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逛完丽江古城,朋友就说 “你都到丽江了,不去大理等于白来云南”,这话跟魔咒似的,大理古城“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总要去趟大理吧,吹吹洱海的风,逛逛大理古城~
刚到古城南门,我就被门口的 “香味大阵” 缴了械 —— 左边烤乳扇的阿姨拿着竹签子,把裹了白糖的乳扇在炭火上翻得滋滋响,甜香混着奶味往鼻子里钻;右边卖饵块的大叔更绝,揉着糯米团 “啪” 地甩在铁板上,刷上腐乳酱再裹根油条,热气腾腾的饵块递过来,我还没站稳就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吐 —— 这一口下去,糯米的软、腐乳的香、油条的脆,把秋凉带来的那点瑟缩全给冲没了。
不过得先说实话,大理古城的 “人多”,是得提前给心脏打个预防针的。我去五华楼那天,正赶上周末,从南门到五华楼的主街,挤得跟春运火车站似的 —— 想拍张五华楼的全景,镜头里总能闯进举着 “大理打卡” 牌子的游客;想买杯木瓜酸汤,得在摊位前跟五六个人 “抢” 位置,连转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踩着别人的鞋。有次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歇脚,绕了三条巷才发现一家没满座的茶馆,坐下时才发觉,连喝杯茶都得 “拼桌”,这热闹劲儿,比丽江古城还多了几分烟火气。
再说说大家常吐槽的 “商业化”,大理古城也没逃过。主街上十家店有七家卖的东西差不多:义乌产的扎染围巾、印着 “大理” 二字的 T 恤、包装得花里胡哨的 “洱海特产” 茶叶,连卖银饰的铺子,都长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次我问一个摊主,这扎染是不是本地阿婆手工做的,他含糊其辞地说 “差不多”,后来在巷子里撞见个织扎染的老奶奶才知道,现在主街卖的大多是机器印的,真正手工的扎染,都藏在深巷里的老院子里。还有些拉客的马车师傅,见人就凑上来问 “去洱海不?绕湖一圈才五十”,热情得有点让人招架不住,少了点儿古城该有的从容。
但要是因此说大理古城不好,那可太冤枉它了。你得赶个大早去逛,比如七点多,天刚亮透,石板路上还沾着点儿秋露,踩上去凉丝丝的。那会儿游客少,巷子里只有扫地的阿婆,拿着竹扫帚 “沙沙” 地扫着落叶,偶尔能听见客栈里传来的鸡鸣,木楼的窗棂上挂着的红灯笼,还没被风吹得晃悠,整座古城安安静静的,像刚睡醒的姑娘,透着股子温柔劲儿。
还有那些藏在深巷里的老院子,推门进去能看见天井里种着三角梅,花瓣落了一地,老板泡着本地的普洱茶,跟你唠唠古城的旧事 —— 说以前这儿没有这么多游客,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着陶罐,装着自酿的梅子酒;说五华楼以前是用来瞭望的,站在楼上能看见苍山的雪和洱海的波,现在虽然游客多了,但晴天的时候,站在楼顶还是能瞥见苍山尖尖的雪顶,像给蓝天戴了顶白帽子。这些细碎的事儿,比那些商业化的店铺,更能让人摸到大理的 “魂”。
当然,来大理哪能不探洱海?我租了辆粉乎乎的小电驴,往洱海方向开的时候,风裹着秋凉往领口里钻,手冻得攥紧车把,眼睛却直勾勾盯着前面 —— 那片蓝得像被打翻了颜料的湖,居然就这么摊在眼前,连苍山的雪顶都乖乖倒映在水里,像给洱海镶了圈白边儿。湖边的芦苇荡黄了,风一吹就晃悠悠的,不少游客举着相机拍,我也凑过去,结果等了十分钟才轮到一个空位,拍出来的照片里,还是不小心闯进了别人的衣角。不过好在湖边有卖烤小鱼的摊子,师傅把刚捞的小鱼串在签上,烤得焦香,撒点辣椒面,咬一口鲜得很,就着洱海的风吃,倒也不觉得等位置亏了。就是偶尔能看见湖边飘着个塑料瓶,有点煞风景,要是大家都多注意点,这洱海的蓝该更干净。
我在古城待了四天,每天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早上嗦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中午啃一块烤乳扇,晚上蹲在路边吃烤串,临走还打包了两盒鲜花饼和一罐桂花酿。离开那天,秋风吹得更凉了,我裹紧外套,手里攥着刚买的热乎饵块,突然想起朋友说的 “到了丽江就该来大理”—— 可不是嘛,居然都到了云南的丽江古城,那大理必须要去探一探地的,看看古城,眺望下那海,那除了商业化比较重,确实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美食是超级多,人也是超级多。
这趟秋凉里的大理行,没让人失望。它确实不是传说中那种 “与世隔绝” 的净土,有商业化的烟火,也有熙攘的人群,但正因为这些,才显得真实。下次要是再想找个地方 “躲” 几天,我大概还会来这儿 —— 毕竟,能让人吃撑了走不动道,还能在清晨的石板路上看见苍山雪顶的地方,可不多见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