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假期,大家聊的都是去哪个古镇逛巷子、到哪座名山看日出,总离不开“看山看水看历史”的老路子。
但最近两年,一种不一样的旅游玩法火了。
不追着自然风光跑,反倒往“未来”里钻。
比如青海冷湖的“火星营地”,明明地处柴达木盆地,可游客穿上模拟航天服走在戈壁上。
拍张照发朋友圈,底下评论全是“这是真去火星了?”;
还有北京首钢园,过去的炼钢厂房,现在变成了能玩VR科幻项目的乐园。
踩着生锈的钢铁管道,戴着眼镜就能“穿越”到未来世界,这种反差感特别勾人。
为啥大家突然爱去“科幻景点”了?说到底是咱们的旅游需求变了。
以前出门是“换个地方放松”,现在更想“换个时空体验”。
尤其是年轻人,从小看科幻电影、玩科幻游戏长大,对“平行宇宙”“星际探险”这些概念不陌生。
旅游对他们来说早不是打卡拍照那么简单,而是要找个地方沉浸式当主角。
就像去北京环球影城的“未来水世界”,看特技表演时,水花溅到身上的瞬间,真会有种“自己在未来灾难片里”的代入感,
这种体验比单纯看风景记得更牢。
而且他们还爱分享,拍段“火星漫步”的视频发网上,很容易带动更多人好奇:“这地方在哪?我也想去试试!”
科幻文旅玩出了大花样
要是觉得科幻文旅只是建几个主题园区,那可就小看它了。
现在不少城市都在把“科幻”当成一张新名片,玩出了更大的格局。
成都就是个典型例子,自从办了世界科幻大会。
不光建了科幻馆当景点,还把科幻元素融进了城市里。
街边的路灯设计成飞船造型,书店里专门设科幻书架。
甚至连一些餐厅都搞成“太空主题”,让整个城市都有种“未来感”。
这样一来,游客就不是冲着一个景点来。
而是想在成都待上几天,慢慢感受这种“科幻氛围”。
顺便带动了餐饮、住宿,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上海奉贤新城的“在水一方科幻馆”也很有意思,它不像传统景点那样藏在山里或古镇里。
而是直接建在新城中心,外形像个“天外来物”,远远望去就很吸睛。
对当地来说,这不仅是个旅游点,更是给新城增添了文化特色。
以前提到奉贤,可能大家没太多印象。
现在有了科幻馆,不少人会说“哦,就是那个有未来感建筑的地方”。
新闻报道旧闻
这种科幻加城市的模式,比单个景点影响更长远。
不过要想留住游客,光有“壳子”还不够,得有好的内容。
比如有的科幻景点,进去就只是拍拍照,没什么互动项目,游客玩一次就不想再来了。
真正能火下去的,一定是那种能让游客参与进去的。
比如能自己设计太空任务,或者跟着剧情解锁不同场景。
这样才能让“科幻”不只是个噱头,而是变成能反复体验的乐趣。
毕竟,谁会拒绝一次次“穿越到未来”的机会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