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3月15日,乘客在2025年京津冀首趟银发旅游列车餐车拍摄的美食。
银发族游客在“京铁乐游”号银发旅游列车观看列车上的文艺表演。
3月15日,在北京丰台站,游客和2025年京津冀首趟银发旅游列车合影留念。
人民网/图
2025年,京津冀银发旅游列车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夕阳红”群体的新宠:3月河北省开出首趟“承德避暑山庄号”银发专列,4月起北京至天津“近代中国风情线”实现跨城联动,京津冀协同打造“跨城串门游”,上半年河北特色线路带动沿线消费增长超40%。这些列车以“适老化服务+文化深度游”为核心,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生活、拓展社交圈,更拉动了沿线餐饮、民宿等消费,带动区域文旅产业,激活了超3000万京津冀老人的“银发经济”潜力,成为全国银发旅游的标杆实践——从“移动乐园”到“幸福载体”,银发列车正书写着老龄化社会的温暖篇章
老年人的“移动乐园”
清晨6点,石家庄火车站的2号站台上,一群身着统一红色马甲的“老顽童”们正兴奋地张望——这是今年河北省开行的首趟“承德避暑山庄号”银发旅游列车。72岁的石家庄退休教师王淑芬大妈边整理行李边念叨:“这车可有意思了,座椅能调角度,车厢里有急救包,还有医生跟着。”
这趟列车的开行,正是京津冀银发旅游列车蓬勃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河北各地陆续推出“一程多站”的特色线路:从“承德皇家文化线”(避暑山庄+普宁寺+坝上草原)、“白洋淀水乡风情线”(雄安新区+渔家体验),到“太行山水康养线”(野三坡+苍岩山),每条线路都像精心调配的“夕阳红套餐”。比如承德线,列车特意安排了“故宫小课堂”——乘务员小张拿着平板电脑,给老人们讲解避暑山庄和北京故宫的建筑渊源,老人们听得入神。
更热闹的是京津冀“串门游”。北京开往天津五大道的“近代中国风情线”,车厢里挂着老照片,65岁的北京退休工程师赵师傅指着照片说,“我们上午逛故宫,下午坐这趟车2小时到天津,晚上就能在五大道喝咖啡看洋楼,第二天再去正定看隆兴寺的千手观音——这哪是旅游?根本是时空穿越!”数据显示,这条线路开行3个月,往返客流超5000人次,其中六成是京津冀“跨城养老”的老年夫妻。
河北的“小站点”也因银发列车热闹起来。保定白洋淀旁的王家寨村,往年夏天只有零星游客,如今银发列车每周三班定点停靠。“这些爷爷奶奶可讲究了!”开农家乐的王大姐笑着说,“他们不爱吃油腻的,我们就推出‘全鱼宴清蒸版’,鲤鱼用荷叶包着蒸,配芦苇根泡的茶——说是‘原生态’。”村里60多岁的渔民老刘更乐:“以前打鱼,现在当导游,带着老哥们儿划木船采莲蓬,一天能挣200块!”
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伟指出,银发列车的特色线路设计精准抓住了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承德皇家文化线”关联历史记忆,“白洋淀水乡线”贴合生态偏好,本质是通过“移动课堂+在地体验”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而京津冀“串门游”的线路协同,则打破了行政边界,形成了“1小时文旅圈”,这种区域联动模式为全国跨区域银发旅游提供了示范样本。值得注意的是,线路中嵌入的“小课堂”“老照片展”等细节,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知识获得感,又通过情感共鸣提升了旅游粘性,这是传统观光游难以实现的增值效应。
从“窝沙发”到“闯天涯”
“妈,您这照片拍得比我都专业。”天津市民张女士看着母亲手机里的白洋淀日出,惊讶得合不拢嘴。她70岁的老妈王美玲,以前是典型的“宅老太”——每天早上买菜、中午看电视、晚上跳广场舞。“自从坐了银发列车去承德,老太太像换了个人。”张女士翻着相册说,“现在她微信里全是‘列车搭子’,上周还非要拉着我报新疆线——说要在75岁前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都看遍。”
这样的转变,在京津冀老年群体中比比皆是。北京海淀区的刘叔叔,退休前是中学数学老师,以前总说“旅游就是人挤人”。但自从坐了“京张铁路怀旧线”(北京—张家口,途经百年老站),他成了“银发列车代言人”:“你知道吗?沙城站的站台砖还是民国时候铺的!列车员专门请了当地老人讲老京张铁路的故事,我记了满满三页纸!”更让他惊喜的是,列车上开了“智能手机小课堂”——教老人们用导航软件找景点、用美团订特色菜。“现在我出门比年轻人还溜。”刘叔叔得意地晃着手机,屏幕上是他在正定古城拍的“赵云庙”打卡照。
银发列车不仅是“开心果”,更是“消费引擎”。在承德避暑山庄景区,银发游客的消费画像很清晰:早餐必点“宫廷饽饽”(一种满族糕点),午饭要尝“满汉全席”的简化版,临走还要买“山庄老酒”和避暑山庄文创冰箱贴。“以前淡季(春秋两季)游客量不到旺季的三分之一,现在银发列车一到,餐厅天天满座!”景区商户老陈说,“最绝的是老人们爱买‘伴手礼’——不是贵重的,但一定有特色,比如用避暑山庄荷叶包装的茶叶,能卖到普通茶叶的三倍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河北银发旅游线路带动沿线餐饮消费增长40%,民宿入住率提升25%,就连不起眼的“老手艺”也火了——白洋淀的芦苇画作坊,以前一个月卖不出十幅,现在银发游客组团订购,师傅们加班加点都赶工。
服务细节里的温度,更让老人们感动。石家庄客运段的“银发专列”乘务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节车厢配“双岗”——一个年轻乘务员负责搬行李,一个经验丰富的“银发管家”(通常是返聘的退休列车长)负责照顾特殊需求。“上个月有位阿姨在车上低血糖,我们的急救箱里不仅有糖果,还有她常吃的降糖药——提前从健康登记表里看到的!”乘务长周姐说。更贴心的是“亲情连线”服务:老人们在列车上给家里视频,乘务员会帮忙调整角度;遇到生日的老人,全车厢会一起唱生日歌,餐车还会送碗长寿面。“上次我老伴儿过生日,列车长端来长寿面,还写了‘福如东海’的贺卡!”68岁的孙阿姨抹着眼泪说,“这比儿女在跟前还暖。”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银发列车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了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从“被动养老”转向“主动享老”。数据显示,参与银发旅游的老年人中,76%表示“社交频率显著提升”,62%认为“自我价值感增强”,这直接印证了旅游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从消费角度看,老年群体并非“价格敏感型”,而是“体验敏感型”:他们愿意为特色餐饮(如文化主题餐)、个性化服务(如健康档案管理)、情感附加值(如集体生日会)支付溢价,这种消费特征推动了旅游产品从“标准化观光”向“精细化享老”升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列车上的“双岗服务”和“健康预管理”(如提前登记用药需求),实质是通过精细化服务降低了老年旅游的风险成本,这是撬动银发消费市场的关键信任支点。
银发列车的“下一站幸福”
2025年8月,北京市文旅局、天津市文旅局、河北省文旅厅联合印发《京津冀银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推动京津冀银发旅游进入协同升级新阶段。《计划》聚焦三大举措:一是统一服务标准,要求银发列车配备可调节座椅、无障碍卫生间等适老化设施,乘务组接受老年心理与急救技能培训;二是共享景区优惠,推出覆盖承德避暑山庄、天津五大道等20余个景点的“京津冀银发旅游年卡”,提供30%联合优惠;三是联动开行线路,2025年下半年计划新增“京雄保生态线”“环渤海文化线”,全程配备医疗顾问与健康监测设备。
2025年,京津冀银发列车服务持续升级:北京铁路局试点“智能健康手环”实时监测体征;天津推出“银发研学专列”,融入铁路历史与民俗教学;河北强化“医疗—旅游”衔接,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分析,2025年银发列车发展仍需解决医疗应急能力(如偏远站点急救响应)、个性化服务平衡(如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需求)、京津冀政策协同(如跨省医保报销、景点联票优惠)等问题。她建议三地出台统一补贴政策(如按年龄梯度减免车票:60-69岁半价、70岁以上3折),建立服务标准(如列车适老化改造规范:扶手高度、紧急呼叫按钮位置),并鼓励保险企业开发“银发旅游险”(覆盖意外、医疗、行李丢失)。
李璐强调,银发列车是“民生工程+商业项目”的结合——2025年京津冀银发旅游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2026年或达300亿元;每辆银发列车平均带动沿线5个村庄就业,促进“银发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激活老年消费既能拉动内需(贡献约0.3%的GDP增长),又能提升幸福感(老年群体满意度达92%),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随着文化程度更高、消费更活跃的“60后”新一代老年人进入市场,银发列车将向“定制化、智能化、国际化”升级,成为全球银发旅游的“中国样板”。从2025年3月首趟银发专列启程,到8月三地政策协同升级,银发列车正从“移动乐园”成长为“幸福载体”,载着老年群体的期待驶向更温暖的旅程。
(本报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北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晚报、今晚报、旅游学刊等)
(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