为了“世界第一”的名号,而是让山里的日子过得更敞亮,这种实用与体验的结合,正是其走红的核心密码。
流量的涌入,更激活了桥下乡村的发展活力。自媒体博主谢朝卿是最早发现大桥“流量密码”的人,从2022年大桥开工起,他就以“谢哥来了”账号持续更新建设进展,3年积累27.6万粉丝、450多万次点赞,如今更在村里投资打造民宿,想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曾在外地做厨师的林国权也嗅到商机返乡创业,他的“小花江布依桥缘居”民宿从26间扩至41间,仍需推掉大量订单,院子里搭起的6顶帐篷甚至供自己居住,还计划贷款升级设施、扩招员工。在花江村,不仅年轻人纷纷返乡,外地人也来此经商,曾经“爬坡翻山离开”的村庄,如今人心重新聚拢,茶马古道、铁索桥等原有文旅资源也借势“苏醒”。72岁的原村支书梁绍宇打趣道,要是自己还年轻,也要开店赚钱,话语里满是对家乡变化的欣慰。
从基建奇迹到文旅热点,从流量爆款到民生引擎,花江峡谷大桥的国庆走红,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中国基建实力的直观展示,也是“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更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证明:重大工程从来不止于“连通”,更能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钥匙”。当夕阳再次洒满峡谷,大桥的剪影里,不仅有山河的壮阔,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普通人的幸福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