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落幕,一份亮眼的旅游成绩单让甘肃脱颖而出。旅行平台携程数据显示,甘肃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高出全国均值7个百分点,位列西部第一;兰州同比增长12%,高出西北省会平均5个百分点。
甘肃文旅的突围,首先在于将稀缺性资源转化为深度体验价值。当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追求“为一处风景,赴一座城”的深度体验时,甘肃省的“丝路世界遗产+青藏高原门户”双IP,恰好迎合了这一消费升级的趋势。数据显示,甘肃全境游客平均停留2.3晚,同比延长0.4晚,敦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更是达到2.4晚。这种从“长途打卡”到“深度驻留”的转变,正是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具体体现。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甘肃文旅腾飞插上了翅膀。“丝路高铁+航空双轴”的交通格局,使北京、西安等主要客源地游客能够便捷抵达。更值得关注的是,“飞机+落地包车”成为主流出行方式,河西走廊环线订单量同比提升75%,张掖—嘉峪关—敦煌段订单增长68%。这种“快旅慢游”模式既解决了长距离交通问题,又满足了深度体验需求,让丝绸之路从历史长廊变为名副其实的“长途游黄金线”。
兰州的“走红”尤其具有代表性。这座以往西北游的“中转站”,正通过打造“48小时度假模式”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甘肃省博物馆、黄河夜游、水墨丹霞构成的“三轮”驱动模式,让游客愿意停留更长时间。数据显示,外地游客在兰州平均停留2.0晚,同比提升0.3晚。同时,高星级酒店订单增速达18%,领先经济型酒店8个百分点,表明“黄河文化度假”正在推高消费层级。这种从“路过”到“停留”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经济的“含金量”。
甘肃文旅的另一个“增长极”,来自入境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今年长假期间,甘肃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0%,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游客纷至沓来。莫高窟作为国际“流量密码”的地位凸显,美国、德国游客平均停留3.3晚,高出国内游客0.5晚。这种国际化趋势不仅带来消费增量,更提升了甘肃文旅的国际知名度。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甘肃有望成为丝绸之路的国际流量入口。
从更深层次看,甘肃文旅的崛起体现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河西走廊订单量占全省总订单的54%,敦煌、张掖、嘉峪关三地贡献42%,显示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张掖七彩丹霞、焉支山草原、山丹军马场的组合,以及“西宁进、兰州出”的祁连环线,都是全域旅游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让游客能够畅享更加丰富的旅行体验,也使得旅游经济从“长假爆点”向“四季常青”转变。
甘肃文旅跑赢全国的背后,是中国旅游消费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大趋势。当游客越来越愿意“为体验付费”,那些拥有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的地区便迎来了价值重估的历史机遇。甘肃省的成功实践表明,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兰宇)
来源:甘肃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