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中国的山,哪座最懂 “温柔与壮阔共生”,江西宜春的明月山,定要占一个位置。
明月山旅游区面积136平方公里,由十二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山势逶迤如卧龙,层峦叠嶂间藏着万千奇趣 —— 茂林深丛遮天蔽日,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主峰太平山海拔1735.6米,因整个山势呈半圆形,恰似半轮明月悬于天际,“明月山” 之名便由此而来。
唐代诗僧齐己一句 “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道尽了它的灵秀,可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知道,这里的美,远不止 “山形似月” 那般简单。
顺着山间步道往上走,最先撞进视野的,便是那条被誉为 “中国七大悬空栈道” 之一的青云栈道,它像一条金丝带,悄悄绕在海拔千米的悬崖峭壁上,成了感受明月山壮阔与温柔的最佳起点。
@中国国家地理·极致中国·江西影像大赛·摄影师陈旅
绿绸缎似的山崖映入眼帘,细看岩石的纹路都透着润意,像是被雨水浸了千年,才养出这般鲜活的绿;身旁是飘来的云雾,偶尔裹住身子,又轻轻散开,鼻尖萦绕着草木的甜香,混着山间特有的清冽。
作为观云海、看日出的绝佳之地,这里的景致总在流转:清晨能撞见霞光漫过栏杆,将远山染成暖红剪影;午后会遇见云雾漫过肩头,伸手仿佛能触碰天际;抬头时,还能瞥见云谷飞瀑从林海间裁出一道白练,水珠顺着风飘下来,落在脸上,是细碎的清凉。
@ 小小丫
走过栈道,往山深处探寻,便会与明月山的 “绿” 撞个满怀 ——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叹“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而这 “奇”,很大一部分藏在山间的林木里。
在明月山间行走,移步换景,便有不同的景致凸显在眼前。此刻还是云缠雾绕,转身或已山清天朗:俯视原是“青青翠竹”,仰望已成“郁郁松柏”;直视只见层峦叠翠,斜观又得一峰入云。站在高处望去,浓绿轻轻托住一份诗意。天工造物的神奇大概就在于此。
@ 休休喵环游记
沉浸在古木的清幽里还未回神,耳边便传来潺潺水声,顺着声音找去,才发现明月山的 “奇野” 正藏在溪泉与飞瀑间。
@ 小小丫
远古时这里本是汪洋大海,亿万年过去,沧海桑田一瞬间。但是,苍茫的群山峻岭之上,依旧翻腾着汪洋般的云海,蓄含着巨大的水量”。明月山“溪水万千,跳跃宛转“,滋养出袁河、锦河与潦河水系,更在峡谷与险峰间形成了众多瀑布群 —— 既有落差 119 米的云谷飞瀑,也有落差仅几米的玲珑水帘,水珠飞溅间,满谷都是清凉。
可最让人惊喜的,是这里的天然富硒温泉,宜春是 “全国三大富硒地” ,温泉水源自地下470米花岗岩层,水温常年保持在 68 至 72 摄氏度,不受季节气候影响。明月山下的温汤镇也因此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也难怪唐朝韩愈会写下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若说山水与古木是明月山的神韵,那千年禅意便是它的灵魂。
早在公元 841 年,慧寂禅师从湖南郴州而来,见仰山四峰如莲瓣舒展成 “莲花盆”,便搭茅隐居,自号 “小释迦”,在此创立禅宗五家之首的 “沩仰宗”。那时的栖隐寺(后赐名太平兴国寺)规模宏大,僧侣如云,海内外僧人纷至沓来,文人贤士也留下无数碑碣及摩崖题刻;2006 年栖隐寺大雄宝殿奠基时,沩仰宗第十代传人一诚大和尚赴现场,让禅音再次绕满山峦。
如今走在山间,古寺钟鸣与鸟鸣、泉声交织,松鼠跃过竹林,银杏叶落满巷陌,连脚步都忍不住放轻 —— 原来这就是明月山的魔力,它用山月相融的奇景、富硒养生的泉水、千年传承的禅意,把“此心安处” 四个字,悄悄刻进每个游人的心里。
@ 扛相机的青禾
离开时,又想起齐己的诗。原来 “月出遍山明”,不止是月亮照亮了山,更是这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泉水、每一棵古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把温柔与诗意,送进每个向往美好的人心里。
来明月山,走进山水澄明之境,感受属于这里的诗意与力量吧。
编辑:黄嘉婷
审校:罗永顺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