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出发向南,穿过大别山余脉与长江中游的冲积平原,黄冈与咸宁这两座鄂东南城市便依次铺展开画卷。同为湖北辖地,共享长江流域的温润气候,可亲身行走其间才发觉,黄冈人与咸宁人的气质差异,早已刻在各自的山水肌理与文化脉络里——前者如赤壁矶头的苍松,带着人文浸润的沉稳与坚韧;后者似温泉蒸腾的雾气,透着自然滋养的温润与松弛。
黄冈的气质,是被东坡文脉浸润千年的厚重。这座被称作“百湖之市”的城市,最动人的景致不在湖光本身,而在湖水与文脉的共生。遗爱湖的变迁堪称最好的注脚,谁能想到如今这片7555亩的城中明珠,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承接千家企业废水的臭水湖?黄冈人用12年时间,铺设12公里排污管网,封堵48处排污口,清挖50万立方米淤泥,硬是将污水横流的洼地,改造成串联起“十二景”的文化公园。
沿湖漫步,每一步都踩着诗词的韵律。临皋春晓的晨光里,双公堤的剪影与“解鞍欹枕绿杨桥”的诗句重叠;一蓑烟雨的半岛上,芸香阁的飞檐承接着凉润的湖风,让人想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大洲竹影的幽径中,万竿修竹随风轻摇,应和着东坡“不可居无竹”的执念。冬日红梅傲雪景区里,绯红花海与文艺演出、青梅煮茶的活动相映,千年诗韵就这样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烟火气。
这种文化传承从不是孤悬的景观,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东坡赤壁诗社成立四十余年,如今仍有三千会员遍布海内外,从校园到社区,诗歌吟咏蔚然成风。遗爱湖美术馆的书画联展能吸引上万人次参观,9大展馆日常接待量常达上限的八成。当地人闲聊时随口带出的诗词典故,公园里汉服爱好者与亲子家庭的和谐共处,都透着一种被文化长期滋养的从容。黄冈人改造的不仅是一汪湖水,更是将东坡的精神基因,种进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若说黄冈的气质是“文”的沉淀,咸宁的气质便是“自然”的馈赠。这座“中国温泉之城”的灵魂,藏在蒸腾的热气与漫山的绿意里。“县县有温泉,处处涌沸波”并非虚言,六十余口地热井滋养出的温泉,带着50℃的暖意与“硫酸钙弱放射性氡”的独特成分,从北宋仁宗御赐“温泉沸波”到徐霞客“甘做温泉人”的赞叹,千年间温暖了无数人心。
温泉的惬意从不孤立存在,而是与山水竹海完美交融。三江森林温泉的泡池沿山而设,被莽莽竹海环抱,温热的泉水洗去疲惫时,能听见竹叶沙沙与山风低语;山湖温泉升级的56种泡池里,鱼疗的酥痒与盐浴的温润交织,抬头可见青山如黛。泡过温泉后,或去蜜泉湖的沙滩晒冬日暖阳,或在九宫山的云海间登高,自然的疗愈力渗透在每一个角落。
咸宁人的生活美学,藏在“慢”与“养”的细节里。“中国桂花之乡”的底蕴让这里四季飘香,10万亩桂树中两千多株百年古桂,不仅酿造出清甜的桂花酒,更化作了元宵餐桌上的桂花汤圆。贺胜鸡汤要用本地土鸡与山泉水慢炖,加入苕粉条吸尽油脂,一口汤鲜得暖胃;麦市干子经四百年工艺演化出二十多个品种,成了街头巷尾的惬意零食。通山的“迷你小山居”藏在竹林深处,夜观星河晨抱云雾,大人们围炉煮茶,孩子们与孔雀嬉戏,把日子过成了诗。
两地的气质差异,在公共空间的营造上更显分明。黄冈的遗爱湖是“文化客厅”,内环贯通的步道上,既有摄影爱好者捕捉光影,也有市民参与东坡庙会的国潮活动,9大展馆里的书画与史料,诉说着城市的精神追求。咸宁的温泉度假区则是“生活后院”,恋江湖不夜城的西游主题演出热闹非凡,温泉景区与民宿推出的联合套票,让“泡汤、看戏、住山居”成了最自在的度假方式。
这种差异或许源于各自的禀赋与选择:黄冈捧着东坡文化的瑰宝,便用“以文塑城”的坚守,将历史厚重转化为城市品格;咸宁握着温泉与山水的馈赠,便以“生态休闲”为钥,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日常。但无论哪种气质,都是一方水土与一方人相互成就的结果——黄冈人在诗词里找到精神共鸣,咸宁人在山水间获得心灵松弛。
从黄冈的诗韵湖光到咸宁的温泉桂香,这场鄂东南之行让人明白,气质从不是抽象的标签,而是藏在每一片湖水、每一缕茶香、每一处景致里的生活密码。黄冈人的沉稳里,是千年文脉的底气;咸宁人的温润中,是自然馈赠的从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恰如长江支流与山间清泉,共同滋养出鄂东南大地的多元与鲜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