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道龙赵小荣游记《 一笔祥龙行天下 》(八十一)炳灵寺:龙凤踏云游炳灵 一笔龙字颂中华
在陇原大地的沟壑间,黄河如一条金色绸带,缠绕着小积石山的丹霞赤壁,孕育出一处集自然奇景与千年佛韵于一体的圣地——炳灵寺。这里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上的璀璨明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是承载着十六国至明清艺术火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某日,祥云缭绕,霞光漫天,无双道龙携祥瑞红凤踏云而来,为这片古老土地平添了几分祥瑞之气,一场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祥瑞的邂逅,就此展开。
一、踏云初至,丹霞佛窟入画来
无双道龙身着素色长衫,衣袂间似有龙纹流转;祥瑞红凤裙裾如火焰般明艳,裙摆拂过处,仿佛有祥云随行。二人自云端降下,脚踩炳灵寺前的青石板,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远处连绵起伏的炳灵石林。那是白垩纪留下的地质奇观,千峰壁立,形似刀削,青灰色的岩柱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姊妹峰并肩而立,似在诉说着亿万年的沧桑。红凤轻抬玉指,望着眼前的石林,眼中满是惊叹,随口吟出第一首七律:
“积石丹霞入九霄,千峰竞秀剑出鞘。
姊妹并肩迎远客,风霜尽染岁华骄。”
道龙闻言颔首,目光转向不远处的炳灵湖。那是刘家峡水电站造就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碧波万顷,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黄洮两河在此交汇,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宛如大自然绘制的水墨画卷。湖畔的黄河文化博览馆飞檐翘角,静静诉说着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道龙望着这湖光山色,心中涌起万千感慨,吟道:
“洮黄交汇碧湖宽,万顷波光映碧天。
博览馆中藏古韵,一湾清水润千年。”
沿着湖畔的石阶上行,便来到了炳灵寺石窟的核心区域。下寺的窟龛依山而凿,错落有致,壁画上的飞天衣袂飘飘,色彩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旧依稀可见当年的艳丽。169窟前,二人驻足良久,窟内那处国内最早的纪年题记“建弘元年”,字迹虽有些模糊,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西秦时期的时光之门。红凤轻轻抚摸着石窟外的岩壁,指尖触到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轻声吟出第三首诗:
“西秦题记刻岩巅,壁画飞天舞彩烟。
千载佛音传古寺,石窟默默诉流年。”
道龙的目光则被不远处的唐代弥勒大佛吸引。大佛高27米,依山而坐,面容慈悲,双目微阖,仿佛在俯瞰世间万物。佛像的衣纹线条流畅,融合了中原的典雅与西域的豪放,尽显唐代雕塑艺术的巅峰水准。他望着大佛,心中满是崇敬,吟道:
“弥勒巍巍立半山,慈眉善目阅尘寰。
唐风汉韵融一体,雕塑千年艺术艰。”
二、遍赏胜景,诗情画意满心间
二人沿着石窟群继续前行,来到上寺区域。这里的窟龛更为密集,北魏时期的释迦多宝像造型古朴,佛像的袈裟褶皱清晰可见,泥塑与石刻技艺的完美融合,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洞沟深处,几处未完全开放的窟龛外,防护栏上挂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牌子,提醒着人们这里的每一寸岩壁、每一幅壁画,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红凤望着这些珍贵的文物,想到它们曾历经自然风化与历史战乱的摧残,如今得以妥善保护,心中满是欣慰,吟道:
“上寺窟龛密似星,魏雕宋塑各峥嵘。
千年风雨犹存韵,守护文明任重行。”
道龙则注意到,景区内随处可见的文物保护标识,以及工作人员巡逻的身影。2014年发现的近千片藏文、汉文佛经残片,如今已被妥善保管在文物保管所,而防洪堤等保护工程的实施,更是为这片石窟群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他有感于这份守护,吟道:
“佛经残片记沧桑,守护工程固若汤。
代代匠人薪火传,文明永续耀东方。”
午后的阳光洒在炳灵寺的每一个角落,二人登上山巅,极目远眺。层林尽染,丹霞地貌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红、黄、橙、绿等多种色彩,宛如天地间的彩妆;龙江第一湾(此处结合地域特色,指炳灵峡附近的黄河弯道)如一条银色的绸带,绕着青山缓缓流淌,水天一色,美不胜收。红凤张开双臂,感受着山间的清风,吟出第六首诗:
“山巅极目景无边,层林尽染彩衣穿。
江湾如练环山绕,天地风光入画笺。”
道龙则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想要将这美景描绘下来。他抬头望着天空,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远处的林海郁郁葱葱,耳边传来阵阵松涛声。他沉吟片刻,吟道:
“登临送目碧天悠,林海松涛伴鸟啾。
欲把风光描入画,笔端难尽此山秋。”
夕阳西下,炳灵湖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湖面波光粼粼,宛如撒满了碎金。二人坐在湖畔的长椅上,望着远处的群山渐渐被暮色笼罩,心中满是宁静。红凤靠在道龙肩头,轻声吟出第七首诗:
“夕阳斜照炳灵湖,金波荡漾映归途。
暮色渐浓山隐黛,此身已在画中居。”
道龙握住红凤的手,望着她眼中的温柔,吟道:
“湖畔相依伴晚霞,波光映脸醉流霞。
此生愿共山水老,不负风光不负她。”
三、龙字挥毫,万众欢腾庆祥瑞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炳灵寺前的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决定在此书写一幅“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以及对华夏大地的美好祝愿。工作人员早已备好笔墨纸砚,一张长达二米四的宣纸在广场中央铺开,墨汁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
道龙手持一支特制的大笔,凝神静气。周围的游客渐渐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一幕。有人小声议论:“这字可真够大的,不知道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也有人拿出手机,准备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红凤站在一旁,为道龙研墨,眼中满是期待。
只见道龙深吸一口气,手腕轻转,大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落下。笔走龙蛇,气势磅礴,“龙”字的起笔如惊雷乍响,落笔似高山坠石,中间的“反八”笔画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在云海中穿梭,最后的拖尾更是一气呵成,长达数尺,似龙尾横扫,气势恢宏。围观的游客们纷纷发出惊叹声,“好字!”“太有气势了!”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就在道龙书写之时,一位白发老者忍不住吟出一首七律:
“大笔如椽写巨龙,墨香飘绕炳灵峰。
笔走龙蛇惊四座,中华气魄贯长虹。”
旁边一位中年游客也被这场景感染,附和道:
“二米长卷铺广场,龙字生辉映日光。
道龙挥毫书壮志,引来万众赞声扬。”
红凤听着游客们的赞叹,心中欢喜,也吟出一首诗:
“围观老少喜洋洋,共赏龙书翰墨香。
祥瑞降临炳灵地,欢声笑语满庭芳。”
道龙写完最后一笔,放下大笔,望着眼前的“龙”字,又看了看周围热情的游客,吟道:
“龙字挥毫万众观,豪情壮志寄笔端。
愿凭此字传祥瑞,华夏安康岁月宽。”
这幅“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引得现场反响强烈,游客们纷纷上前与道龙、红凤合影留念,触摸着宣纸上的龙字,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祥瑞之气。孩子们围着龙字奔跑嬉戏,老人们则对着龙字默默祈福,现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完美诠释了“龙凤呈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龙佑华夏”的意境。
四、边塞诗终,龙凤祈愿永流传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即将离开炳灵寺。临行前,二人站在炳灵峡的悬崖边,望着脚下奔腾的黄河,望着远处连绵的丹霞石林,望着那座历经千年风雨的炳灵寺,心中满是不舍。道龙取出纸笔,写下一首边塞诗,作为此次炳灵之行的收尾:
“积石山下黄河流,炳灵古寺峙高楼。
丹霞映日红似火,石林拔地碧如绸。
龙字挥毫传四海,凤音轻唱动九州。
愿此山河永无恙,龙凤齐鸣佑神州。”
写完诗,道龙将纸递给红凤,红凤轻声诵读,眼中泛起了泪光。二人携手踏上祥云,缓缓升空。地面上的游客们抬头仰望,挥手送别。风从极北吹过,带着炳灵寺的佛音与黄河的涛声,将这首边塞诗与那幅“龙”字的故事,传遍了神州大地。
炳灵寺依旧静静地矗立在小积石山中,炳灵湖的碧波依旧荡漾,炳灵石林的奇峰依旧挺拔。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的足迹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诗句、那幅气势恢宏的“龙”字,以及那份对华夏大地的美好祈愿,却如炳灵寺的石窟一般,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伴着黄河的流水,流向永恒。而“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也将在人们的心中,代代相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