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洞下来,并不急于发动车子,而是下行四五十米到下马石跟前,给下马石拍了张片子。
据说这下马石,是花木兰下马的地方。传说是真是假不知道,但下马石稳稳当当挡在面前是事实,连路都绕到两边走,足见下马石的彪悍。
拍完下马石,驱车前往木兰山金顶的停车场,还是跟上次一样,没进景区广场,而是又向上攀爬一个之字,停到了警务室附近的停车场。
停车场上,一位大家风范的老者正在接受电视采访。悄悄躲开镜头,耳朵里飘进那么一两句话,大意是在说木兰山的历史文化。
不去打扰,走到台阶处,平视对面的“木兰胜景”。上一次笼罩在云雾里的古寨区,终是露出了真面目。
南天门、二天门、回光殿、玉皇阁、金顶等历历在目,佛道两教同处一山的七宫八观三十六殿气势恢宏,这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宗教名山担得起“南瞻鄂渚通王气,北顾中原锁帝乡”。
逐级而下,来到景区广场,对几块展牌引发浓厚兴趣:
其一,木兰到底姓“花”,还是姓“朱”?
在黄陂的传说中,木兰姓朱,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封为木兰将军。
这一点,也被清代《康熙黄陂县志》证实:“木兰,本县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而且,乐府诗歌《木兰辞》中,木兰是无姓的。如此看来,民间以为木兰姓花,俗称“花木兰”,应该称为“朱木兰”。
其二,有关木兰的诗词。
古人关于木兰的诗词很多,比较喜欢的有两首。
一是唐代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再就是宋代刘克庄的《怀木兰将军》“出塞男儿面,归来女子身。尚能降北虎,断不慕东邻。”
其三,关于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因流传千古的木兰将军传说而闻名遐迩。
这里汇聚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巍峨的木兰山、幽静的木兰天池、辽阔的木兰草原、缥缈的木兰云雾山等景点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