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千秋画,
奇岩一泓潭。
静乐巾字山因山巅两峰对峙如古人束发之“巾”,故名巾字山。山名,既描摹了山的形态,又赋予了它几分轻柔的意蕴,与北方山川的雄浑形成了奇妙的反差。这座海拔两千余米的山峰,不仅是晋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抹灵秀,更因“巾岩濑雨”的奇景跻身于“静乐八景”。这座不算巍峨的山峰,却像一部立体的典籍,记载着地理的脉络、历史的烟尘、文化的密码与自然的灵秀,以它独有的厚重与清幽,成为静乐大地上一枚温润的印记。
揽胜:天工开物的坐标
巾字山位于静乐县东北娑婆乡大神沟与大会村之间。山系横亘连绵,主峰巍峨挺拔,峭壁嶙峋。
从高空俯瞰巾字山,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翠玉,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之上。顶部的岩石构成了独特的“巾”字形轮廓,在周边山峦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其山岩突兀,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巨兽伏地,形态各异,让人叹为观止。山间常年云雾缭绕,为巾字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云雾时而如轻纱般笼罩着山峰,时而如汹涌的波涛在山谷间翻滚。在阳光的照耀下,云雾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
(请横屏观看,巾字山全景。摄影范亮后、袁晋峰)
西面山崖下,是巾字山水阁凉亭,有享誉盛名的静乐八景之一——巾岩濑雨奇观。
山岩滴水如雨,是巾字山的一大奇观。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山中的溶洞与裂隙。主峰“双巾峰”海拔2157米,两峰间距不足百米,中间凹陷处有天然石窟,洞深约二十丈,洞内石笋林立,岩壁间渗出的水珠沿石缝滴落,如佩环叮咚作响,汇聚成涓涓细流,沿着山岩缓缓流下,它们像一群顽皮的小精灵,蹦跳起落,在池底吐出了最完美的诗句。那珍珠似的水珠儿,跳动于池面,幻化成一个个嫣然一笑的美人涡儿。每当雨季来临,云雾自洞口蒸腾而上,与降雨相呼应,形成“洞内滴雨,山外甘霖”的奇观,这便是“巾岩濑雨”的由来。在岩穴陡壁间,常年珠滴涓涓,一个个神奇美丽的传说从这里诞生。圣水治病、祈雨即霖、有求必应的故事不胫而走。
▼
(“巾岩濑雨”。摄影王文君)
最有趣的是巾岩圣水能预测旱涝天气,水滴时断时续,池水溢满,天气有雨;水滴呈线状时,池水反而较少,天气干旱。
溯源:探寻历史的足迹
巾字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可追溯到北宋宣和六年。
《静乐县志·山川志》有这样的描述:“巾字山县东北百二十里绝顶处状如巾字因名,山岩布石如云、滴水若雨,渍而为濑、清洁如莹,八景名‘巾岩濑雨’。山下有泉一泓,天旱祷雨,多应。”静乐立庙纪念介子推、狐偃、先轸,以此彰显忠勇之士,世代怀之。从宋、明、清以来几经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加之历代骚人墨客慕名登临,吟诗作赋,更使这千年名刹闻名四方。
据巾字山历次重修简考,巾字山建庙,年代久远。明隆庆二年碑石考证,县界巾字山灵施庙有泉池,只是有庙额不敢封侯。到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才有云中府东转运使上奏建祠封显应侯。明正统年间别置祠,从此香火更旺,延修不止。这一通通石碑可以印证巾字山久远的历史,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巾字山的历史脉络。
诗赋:文人墨客的情愫
翻开静乐的历史,会惊喜地发现,鹅城这方地域,不仅三山耸立,两水环绕,因了“巾岩濑雨”的景致更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静乐署事、明代诗人赵梦麟游了巾字山后,写下了“突出巾山秀,翩跹鸟道欹。昼晴寰宇小,夜静斗牛卑。风动林岩应,云封殿阁微。深山通露泽,兀坐雨沾衣”的精彩诗句。该诗生动地描绘了巾字山的秀丽景色,站在山上,白天晴空万里时觉得天地都变小,夜晚宁静之时,仿佛能触摸到斗牛星宿。用简洁而传神的诗句描绘了巾字山风吹山林的动态美,以及云雾缭绕时殿阁若隐若现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山中道路在雨后的润泽之感。诗篇从山势、景色、形态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展现了巾字山的雄伟壮观和文化底蕴。
▼
(“巾岩濑雨”近景。摄影范亮后、袁晋峰)
清代静乐隐士、岁贡段世达在《游巾字山》中写道:“脉接芦芽体势雄,宛然布字本天成。奇峰崛起云常峙,岩下时闻濑雨声。”形象地写出了巾字山泉水的神奇,无论有多少人饮用,泉水都不会枯竭,表达了对巾字山的赞美之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新修濑雨亭,廪生胡希贤撰文《新修濑雨亭记》,其中写道:“山高水滴石岩高,添造新亭濑雨中。庙宇辉煌开函里,声灵赫濯震西东。龙蟠未嫌千丈远,虎踞惟有数岗通。但是此间遗古迹,甘霖甘澍总不同。”《清朝诗选》中有诗专门对巾字山濑雨亭进行了形象化描述:“碧间清流万仞梯,云锁孤松风出没。风吹濑滴听淋漓,石上苔痕带雨湿。”从静乐走出去的云南巡府,人称“龙大人”的诗人李銮宣曾为巾字山题匾:名山甘澍。那苍劲有力的字体,更为家乡名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诗因寺而生,寺因诗而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氛围,顿让诗人才情迸发。这些诗歌为这座千古名山增色不少,更具文化特有的魅力。
重建:巾字山复兴的记忆
故土的记忆常与文化关联,故土的历史也靠文化的链接得以赓续。据《静乐县志》记载:“寺庙虽被拆除,但巾岩濑雨景观犹存,庙会习俗相沿。”
▼
(请横屏观看,巾字山主景区一角。摄影范亮后、袁晋峰)
2001年,当地的一批有识之士顺应民意,成立了开发巾字山旅游区理事会,动员和吸收民间力量,从恢复古迹开始,逐步进行巾字山景区建设,并确立了“五步走”开发战略:第一步,组织筹建,征集编撰;第二步,抓住机遇,综合开发;第三步,广开渠道,集资捐赠;第四步,精雕细琢,重现遗风;第五步,发展旅游,拉动产业。经过努力,寺庙古迹依原有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大部得以恢复建成,同时修通了上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线路,搭建了两座牌楼,营造千亩松林,使景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如今,随着人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巾字山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巾字山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完善旅游设施,改善交通条件,让更多游客能够领略到巾字山的魅力。
▼
(建设中的千佛阁。摄影范亮后、袁晋峰)
品味:山水长卷的铺展
巾字山之美,在于“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的自然风光,也在于“悬空古寺千秋画,镇地奇岩一泓潭”的文心诗韵,让游人既适情,更养性。无论春夏秋冬,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欣赏巾字山的日与夜、晴与雨、闹与静。
▼
(巾字山景点一线天。摄影王文君)
春日里,山桃花与山杏花沿坡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海从山脚漫至山腰,与翠绿的松柏相映成趣。此时若恰逢细雨,云雾在花间游走,“巾岩濑雨”的奇景尤为灵动,水滴击石的清音与花开的簌簌声交织,仿佛天地间的私语。盛夏时节,山中松涛阵阵,凉意袭人。双巾峰下的“沁心泉”水量充沛,泉水清冽甘醇,饮之可去暑热。沿山路行至“回音壁”,一声呼喊能引来七声回应,故又称“七响岩”。傍晚时分,夕阳为石灰岩峰峦镀上金边,池面波光粼粼,形成“巾峰夕照”的景致,与“濑雨”并称山中双绝。秋日登高,则见株株松树挺拔直立,庙宇与油松交相辉映,层林尽染。此时“濑雨”之景尤为别致,洞内泉水如钟表滴答,当地人称为“秋漏”。有现代诗人描绘此景:“巾岩雄峙,雾绕云缠多灵气;濑雨淋漓,珠垂坠玉一奇观。”形象地把自然之音与时间之感巧妙融合。冬雪初霁时,巾字山银装素裹,双巾峰如白玉雕琢的冠冕,“濑雨”洞洞外凝结的冰棱如水晶帘幕,阳光折射下七彩斑斓,构成冬日里的清丽乐章。
古老的巾字山承载着满满的历史记忆,也充满了方兴未艾的勃勃生机,正以崭新面貌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人们对巾字山的每一次凝视、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
(巾字山景观。摄影王文君)
年代久远的庙会,更为巾字山增添了无限历史风韵。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八是巾字山古庙会时间,庙会期间香客如云,商贾云集,名士荟萃。忻州、阳曲、娄烦、宁武以及静乐本地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巾字山,有的朝山礼拜,有的观光旅游,有的避暑消夏,有的登山揽胜。庙会上,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精彩纷呈,舞龙舞狮、秧歌旱船等节目让人目不暇接。还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山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久久不散。
当你的手掌抚过双巾峰的褶皱,当庙会的香火穿过通天洞的岩层,当溶洞的水滴落进掌心,这一刻,巾字山那斑斓多彩的历史衣袂,常常会飘荡在人们的眼前。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致的展示窗,更是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
(请横屏观看,巾字山。摄影范亮后、袁晋峰)
这座承载着自然奇观
与人文记忆的山峰
正如它的名字一般
以潇洒的姿态
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历史与诗意
作者:张天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