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季节,总有一抹色彩按捺不住地要闯入镜头。秋天的青州,是谁惊艳了你的朋友圈?是那串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是迎着秋阳恣意绽放的菊花,还是打翻了调色盘的栾树?
或许,答案就藏于这座城市的风里、景里、烟火里,等待我们去细品。
青州的秋日,风味是厚实的,带着山野的质朴与甜蜜。
最先点亮味觉的,是那串红艳艳的山楂。街头巷尾,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是秋日里最诱人的风景。而家中的灶台上,山楂则被慢火熬成浓稠的果酱,是能一直熨帖到心底的温柔。
明代王象晋撰《群芳谱》,盛赞“(山楂)滁州、青州者最佳”,这里应当说的就是青州的敞口山楂了。它的果肉紧实,却不会干巴涩口,味道也是酸甜适中,既能鲜吃,又是山楂小零食的最佳原材料。青州栽培山楂已有500余年历史,山楂种植面积达3.75万亩,年产鲜果5.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山楂鲜果交易集散地。王坟镇每年能产出20万吨多达100种的山楂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0%。
与山楂的红火相呼应的,是柿子那沉甸甸的橙黄。青州秋天的山野,柿子树成为天地间的主角。青州栽培柿树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主栽大萼、小萼柿子,俗称“牛心柿”,制成柿饼品质优。2014年青州柿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期以来,出口日本、韩国的中国柿干90%以上产自青州。
霜降之后,一颗颗柿子如软玉般温润,小心翼翼地剥开那层薄皮,吮吸一口冰凉的、蜜糖般的果浆,那份甘甜,是秋日最慷慨的馈赠。更有那被串起来,挂在房檐下、院墙边,静静接受秋阳与干风洗礼的柿饼。它们将丰沛的汁水内敛,慢慢凝结出一身的白霜,最终化作一枚枚可以珍藏整个冬天的秋日琥珀。
若说秋味是实在的,那么秋日的香气,则是浮动在空气里,无处不在的诗篇。
最先袭来的,是那无处寻觅,却又无处不在的桂花香。它不似南方那般馥郁,而是丝丝缕缕,乘着凉风,穿过古街老巷,在你不经意间,悄然钻入鼻息。
青州古城偶园内,明朝桂花悄悄开在碧玉般的叶间,沁人心脾的花香,为秋天的古城增添了别样的芬芳。历经百年沧桑的明桂,依旧枝繁叶茂,一簇簇米粒大小的花朵,却能拥有溢满整座庭院的磅礴香气。
菊花,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因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元稹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寒露时节,菊花褪去青涩,或金瓣缀枝、或嫩黄含露,恰因这份时序之美,正是赏菊的好时候。青州的菊香亦是清幽,范公亭公园菊文化艺术展上,3万余株菊花竞相绽放,70余个品种争奇斗艳;在九龙峪,3000平方米菊海铺展如锦,与远处的群山相映成趣,游客们漫步于花海之中,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
菊花不仅娇艳了一抹秋日,也富裕了一方百姓。黄楼街道赵寺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菊花种植专业村,菊花种植面积发展到400余亩,品种超100个,形成了从种苗培育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村民们通过扦插繁殖、造型加工等技术,让每亩菊花的综合效益突破5万元,是传统作物的20倍。
这香气,很容易就将人的思绪引向千年以前。旅居青州十几年的北宋女词人李清照,“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千古名句,让秋天里这份浓郁的香气,多了一份文人傲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菊花的苦是历史的清寂,与桂花的甜交织着,成为一缕永不散去的文化暗香。
然而,秋的馈赠远不止于此,当香气沉入心底,便酿出了更为醇厚的思绪。
“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的这段文字,让很多人重新认识栾树。当城区道路两旁再次挂满“小灯笼”,栾树成为青州秋日里当之无愧的氛围感大师,越来越多的人争相驻足、拍照分享。
有人用“奇妙、震撼、绚烂”来形容栾树开花与结果时的盛景。它从夏日的绿荫,到初秋满树金黄的花,再到串串粉红灯笼似的蒴果,三色并存,绚烂如霞。栾树从容的生命姿态,正如青州的秋味,不疾不徐,层层递进,每个人都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秋天的青州,最动人的莫过于漫山遍野的红叶。圣峪口、黄花溪、红叶谷……当层林尽染,人们想去赏秋的心情也达到了巅峰。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霜打的枫叶红得饱满而热烈,远比春天鲜艳的花朵更加深沉迷人。纵然每一片秋叶都知道结局,却依然努力以最美的姿态燃尽生命。“秋日胜春朝”的豁达,总给人以无限哲思。
这便是青州的秋——它不仅在舌尖,在鼻尖,更在心头。不妨放慢脚步,去深深地感受、细细地品味这份短暂而悠长的韵致。
作者:张伟莉
初审:赵晓敏
复审:王新杰
总审:刘洪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