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孟翔
每次回老家,车至步云桥镇桥塘村,远望杳湖山,只见一团青黛色隐于缥缈云雾中,如墨滴入清水,缓缓晕开。山名“杳湖”,源于其终年云雾缭绕,似湖波漫卷,又如仙境垂帘。海拔虽仅607米,却因五百年的传说与澄澈的湿地,成为祁东人心中的“边城桃源”。
如今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旧时的青石板路部分仍隐约可见。石阶斑驳,苔痕斑斑,相传是神仙以“赶山鞭”驱石而成,绵延数里,如天梯直通云霄。山腰“野狼岭”怪石嶙峋,或如骆驼伏地,或似巨象昂首,乡民说此为观音赶石填海所遗,因石行迟缓,落此成景。行至山巅,一座红墙碧瓦的道观巍然矗立,这便是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杳湖庵。
父辈忆及,20世纪60年代,古木砍伐,庙宇倾颓,唯余柱墩石碑散落荒草。1984年筹款,“一元两元”聚沙成塔,重建玄帝殿,直至2016年依古制重修殿宇,飞檐斗角,神像庄严。山门对联“剑为降魔不去,帕因显道飞来”,藏着一桩明代奇缘:传说乡人曾志秀年迈无子,赴武当山祈愿,玄帝飞剑降帕于此,遂化缘建观,恩泽后世。
山顶曾有杳湖井,井水清冽,儿时爬山曾饮此井水。如今井虽枯竭,老辈人仍指认遗址,眼中闪着敬畏之光。而“杳湖山起云,田心町雨淋”的谚语,更让云雾成了乡民心中的天然晴雨表。
旧日杳湖山,曾因垦荒而山瘠土黄。父辈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山腰种红薯、花生,漫山庄稼虽生机勃勃,却掩不住生态之殇。转机始于2018年——杳湖山获批祁东首个省级湿地公园,2021年设立专门管理机构,2023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变化悄然而深刻:硬化公路替代了泥泞石径,自驾游客可直抵山顶;杨家台水库畔,篱笆围起菜园,白墙灰瓦的村舍错落有致,昔日“边城”焕发新颜。今年春,257名干部群众在此挥锹植树,种下红叶石楠、桂花、樟树2000余株,为50亩荒坡披绿装。林间鸟鸣渐密,水库中沙鸥翔集,山水画卷将重现灵动之气。
山脚戽塘村,村民不再只靠天吃饭。农家乐炊烟袅袅,黄花菜、山野茶成游客挚爱;湿地公园串联起金龙岩、拱桥湾等景点,农旅融合的种子在此生根。
登顶远眺,杨家台水库如碧玉嵌于群峰间。此水汇黄龙江、乔江、志冲河三流,乃湘江支流祁水之源,泽被万物。未来,杳湖山将纳入祁东“一山一水一城”文旅格局,与四明山森林公园、归阳古镇联动,打造生态康养走廊。
据说规划中,湿地保护与乡村发展共生:林海听风区将设观鸟台,千年牡荆王旁开辟自然课堂;拱桥湾奇景结合非遗渔鼓表演,让山水浸润文化。而“杳湖山的钟,马止町的风”这一古谚,亦被赋予新意——钟楼鼓楼重建后,晨钟暮鼓不再仅是报时,更成文旅体验一环;杳湖山对面山顶正在建设的风力发电场,见证绿色能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下山时,暮色四合。回望杳湖山,云雾渐合,如轻纱覆面。想起儿时随母亲砍柴,阳光透过密林洒在青苔上,恍如秘境。如今,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挺立,湿地公园的蓝图正一步步落地。杳湖山不再仅是乡愁的载体,更是生态觉醒的象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仙,或许是曾志秀的虔诚,是乡民守护家园的执着,亦是新时代里人与自然重修旧约的智慧。春观花,夏看云,秋赏月,冬踏雪——杳湖山四季如画,而它的故事,正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新篇。杳湖山的雾,依旧渺渺茫茫;杳湖山的梦,却已渐渐清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