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我利用两天业余时间前往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和固阳县进行业余田野考察,第二天在返程途中,沿包固二级公路(包头市东河区——固阳县金山镇)从北向南行驶至忽鸡沟乡五分子村探寻一条修筑于清代,名为奔坝沟的古商道遗址。由于个人对该古商道了解不够,后来查阅手头资料中,在《包头公路交通史料汇编》第三辑中找到章瑞炽前辈所著《清代包固古道遗迹》一文,通过阅读该文后,对这条遗存至今的古商道有了较为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以下为该文章内容,其中文中配图为我在2021年8月当日探寻过程中所拍摄。
《清代包固古道遗迹》
作者:章瑞炽
从包头到固阳县,要翻越山势险峻的阴山、道路崎岖,交通颇为不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包头、固阳、萨拉齐的商人集资修建了一条包固道,使南来北往的车辆,畅行无阻。这条古道全长约六十公里,在翻越阴山主脉的山顶南侧处(今属包头市郊区后营子公社),建有一所关公小庙(当地俗称老爷庙),庙中塑有骑着马的关公像,还竖有两块记述有关修路事情的石碑。从小庙沿古道向北行进十余公里,在翻越阴山支脉的岭顶处(宝通壕一今属固阳县忽鸡沟公社)也同样建有一所关公小庙,也塑有骑着马的关公像,但无石碑。此条包固古道自清末便废弃,两个小庙也先后被拆毁;但两块石碑仍幸存无恙,部分古道遗迹也尚残存,古道沿线几个村落的老人,也均知此古道的来历;但在地方志史上,尚无记载,笔者(章瑞炽)为此进行了踏查和访问,现将所得撰写此文。
一、修建包固古道的社会背景
1.包头商业贸易已初具规模
据有关资料记载“道光十六年(1836年.),包头人口达一手五百余户,商业兴盛,便设立了大行’(商会前身)”。①康熙年间开设的“如月号”,经营杂货,供应蒙汉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品,并远销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雍正、乾隆年间开设的“永合成号”,专门从包头运送粮食,杂货去后山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换取或收购皮毛,牲畜。做这种买卖的商号后来被人叫做“蒙古行”。②往返经商,必需交通便利,所以在当时带头筹备和捐款,修建需翻越阴山的包固古道,但不是官府,而是以“包镇大行”为代表的一些包头和固阳的商号。(据说可能还有萨拉齐的商号)。捐款者共计三十五家,捐款总额为二百九十五仟零二百六十文,占全部捐款(陆百陆拾玖仟零参拾文)的44.1%。当时商号虽捐献一些修路款,但从长远观点来看,包固古道畅通后,包头和固阳的商号就便于扩大商品销售和收购业务,获取更多的利润。包头的“蒙古行”,也便于通过固阳到漠北草地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经商,又促使了生意兴隆。
2.固阳及漠北地区农牧业已较发达
对于一百多年前固阳及漠北地区(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农牧业情况虽无资料可查;但从民间口碑流传下来的材料看,固阳在一百多年前,便有以“广义魁”为首的十几家“蒙古行”,将粮食、茶、烟、布匹等货物运往漠北草地和蒙古人做生意,换取或收购畜产品等,然后再把畜产品运回包头销售。由此可推测,当时固阳漠北草地已有道路相通,农牧业也较发达,可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而这些商品在当地是无法销售的,只能靠“蒙古行”来沟通交换。在南老爷庙幸存的石碑上,记载的捐献修路款的商号,就有固阳“广义魁”等为首的几家“蒙古行”,和前面提到的民间流传说法是相符合的。为了经商,促进商品流通,将固阳及漠北草地的农牧产品运销包头,再从包头贩运回日用百货等当地欠缺的生适物质,就必然要修建包固道路。
3.受自然地理条件局限,物产单一,需靠通商贸易,互通有无。由于后山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局限,气候寒冷而干燥,使大部分地区只适于发展畜牧业,少数地区只适于种植耐寒、短日期粮食作物。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在当地是不能全部消费和销售的,需要运到包头,或经包头转销到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同时,当地人民生活必需品如日用百货、烟、茶、糖等,均需从外地进货,经包头转运到固阳及以北地区,才能形成商品交换,完成简单再生产。
二、包固古道的线路走向
包固古道的线路走向,是从包头(西脑包)出发,向北出西北门,经后营子,到公益店,开始和今包固公路分岔偏向西北,到二相公窑子,全长约十五公里,是地形起伏平缓、南低北高的平川,无需修路,便可行车。由二相公窑子顺山沟北上,便进入丘陵山区,古道在山沟干河槽中行进,山势陡峻,均为石质山,无山坡可作路基,路经奔坝沟村,最后到达贵西沟,贵西沟有一股常年畅流的小泉水,从地下冒出来。从二相公到贵西沟,这一段长约达十二、三公里。目测古道坡度在3°—4°至7—8°之间,越往北古道的坡度越大。从贵西沟便开始翻越阴山主脉一南老爷庙岭,开辟出一条翻山车道,从山脚到山顶,全长约二、三百米,自东向西逐渐偏北直接翻山。山顶海拔约1655米③,位于现在包固公路翻越石那脑大坝(即岭顶)以西约1.5公里处。翻山古道坡度4°—12°。
古道翻越南老爷岭后,即进入固阳县境,约在在百米以内,为黄土丘陵,山坡较平级。古道目测坡度多在5°左右,主要在近山顶部分坡度较大些,所以古道更是顺山坡直下,不需大量挖掘土石方。在古道附近尚有五分子村开垦的山坡地约百亩。古道继续向北顺流水方向行进在五分子沟的于河槽中,两侧又是山势陡峻的石质山。经五分子村,古道转向西行,顺白彦沟水流方向,在干河槽中行进约三公里,到十号村。古道转向东北一条山沟,在干河槽中逆流而上。经红星村,继续顺沟北上,约行一、二里,便到达宝通壕,即北老爷庙岭。它位于现在包固公路赛口坝(即岭顶)西北约五、六公里处。此处海拔,据作者踏查目测比较,比南老爷庙岭约低一、二百米,此处已不是阴山主脉,是黄土丘陵地带,附近山坡有红星村开垦的大片耕地。北老爷庙岭的海拔,也比赛口坝目测大约低五十至一百米。从五分子村到红星村,古道全长约八公里左右,全在于河槽中通过,坡度平缓,一般目测为3°一4°。古道翻越北老爷庙岭后,仍向北顺沟而下,行进在于河槽中约七、八公里,便到达毛忽洞,进入平川地带,再向北到沙湾,便和今包固公路汇合,直达固阳县城,全长约六十公里(详见示意图)。
古时尚无测绘仪器,无法测知诸山的海拔高度;但从所选择修筑的道路来分析,在翻越南、北两个老爷庙岭时,分别比今包固公路的石那脑大坝和赛口坝低五十米以上;坡度较小,山坡长度也较短,如南老爷庙岭南的翻山道路,总长为两、三百米,而今包固公路翻越石那脑大坝的岭南盘山道,长达一千米左右。由于选择山头较低、山坡较短的地方修筑翻越 阴山古道,大大减少了土石方工程,而古道总长与包固公路相似。由此可见,古人在设计修筑此道时,经过一番仔细勘察和分析比较,选择线路比较合理。其不足之处,在于有一半以上的道路,是在山沟干河槽中通过,每年受雨水、山洪冲刷严重,乱石遍沟、道路坎坷不平。古道也没有修筑路基,因山沟两侧多半是山势陡峻的石质山,如欲凿山开路,工程太大,为当时人力、物力所不及。
此条古道的使用情况,据作者访问古道沿线村落的老人回忆说:由于古道在山沟于河槽中穿行达几十里,道路长期受雨水,山洪冲刷,又无人维护,古道路情况每况愈下,笨重的木制大车,行驶极为困难;在山势挺拔的南老爷庙一段,古道受山洪冲刷更为严重,沟壑纵横,陡步行走也很艰难,所以到清末,古道便被废弃,只部分地段的村落之间,还有人来车往,延续至今。如二相公到奔坝沟村,五分子村经十号村至红星村。在清末民初,便又先后修建了两条从包头到固阳的道路。
这两条包固道路,一条是“自包头西北行,经公忽洞、三百营子至银匠窑子,折而东北入固阳境,再经二分子、沙土国、兴盛照而达固阳县城,全长七十公里”④。这条道路,以后因在前口子以北拦坝筑起昆都仑水库而不再通车。
另一条便是包固公路,从包头经西北门、后营子、公益店、大庙、西胜店,翻越石那脑大坝(岭顶),再经忽鸡沟,翻越赛口坝(岭顶),经沙湾而达固阳,全长六十公里。后一条路最初只能通行大车,因石那脑大坝(岭顶)海拔约高达1709米⑤,比包头市区高出六百多米,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而陡立。
据老人回忆,赶车者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交通事故,而且大车拉运货物数量也受限制。1937年,日本侵占包头后,为加强政治、军事统治和进行经济掠夺开又一次翻修改建了这条道路。采取加大道路曲线半径,降低道路坡度的办法,使其能通行行车,然后由蒙疆汽车公司的汽车,定期运行⑧。固阳县农民过去从未目睹过汽车,这时才有世以来头一次见到汽车。1952年,人民政府对石那脑大坝(岭顶)一段道路,改建为迂回而上的盘山道,并进一步降低道路坡度,到十年代初,又铺设了沥青路面,才使来往车辆畅行无阻。
三、包固古道遗迹记实
1.老爷庙遗迹(分南、北两个老爷庙)
(1)庙宇残迹,南老爷庙建于固阳县和包头市郊区分界的山岭南侧,属后营子公社境内,距岭顶约七、八十米,古道从旁通过。庙址筑于十多度的石质山坡上,所以三面用石块垒砌,用土填平成一块宽二米多、长四米的小平地,再建起一座砖瓦结构的小庙。
据老人回忆,庙里有泥塑骑着马的关公像,传说此庙是包头吕祖庙的老和尚监督修建的,建筑材料也是从包头运来的。此庙在1950年便被人拆毁,关公塑像也同时被毁,现只残存高约1米、厚0.6米,用石头垒的三面颓垣断壁,另一面已无残墙。庙地上杂草丛生,一片破残荒凉景象,地上尚残存有数块30.5×15×5.5厘米的大青砖,以及破碎的瓦当、筒状碎瓦片等,都是小庙遗物。
北老爷庙建于固阳县忽鸡沟公社红星村(原名西阿路包头)北一、二里的宝通壕岭顶上。这里是黄土丘陵,地势起伏幅度不大。小庙地基也是石头垒砌,砖瓦结构,据说建筑材料同样是从包头运来的,庙内无石碑;但也塑有骑着马的关公泥像。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小庙和关公塑像同时被毁。1980年,当地群众又在原小庙遗址止建成一座泥木结构的小庙,面积 2.8×3.4米。庙内有神龛,上面摆着“供奉关老爷之神位”木制牌位一块,还有一个倒梯形的旧石头香炉,可能为百年前的遗物。小庙东侧便是越岭古道。作者到现地考察时,见地上尚残留着几块筒状小瓦(20×10厘米、弯曲半径5厘米),及几块大青砖,大小和南老符庙残留的一样。
(2)石碑
小庙虽都已被拆毁,但值得庆幸的是两块记述有关修路事情的石碑,尚完整无恙地遗留在南老爷庙地上,成了怀古,考察古道遗迹的珍贵历史文物。据老人回忆,两块石碑,原来是面对面竖立的,现一块已仰躺在地。两块石碑的尺寸 :仰躺在地的一块是160×65×17厘米,底部尚凸出一块13×23×10厘米的榫头。竖立的一块石碑,地上部分为163×60×18厘米。两块石碑的石质洁白无瑕而坚硬,质地细腻。据老人们反映,本地山区不出产这种质地良好的石头,只能从外地运来。所镌刻的碑文,字迹恭正清秀,基本清晰可认,唯个别字已缺损,字迹难以辨认,估计受硬伤所致。小庙附近无人烟,距最近的村落一五分子,尚有三公里,平日只有羊倌常在这一带放牧,路经小庙,也许随心所欲,用石块砸敲石碑戏耍所致;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此文物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2.古道遗迹
(1)岭南包头郊区部分
古道从包头出发,经西北门北上到公益店,便和今包固公路分岔,偏西向北到二相公,全长约十五公里,大部是北高南低的倾斜平地上行进,不需修路,在经历一百多年的生产和生适活动,以及雨水,山洪的冲刷,古道遗迹早已湮殁无踪。只是在二相公村西小山麓,有一条长约百米,宽四米左右的道路,因系开当石质小丘筑成,不易受雨水冲刷,所以至今遗迹仍清断可辨,村民还常经此道去北面种地。古 道继续向北行进,便进入丘陵山区,两旁是山势险峻陡立的石质山,不便修道,古道就在遍布淤沙乱石的山沟干河槽中穿行,只在个别地方,因曾略加修筑,故至今尚有古道遗迹可辨。古道经奔坝沟村后,顺沟逆流继续向北,直到贵西沟底,在山沟中穿行达十二、三公里。
古道从贵西沟底开始翻越南老爷庙岭,顺山坡直接开山凿石筑路,不盘绕而上。古道一侧紧靠山坡,一侧靠壑,便用石块垒筑填高成车道,古道宽约四米左右,当时只行走木制大车,车身比汽车要小得多。据作者从寻找到的约五十年前残存的木制大车来看,车最宽处为185 厘米,所以两车交会,路宽有余。
古道距岭顶数十米时,坡度增大,所以用人正开凿石头,凿深约2号3米,宽约四米左右,最窄处为3.5米。此段翻山车道,全长约两、三百米,自东向西渐偏北而上。道路坡度,据目测为4°—12°,主要在靠近岭顶处,坡度较大。由于岩有不易受雨水,山洪冲刷和浸蚀;所以这段古道遗迹,至今还大部被保存。
据碑文记载,修建古道共花六百六十九仟余文(当时币制,每一枚铜钱 一文,一千枚铜钱便叫仟文,或叫一吊钱)其中建两个小庙(可能包括两块石碑费用在内),花去一百零捌仟余文。实际上用于修筑古道为伍百六十余仟文,其中支付石匠工钱为二百十三仟文,约占38%,说明古道翻越岭,要开山凿石筑路,工程费用占得较多。至于一般顺山沟干河槽行进,就不多进行修筑,否则仅伍百六十余仟文,欲修筑百里车道是不可能的。这也和访问一些老人的说法相符合,即过去南来北往的大车,都是在山沟干河槽中行走的。
(2)岭北固阳县境内部分
古道越过南老谷庙岭后,即进入固阳县忽鸡沟公社境内。约五百米以内,周围地势情况就和岭南差别很大。首先是坡度较平缓,地质为黄土山丘,道路坡度据目测多在5°左右,主要在近岭顶部分,坡度略大,约在6°—10°之间,所以不需开山挖掘土石方,道路顺山坡直下。其次山坡上是厚数十厘米至数米的粘土层,因此,附近山坡都被五分子村开垦为耕地,其中赵姓家族,“从山西迁此种地已七代,有二百多年历史。由于在古道附近一带有人种地上百亩,就常有行人和车辆往来,个别地方若被雨水、山洪冲毁,就有人就自发及时修补,所以至令这一段古道遗迹尚大部可辨。原来在数米厚土层的山坡上行车的一段古道,经一百多年人走车行及雨水淋溶,如今已变成一条一人多深的沟道了。
古道约距岭顶五百米以外,和另一条小山沟汇合后,两侧便又是山势陡立的石质山,古道依山傍溪而下,直至六分子村,便进入遍布淤沙和乱石的五分子沟,再向北行两、三华里,便和白彦沟汇合,此处有一村落即五分子。此段古道全在山沟河槽中行进,没有经过修筑至今因村民进沟种地,也常行走这条古道。
古道由五分子向西顺自彦沟水流方向在山沟干河槽中行进约三公里,便到达十号村,再转向东北顺沟逆流而上到红星村。这段长约四、五公里的古道也是穿行在山沟干河槽中,因两侧也都是山势陡立的石质山,没有经过人工修筑,但至今各村之间仍有道走车,都属忽鸡沟公社管辖。
从红星村向北顺沟逆流而上,约走一、二华里,便到北老爷庙岭顶(宝通壕)。在这一带,地 形 起伏不大,是黄土丘陵,山坡耕地很多,道路坡度较小,一般在4°—6°之间,即使翻越岭顶,也是缓坡,不需开山凿石挖土,修路工程不大,经一百多年的雨水冲刷,古道遗迹已无踪影,只留下一条下雨流水的小山沟了。现在从红星翻越北老爷庙岭(宝通壕),向北顺沟而下,行进七、八公里,便到毛忽洞(属公益明公社),已不走车。从毛忽洞向北到沙湾,和现在包固公路汇合,直达固阳县城,全长十多公里,全是平川,不需修道,经历百年的人来车往,早无古道踪迹了。
3.车马店遗迹
过去包固间来往客商运输货物,主要依靠木制大车,使用牲畜拉车,或用牲畜驮运货物,行走缓慢,包固古道长达六十公里,不可能当日到达目的地,需途中住宿用餐。所以作者访问古道沿线几个村子的老人,都 记得或听前辈讲过,在清代时,古道沿途许多村子里曾开设有车马店,招待过往客商。
在二相公村的后山梁,清代时曾住有人家,并开设车马店。该村距包头市(东河区入约十五公里,过往客商、车马有时投宿或用餐稍憩。现该处房舍早已拆除,成了耕田,无车马店遗迹踪影了。
后奔坝沟村村西山麓下,清代时也曾有人开设车马店。该村距包头市约二十三公里左右。自古道废弃后,车马店房舍便拆掉了,后来又重建新房舍,所以也没留下车马店遗迹。
五分子村南距包头市、北距固阳县城都是三十公里;所以在清代也有人开设车马店,生意比较兴隆;因为木制大车走完包固古道六十公里全程,一般需要两天。头天早上出发,到傍晚抵达五分子村,便投宿车马店,次日清早,再启程赶路。如在冬天,因天短,常不等天亮,就起身套车赶路。自古道废弃后,车马店房舍便拆毁,以后又成为村里打场、晒粮的场面,所以也没车马店遗迹了。
在红星村口,清代也曾有人开设车马店,它北距固阳县城二十多公里,也常有来往客商、车马投宿或用餐稍憩。自古道废弃后,车马店便倒闭,后来房舍也被拆掉,成了耕地。
据访问和实地考察,在南老爷庙岭顶,也曾有车马店。由于在大山顶上,建房舍困难多,所以就地取材,利用该处有数米厚的粘土层,挖掘数孔窑洞,开设车马店,招待艰难跋涉爬到大山顶的客商投宿或用餐稍憩。据说五十年代初,窑洞还都存在:但现已只剩下一孔窑照片,该窑洞长4.1米、宽2.05米、高1.9米,炕高0。45米,炕长2。1米,密洞门宽0.75米、高1.9米。在窑洞前,有一块用人工开凿出来的停车场,估计未开辟前是高低不平的地表土层。其面积为14×15米,约可停放十几辆大车。窑洞上头的整个山坡,现在都是耕地,由窑洞向北顺古道下山走两,三百米,叫大树壕,相传当时常年流着一股泉水,车马店就靠此泉水饮用,现已不见泉水畅流了。
4.遗存的车辆
据访问老人反映,在清末民初,包头地区所使用的车辆,从车身到车轮,全用硬杂木制成,且车轮和车轴是连成一体的,当大车行走时,车轴也随车轮转动。后来制作的大车,虽式样没变,但有所改进。将车轴与车身固定,并在车轴上镶嵌铁筋,以增加车轴的耐磨性能,还在车轴上浇些油作润滑剂,大车走动时,光车轮转动。在车轮外圈,还镶包一层铁瓦,以减少车轮的磨损。
一辆木制大车,一般套两、三头牲畜,在平原地区,能装载两、三千斤货物,如走山道,只能拉一干来斤货物,比现在装有滚珠轴承的胶轮大车,要笨重得多。
作者(章睿炽)在农村各处查访时,在一家老农家里,寻找到一辆约五十年前购置的木制铁轮大车,为八瓦十六辐,车轴和车身固定,车帮已短缺,作者特套上性畜,拍照留影,并丈量车身各部尺寸。大车全长318厘米,其中车辕长140厘米,车身宽88厘米,车轴长185厘米,车轴顶端直径7.5厘米,车轴粗13厘米,两轮距离120厘米,车毂直径25厘米,车毂长27厘,米车辆宽11厘米,车轮厚6厘米,车轮直径90厘米,车辐长21.5厘米。
《清代包古谷商道遗迹》文中参考资料:
(1)田郊《包头疆域沿革述略》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
(2)向乔生、贾曦《包头一我国西北皮毛集散重镇》包头史料汇要 第七辑
(3)(5)内蒙土地勘测设计院《地形图》
(4)绥远省政府编印 《绥远概况》包头公路交通史料汇编
第二辑(6)张晋钺译 《包头概况》包头公路交通史料汇编第一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