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靖宇县那尔轰镇北沟村 摄影 张景峰
金秋十月,吉林大地,美景遍地。
松花江畔,吉林靖宇青山如画。
一旦走进这里,它的美给人的震撼就会颠覆你过去对它的认知。
深秋时节,当踏上长白山麓的那尔轰会师地,呈现在眼前的,不仅是90年前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前身之一)一、二军胜利会师的地方,更是被秋天赋予了最壮美笔触的视觉盛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在历史的长河中,抗联岁月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铭刻着无数英勇与牺牲。
八十年前,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镇与景山镇交界处的老龙岗山脉中,曾经见证了一幕永载史册的热血场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前身之一)一、二军曾在此会师,开启了抗联历史的崭新篇章。如今,会师的场景虽已远去,但那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依然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1934年,日伪政权调集重兵,对南满游击区进行频繁讨伐。杨靖宇将军亲率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独立师主力,突破日伪军对磐石红石砬子根据地的的军事封锁,越过辉发江进入濛江(今靖宇县)、辉南、金川境内。这里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交通闭塞,距县城较远,敌人统治势力比较薄弱,在这一区域,将士们开辟了以那尔轰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
1935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撤出车厂子根据地,向南满实行战略转移。同年8月,根据中共东满特委的决定,为打通安图,濛江两地抗日武装的联系,将东、南满游击区连成一片,由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二军独立师之一部,从安图出发经抚松县境,向那尔轰抗日游击区西征。
1935年9月初,东北人民革命军一、二军胜利会师。9月3日,在当地反日会的组织下,由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和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主持,在于家沟举行了两军会师和军民联欢大会,与会军民多达千余人。这,就是抗日联军史上著名“那尔轰会师”。
根据记载,在大会上,杨靖宇将军曾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说,第一、二军会师后,“我东满、南满游击区打成一片,一、二、三、四、五、六军与各抗日军,共同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更能集中力量,统一领导,顺利地打击日匪。”
“那尔轰会师”是东北抗日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这次会师,不仅打通了东、南满党组织以及抗日武装的联系,而且使东、南满游击区连成一片,为抗日联军的组成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会师地以历史文化遗存特有的形式与内涵,为研究东北抗联军史和近代吉林革命斗争史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
如今,东北人民革命军一、二军会师纪念地,位于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镇与景山镇交界处老龙岗山脉于家沟。自1965年立碑纪念以来,那尔轰会师地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多年来始终维持了原有的面貌,历经多年,原会师场所房址基础仍旧清晰可见。自2019年起,会师地与那尔轰乡村博物馆作为靖宇县重要红色研学点位,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
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是进入长白山的“门户”和松花江旅游重要节点城市。
秋天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一座座村庄生机勃发,如同粒粒珍珠,在长白山中、在松花江畔熠熠生辉。
图为靖宇县那尔轰镇北黄酒馆村 摄影 张景峰
图为靖宇县那尔轰镇北沿江村 摄影 张景峰
图为靖宇县那尔轰镇北沿江村 摄影 张景峰
走进那尔轰镇,蓝天白云下,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通达村组院落,一幢幢漂亮别致的民居散布其间,一幅多彩的画卷惊艳地展现在眼前。在这里,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无不昭示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活力。
如今,靖宇县发挥红色旅游优势,正以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和一、二军会师纪念地为基点,构建“一横一纵”红色旅游廊道,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未来,这里将串联起会师遗址、密营遗址等历史场景,让来访者得以循着先辈的足迹,重温那段光辉历史。
每一片红叶都是历史的书签,每一声松涛都是岁月的回响。
那尔轰会师地的秋色,不仅美得令人窒息,更蕴藏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密码——当您站在五彩林海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这如画江山,正是他们当年誓死守护的明天。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图片来源于靖宇县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刘星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