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见证。从古至今,黄河一直是诗文歌赋书写的重要对象,永靖县推出的大型情景歌舞剧《黄河安澜》,从参与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一家四代人的艰苦奋斗与舍己奉献切入,将黄河水电工程建设历史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以书写“治水”故事彰显民族精神、以颂扬“民族品格”坚定文化自信、以讴歌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者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条凝聚着民族精魂的长河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描绘出新时代甘肃黄河安澜图景,讲述新时代甘肃黄河安澜故事,拓展了黄河文化的向度,彰显出黄河文化的根脉特质。
黄河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了民族、国家、乡土、根脉、生命力等越来越丰富的现代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立足于永靖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水电工程文化,通过“开工建设”“离别故园”“抗洪抢险”“黄河安澜”四个篇章讲述刘家峡水电站建设中的开拓者、建设者、支持者、继承者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前后这片土地的变化:从黄河泛滥成灾到百姓安居乐业,从西北边陲小镇到全国文明城市……每一次蜕变都彰显出水电工作者无畏创先、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治水”精神。
黄河滋养着的陇原大地上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里,是“风雨中传来的黄河的浪涛声”,是“白塔寺川的美景”,更是离乡迁居的百姓对水电建设的支持和支援。黄河也铸就了陇原大地上人们自强不息的“黄河品格”,《黄河安澜》颂扬的正是位于黄河岸边的永靖人民和水电建设者,他们坚韧顽强、真诚善良、宽厚博大且富有人性之美,他们自信乐观、自强自立,敢于改造自然、勇于战胜挫折,展现了黄河儿女崇高的精神追求,彰显了黄河赋予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印记,更是创造辉煌历史文化映照出的生动写照。这是深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中世代坚守的民族品格,象征着社会、国家、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奔流不息的生命强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中的永靖各族人民,为了支持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唱着“舍了小家为国家,我的兄弟姐妹离开了祖辈的家园”,迁居别处;水电站建设者“排哑炮”牺牲、舍小家抗洪抢险等细节,感人至深,讴歌了黄河儿女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正因为他们的坚守坚持与努力奋斗,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成为永靖各族人民共守共铸的精神家园。真实践行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从更深层面上讲,也体现了黄河文化孕育的“同根同源”“家国一体”的民族心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凝聚起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永靖县充分发挥自然景观、水电工程文化、历史文化遗存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有利因素,推出的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体现了黄河上游自然本色之美、水电工程建设之美、人文历史之美、多民族文化融合之美,以形成的特定公共文化载体——刘家峡水电站这一名片,彰显出大美甘肃、大美永靖的“自然壮美、生态净美、人文和美、发展劲美”。(作者吴双芹 系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永靖客户端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