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3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天。
今天的行程,第一站是从正蓝旗出发到乌兰察布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这两天我们一路向南,离两座山脉越来越近,一座是燕山山脉,一座是阴山山脉。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中部,刚好处于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交汇处,因此和其他内蒙古地区不太一样,这里多山地丘陵,东西相接,南北分异。东西相接是从北京到张家口,再到乌兰察布,一路沿着燕山南麓,没有什么阻隔,继续往西沿着阴山南麓,就到了呼和浩特和包头。南北分异是因为有两大山脉阻隔,使乌兰察布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前沿,也成为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核心区域。山北更多是游牧文化,山南更多是农耕和商贸文化。
长城的建造,更增加了人为的区分,赵长城就是在这里,横贯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后来的秦汉长城,也基本沿着这条线,强化了游牧和中原的区分。但有意思的是,乌兰察布,古代称为集宁,又是从山西到蒙古高原的南北大通道,大同一直往北就到了集宁。阴山和燕山中间留下的低山丘陵,成了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方便之门,历史上的“万里茶道”“张库大道” 部分路段都经过此地。“乌兰察布”意思为“红色的山口”,红色是这里岩石的颜色,山口意味着谷地,也意味着通道。
我们9点从正蓝旗出发,一路向西南前行。到火山地质公园,需要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我先把昨天的视频剪辑好上传,然后就和曾花、孟磊一起,开启了路上的直播,帮助曾花推荐思凯乐的产品。我们这一路过来,所有的装备,都是思凯乐提供的。半道上,我们在服务区的天广地阔中走秀搞笑,大家乐成一团。
路上的风景,依然是草原风光,基本是沙地草原,这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一部分。浑善达克沙地,主要位于锡林郭勒盟内,是中国十大沙漠之一,曾经因为垦牧过度,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风沙来源。但这块沙地,植被丰富,湖河遍布,动物众多,沙丘起伏,充满动感,现在也成为了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为这几年对于沙地治理的重视,加上降雨量增加,沙地的很多地方,已经披上了一片绿色。
到达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已经中午12点多。这几天,我们算是和火山较上劲了,从阿尔山,到平顶山,再到今天的乌兰哈达,我们一路看了三次火山了。如果你看地图,会发现这三个地方实际上都处在同一条火山带上。主要原因,要从亿万年前讲起,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青藏高原。阴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也是这一碰撞的结果,导致地壳活跃。从6500万年前开始,内蒙古东部开始出现裂口,岩浆得以喷涌而出。这一喷发持续了千万年之久,形成了一条从大兴安岭北部,向南到乌兰哈达的火山喷发带,阿尔山、平顶山、乌兰哈达等地的火山群均位于这条喷发带上。
(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
“乌兰哈达”的意思是“红色的山”,这里火山喷发,形成了完整的火山口山丘,山体呈棕红色或者黑色,因此叫乌兰哈达。游客可以开车进入景区,我们本来也可以开车进去,为了车队不对游客带来干扰,我们选择了坐景区的摆渡车进去。
进入景区,就能够看到火山包散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整个乌兰哈达火山群,有三十多座火山,一眼看过去特别明显的,有七八座,被开放成旅游点的,有三四座。我们先到达了六号火山,也叫南炼丹炉火山,这座火山显得很诡异,棕黑色的山体全部裸露在外,上面寸草不生,似乎火山刚喷发完毕的样子,一问才知道,这是原来火山没有人管理的时候,被挖矿挖成这样的。这样被挖矿的火山,有好几座,对火山形成了破坏,不过也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景致,让人好像降落到了火星地面,不少游客穿着宇航服在拍照。因为山体周围已经被挖成深坑,游客只能绕着火山转,但上不了山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座没有被挖过的完整火山,是五号火山,看到有人在顶上,就问工作人员是否允许爬上山顶,回答是允许,但还没有修建栈道。于是我带着团队,沿着土路,一口气爬到了山顶,站在火山口上,想象着这样巨型的火山,当时喷发应该是一种怎样壮观的景象,令人激动。
(乌兰哈达火山群)
我们绕着火山转了一圈,以表达对于大自然的敬意。一路上,游客扔了很多矿泉水瓶子,我们下山的时候,把外套变成垃圾袋,捡了一大堆瓶子。曾花为了捡瓶子,还崴了脚。在公共场所,保持环境的美好,是修养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在这里也呼吁一下,请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如果没有垃圾桶的地方,请把垃圾带到该扔的地方。人的修养,也体现在有人没人一个样,人前人后都同样得体,才是真正的君子。
(和郭老师清理垃圾)
(查看花姐的伤势)
本来景区还安排我们去参观三号火山,这是一座被挖了一半,但有步道可以登顶的火山,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放弃。乌兰哈达火山群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千万年的时光,看到火山喷发的满天火光,看到动物惊慌失措四散奔跑,也看到古人面对火山惊恐万分跪地敬拜。据专家说,这里最晚的喷发就在5000年前,那个时候,草原上一定已经有先民在游荡。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除了敬畏,还是敬畏,在亿万年沧海桑田的过程中,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旁观者,而不是一个改变者,更不应该狂妄到认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造物主。
离开火山,我们一路南行,进入了乌兰察布市区。市区街道极其宽阔,整洁干净,绿树成荫。乌兰察布,古代叫集宁,是从金代开始兴建的一个城市,今天古城遗址还在,规模宏大。集宁是个四通八达之地,在古代是蒙古草原与中原进行商贸交易的核心市场,也是战略要地。集宁本身的地名,就是取“集市安宁”之意。
我们到达乌兰察布博物馆,去了解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博物馆的张涛老师为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这里的生活痕迹。而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也传播到这里,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那些出土的精美彩陶和器皿,表明了这里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农耕和渔猎结合状态。古人逐水而居,在岱海周围,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从石虎山文化、庙子沟文化、老虎山文化到毛庆沟文化,丰富的考古文物,充分表明了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热闹和发展。这一地区从远古就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地带,也是人类迁徙的必经之地。和中原相结合的少数民族政权,对这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北魏、辽、金等,为这里的民族融合和发展,都做过很多贡献。而清朝的“走西口”,让这里更多接纳了中原文化。这里的典型戏剧二人台,“说唱结合、载歌载舞”,就是由山西的民间说唱与内蒙古草原的民歌、舞蹈结合演变而来。当时的集宁,是“走西口”的最重要目的地之一,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当地民俗表演)
从博物馆出来,雨过天晴,已近黄昏。我们内心收获满满。整个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血脉相连,没有一块土地可以单独存在于文明之外,没有一个文化不是多民族水乳交融的结果。我们的身上,流淌着无数先民的血液,他们南来北往、东西纵横,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传承着他们的血统和精神,用纵横四海的勇气,用改革开放的豪气,用勤劳勇敢的精神,让祖国的天空,继续熠熠闪光,让中华民族的活力,生生不息于天地之间。
乌兰察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地名,但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我在乌兰察布明净的天空下,和你说晚安!
今天是8月4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一天。
本来早上起来,想先去一趟集宁古城遗址,但因为今天呼和浩特那边安排了很多活动,古城遗址需要往东,而我们是往西到呼和浩特,只能残忍地放弃掉。这也是直播旅行的遗憾之处,因为和团队一起行走,为了避免混乱,只能按照计划走。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个人旅行,随兴所至,不断探索和碰撞未知的世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今天要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昭君博物院,这里是王昭君墓的所在地,就是有名的青冢。杜甫写王昭君的《咏怀古迹》,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我最喜欢“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句,道尽了一切是非恩怨的色空两去,昭君命运中的情仇爱恨烟消云散,唯留血色夕阳,孤独和青冢相伴。这是杜甫去世前4年写的诗,当时的他已经贫病交加,预感到了自己的命数,来日不多,必归青冢,但他的诗,也会像王昭君的琵琶一样,千年后依然回响。
(昭君博物院)
王昭君,出生于湖北秭归,16岁被选为宫女。当时是汉元帝时代,已经到了西汉末期,国力衰弱,匈奴又强大了起来,只能以和亲缓解双方关系。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愿与汉朝 “约为兄弟”,永结友好。汉元帝觉得可以,在宫女中寻找合适人选,结果王昭君主动请求远嫁。临行前,汉元帝召见王昭君,被她的美貌和气度所震撼,后来迁怒于画师毛延寿,并把他处死。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曾希望归汉,当时已经是汉成帝,命令她“从胡俗”,“父死,妻其后母”,她只能又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并育有两女。民间传说她嫁给了第三任单于,但史书并没有记载。她在公元前19年左右去世,大概30多岁。
(昭君博物院内展览)
王昭君客观上增进了汉匈友好,使汉匈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古书描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但一个国家,要靠一个女子来维持安宁,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国家真正的安定,依赖的是国家的强大,是在强大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的外交能力。如果没有当初汉武帝远征匈奴,如果没有张骞和班超出色的联合西域的智慧,哪怕嫁一千名宫女,也不可能获得西汉和东汉几百年和匈奴相对和平的局面。今天的世界,尽管依靠强权已经过时,动用强权更加失去人心,但祖国的强大,依然是我们能够和平安宁生活的最重要基础。
到达昭君博物院已经10点多,我们为网友进行了博物院的直播,听导游小赵讲解了王昭君和博物院的前世今生,里面有不少关于王昭君的绘画和塑像,还有不少珍贵的文物,都值得一看。从博物院出来,我们步行走向王昭君之墓,就是青冢。我没有想到墓包会那么高,上面长满了青草,真的不辜负青冢的称呼。这里是不是王昭君的墓地,一直是存疑的,按照匈奴的墓葬习惯,不会有这么高的墓地。在全国,被认为是王昭君墓地的地点有十几处,不过,这里是比较被公认的地方,从唐代就开始了。杜甫心里想的青冢,可能也是这里吧。其实,是不是王昭君的墓地不重要。任何一片蒙古高原,都可以是祭奠王昭君的地方,人本是尘,归于尘,天地之间,不灭的灵魂,无处不在。
(昭君墓)
看完昭君墓,已经中午,我们到麦香村吃午饭,这是一家百年老店,我们观看了老员工熟练包烧麦的过程,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烧麦。烧麦是捎卖的谐音,起源于内蒙古。元代,这里是商贸热闹之地,茶馆为方便茶客充饥,会备些清蒸面饼,茶客自带肉菜,店家就帮忙将其卷在面饼中加热,故称为“捎卖”,慢慢就变成了“烧麦”。今天的烧麦,面皮白嫩,肉馅鲜美,成为了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中国的美食,大部分都来源于民间无意为之,这也应了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美好的无限动力!
午餐后,我们到了大盛魁文创园。如果在清朝有人和你提大盛魁,你不知道,一定会被嘲笑一番,就像现在有人和你提京东,你不知道一样。大盛魁是清代晋商开办的对蒙俄贸易的最大商号,拥有260年的历史,被称为“草原第一商号”。康熙年间,清政府准许商人随军贸易,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以及他的合伙人史大学、张杰三人,在随军贸易中做成了很好的生意。随后,清政府把外蒙的税收也包给了大盛魁,19世纪初,大盛魁总号迁至归化,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其经营范围“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并持有清政府的营业执照即“龙票”,从业人员达到六七千人,一万六千多峰骆驼。俄国革命后,外蒙古闹独立,加上一些其他因素,1929年,大盛魁商号宣告倒闭,一段官商合作的贸易史就此结束。大盛魁的历史告诉我们,做生意,官商勾结总不是长久之计,市场经济才是正道。另外,国际形势的变化,确实对商人会有致命的影响。
(大盛魁文创园)
今天的大盛魁文创园,只留下了一点点老宅的痕迹,绝大部分建筑都是新建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型博物馆,我们参观了文创园的历史博物馆、马头琴博物馆,茶叶博物馆等,在这里,我们听了马头琴大师李波演奏的《赞歌》。在这些新型的建筑包围中,尽管体会不到世事多变的苍凉,但也知道这个世界时迁事移的必然。想到此,我对于大盛魁的消亡,有一种坦然接受的感觉。今天中国和世界的贸易,都在平等的规则中进行,这难道不是一次时代的进步吗?
离开大盛魁,我们驱车前往白塔。白塔是一座辽代古塔,位置在呼和浩特东边,古城丰州的范围内。丰州是古代对于呼和浩特地区的称呼,到了明朝改为归化城,清朝又在归化城边上建设了军事城池绥远城,民国把两地合并,叫归绥市,共和国成立后,尊重蒙古人的叫法,改为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的城”,直到今天。
白塔寺建于1031年左右,距今已经有差不多一千年,是辽代的一座藏经塔,因为存放“华严经卷”,也叫万部华严经塔。物换星移,后来丰州城逐渐倾圮,但白塔居然一直耸立不到,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改革开放后,相关部门对宝塔进行了整修,根据历史记载,尽量按照原样进行修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耸立在荒城之中,但又收拾得非常规整的白塔。
辽代崇尚佛教,在领地范围内修建了很多佛塔。著名的应县佛塔也是辽代修建的,比这个佛塔还晚了几十年。白塔的建筑工艺和艺术水平自然没的说,要不不会经历那么多天灾人祸,还庄严地挺立在天际线之间。砖木结合的斗拱结构和榫卯结构,几乎尽善尽美,而那些砖雕佛像、菩萨像和蟠龙柱等,历经风吹雨打和人间沧桑,绝大部分依然坚定地装饰着宝塔,让你感到时间好像也有停止的时候。
(白塔寺)
白塔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呼和浩特这片土地的兼容并包,象征着这片天空的博大精深。从阴山到草原,从昭君坟到华严塔,从草原文明到农耕文明,从战争要地到商贸通衢,呼和浩特轻松把一切纳入到麾下,并大气地让一切野蛮生长。直到今天,呼和浩特依然气度不凡,那扩宽的马路,独特的美食,热闹的夜市,奔放的歌舞,毫无顾忌地向全世界张开臂膀。自古至今,人来人往,改朝换代,更名换姓,只有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气馁过。
回到市内,我们去参观了雕塑艺术馆,这又是呼市人不墨守成规的证明,只要能够带来美好,他们就义无反顾。他们在被废弃的一片坑洼地里,以完全融入自然的方式建设了一座下沉式现代建筑,在美好的空间里,复制了很多世界著名雕塑进行展览,室内的雕塑等比例缩小,在室外树林道路边,就按照原比例复制。尽管你知道这些雕塑不是真品,但因为复制很到位,让人不自觉就被艺术熏陶,在悠闲的散步中完成某种艺术性的涅槃。
(在雕塑艺术馆内听讲解)
今天让人悲伤的事情,是听说许倬云老师去世了,享年95岁。前年我曾经和许倬云老师进行过在线的对谈,也阅读过他的不少作品。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解读,以及他的家国情怀,让我肃然起敬。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在直播结束的时候,我提议大家一起为许倬云老师默哀一分钟,以表达我们对他的哀悼和敬意。
晚上,我去问候了新东方在呼和浩特的几百名员工,向他们的工作表达诚挚的感谢。随后,一些呼和浩特的老朋友,包括我在北大的同班同学,和我一起聚会。人不是孤星,有朋友的问候,才能感知世界再大也不孤单,举杯畅饮间,星河流转,友情长存!
我在呼和浩特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和你说晚安!
今天是8月5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二天。
昨天晚上团队和我讨论行程,我发现没有敕勒川草原和秦长城,就和团队商量这两个地方应该去。敕勒川,冲着那首谁都会背的歌必须去;而秦长城,更加是横在中国人心里两千多年的一根脊梁,是蒙恬等镇守边疆的具体见证。于是,团队在今天的行程里,迅速增加了这两个地点。
在昨晚的微雨后,今天又是明媚的草原天气。天空中的白云,丝丝缕缕,如洁白的哈达飘舞。今天上午的行程是去内蒙古博物院,之前就有人告诉我,博物院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藏品十分丰富,特别值得一看。早上9点,我们到达博物院,在阳光灿烂中开始直播。没有想到的是,这么早的时间,博物院已经人山人海。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建筑的气势依然让我震撼。整个外立面有一种耸立飞翔的感觉,巨大的白色立柱如蒙古人挺直的脊梁,撑住了天地;而红色隔柱,和玻璃幕墙互相交替,犹如把蒙古包支撑顶部的乌尼,外化为历史的音符,在灵动中让人对内涵充满期待。正面入口大堂几乎和一个足球场一样大,有着几十米高的挑空空间,气势宏大。
(内蒙古博物院)
我们坐滚梯到达历史展厅。我们主要来看内蒙古历史的源远流长,看那些出土的文物,犹如时间长河里的帆船,带我们去透视每个时代的人物和脉络。因为时间不够,我们跳过了夏商周及史前时期,回头看绝对是一种损失。看博物馆,首先需要有止如静水的心境,其次需要有品茶的悠闲,然后一点点看下去,让历史带着生命,在你面前潺潺流淌。我们用了两个小时,从春秋一直看到了明清,这让我们显得像海盗一样,用掠夺的心态看每一件文物,连阅读文字都来不及,目不暇接却又不知所措。
内蒙古博物院,是我见过的最有空间感,布展设计十分清晰,时空交替和文物展示互相印证很到位的博物馆,展品的丰富和图片文字说明,也能够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文字、实物和布展的交替,内蒙古的博大深刻、历史厚重、民族交融、文明根基,以一种不能抗拒的方式展现在眼前。
(内蒙古博物院外观)
在祖国的版图上,如果缺少了内蒙古,就像一座宫殿,缺失了一根主梁,或者一棵鲜活的树,被劈掉了一半。中华文明的塑造,其最核心的内容,都来自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缠绵悱恻,相爱相杀。先不说夏商周的祖先,基本都来自祖国边陲地区。对中国历史起到非凡意义的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西向戎狄,都让中原文化变得血性而充满活力,更加不用说汉武帝时期的血战匈奴,北魏以雍容的大气融入中华文明,直接点燃了唐代的盛世繁华。而辽金与宋朝的对抗,恰恰让宋朝的文化和贸易更加繁荣,同时辽金也在游牧的血性中揉进了中华文化,犹如充满活力的杂交植物,产生了新的生命和无限想象。文化较量和交融的最核心地带,就是今天的内蒙古。
(内蒙古博物院内展品)
从大兴安岭到阿拉善沙漠,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文化带,游牧力量和农耕力量犹如犬牙交错,最终成为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从赵长城、秦长城到汉长城,再到阴山的险峰连绵,似乎是为了某种决绝的隔离,但实际上就象夫妻吵架,把门关上,只是为了更好地打开。不理解内蒙古,就不算理解中国历史。从文化上来说,内蒙古,不只是内蒙古人的内蒙古,是全中国的内蒙古,也是世界的内蒙古。
走出博物馆的时空穿越,我们一脚踏入现实。眼前的呼和浩特,一座美丽而大气的城市,秉承了这片大地自古以来的气度,用现代化的高楼,代替了圆圆的蒙古包,继续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让他们宾至如归,心情犹如蓝天白云。
我们接着要去的景点是敕勒川草原。北朝著名的民歌《敕勒歌》,进入了小学课本,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背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词广阔、大气、苍凉。敕勒是古代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逐渐融入其他部族,史书从此很少提及。敕勒川,就是他们放牧的草原山川,并不指一个具体的地方,大概是阴山南麓的广袤草原。今天的敕勒川草原风景区,只是一个象征。这片草原曾经因为过分开垦几乎成了沙地,后来生态恢复,三万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牧草,今天已经是风吹草低,鲜花盛开,成为阴山脚下最美丽的草原之一。我带大家过来,只是为了了一下心愿,到过敕勒川,再读“天苍苍”,就有了底气。
(敕勒川草原风景区航拍)
因为是风景区,没有牛羊的放牧,见牛羊只能成为一种想象。景区的蒙古包实在太大了,最大的能够供两千人开会,穹庐似天,尽管气派,但少了诗意。我更加喜欢在草原上远远看去,除了天地和草海,只有一顶小小的蒙古包出现在天边,犹如一艘小船漂泊在海洋上,显得无助而浪漫,渺小而伟大。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可以从心底唱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川景区依然值得来,它离呼和浩特只有20分钟的距离,广袤大气,草原如海,鲜花盛开,那紫色的苜蓿花,几乎一直开到了天边,远处的阴山,连绵起伏,像一道屏障成为草原的背景。人总需要在天地间释放自己,而饿了又能很方便地吃到美食。敕勒川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敕勒川草原风景区)
从敕勒川离开,我们直奔秦长城。秦长城横贯了整个阴山,包头的固阳县,把境内的秦长城开发成了很好的景点,这里是秦长城最完整的段落,所以我执意要去看一看。我们的汽车,从国道209向北,横穿整个阴山山脉,一直到了武川县,武川已经到了阴山北麓,从理论上讲,古代已经是游牧地带。从武川,我们拐上311公路一路向西,行驶在阴山北麓,直奔固阳。公路两边都是油菜花、向日葵和青青的麦子,俨然一幅农耕社会桃花源的景象。我以为到了阴山北坡,应该都是大草原了,而现实居然是以农耕为主。查资料发现,这里的农耕习惯,自古就有,秦长城的建设者,他们实际上在建设和守卫长城的时候,同时对土地进行屯垦。而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则来自于明朝中期开始的“走西口”,土地资源的缺乏导致很多人从山西涌入内蒙古,来开垦长城内外的土地。解放后的农垦集团,也在草原上开辟了大量的土地。这些活动,增加了粮食收入,但也同时让大量的草地沙漠化,导致了某种得不偿失的结果。现在我看向两边,连绵的农田郁郁葱葱,可能现在农业耕作技术提高了,使得土地出产粮食有了保障。不过我们还是小心为好,任何对于土地的过分索要,都会以自讨苦吃的方式回旋到自己身上。
(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固阳的长城,还要在县城北边的叫色尔腾的山上。色尔腾山也是阴山的一部分。固阳就在阴山和色尔腾山之间,是两山之间的平原地带,土地开阔。固阳属于包头,一直向南翻过阴山就到了包头,从包头再一直向南穿过鄂尔多斯,就到了咸阳。这些地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意味着如果匈奴入侵,只要翻过阴山就能够直接到咸阳。因此,秦始皇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修了从咸阳到九原郡的秦直道,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条高速路”。九原郡就是现在的包头。一旦有战事,秦国的铁甲骑兵3天即可从咸阳赶到阴山脚下。二是修长城,秦长城在原有燕长城和赵长城的基础上修建,到了包头这里,因为战略位置太重要了,除了加固赵长城外,又修了第二道长城,这就是今天在固阳北边的秦长城。我们熟悉的大将军蒙恬和太子扶苏,亲自监督了直道和长城的修建。今天直道只有在少数地方还有痕迹,但长城因为是石头垒砌而成,依然像巨龙一样横亘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上,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
(长城石砖)
下午4点,我们到达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公园为我们举行了开城仪式,然后我们参观了长城文化展厅。展厅尽管不大,但把一部中国长城史讲得十分清晰。随后我们从步道翻山越岭走向长城。固阳县境内的长城有95.6千米,基本修建在山的北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石块垒砌,面向敌人的一面,墙体高达2~4米,而自己的一面,则就坡上城非常容易。山顶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烽火台,有敌情可以释放狼烟传递信息。长城上面的山坡上,现在塑造了一尊蒙恬雕像,以表达对他建设长城的纪念。
(秦长城遗址)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在长城内外,千年时光发生过无数冲突和纷争,但这一条意在阻隔的长城,却在千年岁月中意外成为民族融合的纽带。和战争相比,长城内外和平的岁月更多。两边在文化上、物资上、习俗上,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第三种文明,形成了游牧和农耕互为依存的生活方式。他们互相通婚,互相认同,长城不再是阻隔,而是连接,不再是高墙,而是祝福的哈达。今天,长城的实际作用已经完全失去,但它的存在,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不灭和进步,见证了文明的艰难和坚韧,也见证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水乳交融。
从长城下来,我们一路向南,沿着昆都仑河,再次翻越阴山,到达包头。昆都仑河,是从北向南穿越阴山的黄河支流,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汉武帝巡边单于台,走的是昆都仑河谷,昭君出塞,走的也是昆都仑河谷。匈奴侵犯中原,毫无疑问从这里穿过,秦汉大军北上,这里更是必经之路。赵武灵王为防御匈奴,在河谷石门一带,修筑了赵长城,可惜我们这次已经没有时间去参观朝拜。
黄昏时候,我们到达了黄河边上的“黄河第一村”。这是包头着力打造的文旅景点。包头南临黄河,北靠阴山,自古就是中国的战略要地,赵武灵王在此设立九原城,秦始皇在这里建九原郡,唐代把安北都护府设置于此。此地一直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的核心地带。“包头”可能源自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因此包头也被称为鹿城。包头真正成为城镇,一直要到清代,“走西口”大量移民涌入。而真正发展是包钢时代,接近十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包头,从此包头成为祖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颗明珠,也因为是一个移民城市,包头拥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我大学同班同学王强,后来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就出生成长于包头,是典型的“包二代”,学识渊博,气度恢宏。
(包头黄河第一村)
可惜这次我们没有时间深度行走包头,唯一安排的景点就是“黄河第一村”。这个村庄就在黄河边上,是当初“走西口”来的一批画匠,结伴成村,村名叫画匠营子村。他们以为人画画为生,同时兼做农业和渔猎。新型文旅发展后,政府对村庄进行了改造,变成了集游玩、观景、餐饮、娱乐、文创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服务体系,走出包头市区不远,就能够体会到大自然和村野文化的结合。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小镇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空气中飘着饭菜的香味。到达黄河堤岸,满天晚霞映红了整个天空,和小镇的灯光交相辉映,绚烂到了让人无言以对。我们穿过滩地,一直走到黄河边上,看翻滚的黄河水滔滔东流,这是黄河最北端的水流了,在几字湾的最顶端。苍茫暮色四合,远眺黄河,从天边来,流到天边,无穷无尽。这条中原大地的摇篮河,滔滔不绝流淌了亿万年,浇灌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黄昏时刻)
郭建龙老师今天晚上要离队,我们在第一村一起吃了晚饭,依依不舍地告别。朋友的意义,既在于互相陪伴和帮助,也在于互相思念和期待。我已经开始期待下次行程,继续和他一起同行。他的温暖、周到、渊博和谦虚,一直让我如沐春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我们在征途上,已经不需要古代征戍的悲壮,但来去之中,季节交替,友情长存。
我在鹿城,同时也是草原钢城包头明净的夜空下,和你说晚安!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