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畅彤
10月24日,来自克拉玛依的游客张垣走进了位于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以下简称“主题成就展”)大厅,眼前巨大的红色荧幕瞬间击中他的内心,鎏金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秋天的凉意一扫而空,一下子就感到心跳加速,热血沸腾!”张垣激动地说。
展览馆里,参观者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记者王畅彤摄
当天,是“主题成就展”自9月24日亮相以来满一个月的日子,场馆统计接待散客及团体预约参观者累计已超10万人次,为一个月的参观服务交上了一份理想答卷,也见证着“主题成就展”成为了新疆各地乃至海内外游客所青睐的人气打卡地。
当天,记者再次来到场馆,从大厅启程,沿着熟悉的路线前行,目光所及,处处是喜庆的红色元素,耳边不时传来游客们的惊叹声,空气中都弥漫着振奋人心的氛围——
展览馆里,参观者们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中展出的果子沟大桥模型。记者王畅彤摄
追随足迹:在红色热土上凝聚奋进力量
走进展览馆一楼大厅,熠熠生辉的中华同心尊、历届中央领导人在新疆考察时的巨幅照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金字展板竖立,共同构成了宽阔而庄严的温暖空间,也是各地参观者集体合影拍照的首选区域。
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让人不禁侧目。“妈妈,这是习爷爷,我认识他。”看到照片中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岁的任婉宁兴奋地喊道,母亲邵海红笑着告诉女儿:“习爷爷前段时间也来这里参观过,今天带你来看习爷爷看过的展览。”
一个月前,9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他强调,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实践证明,我们党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科学有效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央视总台的新闻报道记录下那一天的感动。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不时驻足察看,详细询问有关情况。他指出,新疆70年主题成就展充满正能量,令人振奋。要精心组织观展,通过新旧对比,用鲜活的事实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的“主题成就展”里有什么?哪些展品最令习近平总书记挂心?随着新闻报道的持续传播,一个月来展览也持续吸引新疆各地各族儿女乃至其他省份游客的强烈关注,热度持续不减。
展览馆里,参观者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记者王畅彤摄
来自喀什的游客茹鲜古丽·吐尼亚孜说,她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从那天起就决定一定要来亲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的展览。展厅中,她最喜欢的是中央代表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赠送的纪念品之一——中华同心尊。
中华同心尊是展览馆内的重要展品之一,尊体以锡青铜为主要材质铸造,器型以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为原型,融入石榴造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介绍,中华同心尊尊底刻有取自“何尊”铭文的“中国”二字,正有此寓意。其石榴造型则蕴含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
“这件纪念品很珍贵,寓意也非常好,希望这件中华同心尊能一直守护着我们,守护着新疆的繁荣发展。”茹鲜古丽·吐尼亚孜说。
除了新疆各地的参观者,“主题成就展”还吸引了众多来到乌鲁木齐的旅行者的关注。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尹继海说:“新疆一直是我小时候向往的地方,过去听老人们说新疆有大沙漠环境恶劣,今日看到过去的老照片,看到美丽的城市,感到每一位来新疆旅行的游客都应该来这里参观,听最真实的新疆故事。”
据场馆统计,国庆、中秋假期是这段时间以来“主题成就展”人气最旺的阶段,此后的日子里热度持续,每天都有数千人次前来参观,场馆工作人员介绍,“大家在这里聆听讲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还有学校、各单位党组织来这里开展主题团日、党日活动等,展览馆已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大课堂’。”
见证变迁:于沧桑巨变中读懂新疆故事
步入展厅,时光的闸门徐徐打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至今的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厚重的实物模型、一段段生动的影像资料,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深情诉说着党中央心系新疆儿女,天山南北七十年的沧桑巨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中展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影像资料。记者王畅彤摄
展览通过“万方乐奏换新天”“潮涌天山展宏图”“美丽新疆铸辉煌”3个部分,1600余幅珍贵图片、1500余件实物与精致模型,搭配150余个沉浸式多媒体视频和场景还原,全景展现了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介绍1956年发现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展区前,张垣和同伴们久久驻足,“主题成就展”承载着每位新疆人的时代印记,也让每一位新疆儿女可以在这里找寻到最熟悉的家乡故事。“小时候常听爷爷说大油田的故事,我知道爷爷反复说是因为害怕我们年轻人忘记,看到这个展区,我在心里对爷爷说,您的故事家乡记得,祖国记得。”张垣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中展出的克拉玛依大油田还原场景。(10月24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沿着展览向前,展厅内,复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垦战士、支边青年、复转军人曾居住过的“地窝子”。
乌鲁木齐市民陈新明说:“1971年,我们参与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建设的时候,就住过这样的地窝子呢。”
“地窝子”承载着老一辈新疆人深深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光荣历史。50多年过去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最高楼达288米,而陈新明家的楼房面积也从最初的60多平方米跃升至现在的120多平方米。
从“地窝子”到高楼大厦,从绿皮车到高铁,从凭票供应到琳琅满目,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不仅印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也深深镌刻在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里。今年66岁的退休教师牛舒琴说:“这是一代代人努力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人民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成就见证,这项展览值得拥有每一位新疆人的感动与掌声。”
漫步“主题成就展”不仅是一场关于新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盛大展示,更是一曲激荡人心的新时代乐章。
家住昌吉市的朱德国专程前来观展。展厅内那台1958年由新疆十月拖拉机厂生产的拖拉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从新疆生产的首批拖拉机到第三套人民币上的见证再到当下,新疆的农机具不仅有拖拉机,还有播种机、采棉机等几十种,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甚至连给棉田打农药都用上无人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中展出的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毕业证。记者王畅彤摄
“70年来,新疆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执政智慧和亲切关怀。”参观完展览,已经退休的市民王风来感慨,参观者们带着期待而来,载着感动而归。这场展览的魅力,在于用家乡事、身边事、真实事搭建起情感桥梁,让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观众都能在展品中找到共鸣。无论是亲历岁月变迁的老者,还是伴随新时代成长的青年,都能在这里读懂新疆的过去、感受新疆的现在、憧憬新疆的未来。
诚如是,七十载岁月如歌。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贫穷落后到日益现代化,从偏远闭塞到开放前沿,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描绘70年发展灿烂图景: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仅12.31亿元,2024年突破2万亿元,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这也正是“主题成就展”热度持续的一大原因——它以历史纵深铺展画卷,将自治区70年发展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以“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叙事方式,有力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繁荣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时强调:“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参观者留言簿上的话。(10月24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共创未来:以时代印记激发前行动力
继续沿着“主题成就展”的时间脉络前行,今年29岁的耿雪一声惊叹,展柜中1977年恢复高考后新疆首批大学生毕业证让她倍感自豪。“这是我的母校新疆大学的毕业证,上学时老师就说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来到新疆大学求学,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一种我也为祖国贡献了力量的自豪感。”耿雪说。
除了身边事,“主题成就展”还将镜头对准曾经在新疆生活、工作过的身边人。他们当中有在戈壁荒滩开辟绿洲的上海知青,有一生坚守边境的护边员,有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的援疆干部,更有无数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各族群众。他们的面孔,在展览中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新疆70年辉煌成就最深厚的底色。
10月24日,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前前来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的游客络绎不绝。
展厅里还有一段短视频让不少观众驻足:今年暑假,和田小姑娘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第一次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天安门。她踮起脚尖,目光注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泪水淌过脸颊:“五星红旗在蓝天中是一抹鲜艳的红,也是在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红。”令人倍感,国旗的红,石榴籽的红,是大家心底最深最浓的颜色。
在展览后段,特别设置的时光“传送机”墙面,通过32组新旧对比影像,不仅展现了新疆地理风貌的巨变,更彰显了发展理念的升华——基础设施跨越发展、特色产业拔节生长、民族团结之花常开、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这种肉眼可见的蜕变,让每一位观众都能触摸到发展的温度,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
“我们从20万张征集图片中精心挑选了1600幅图片,力求每幅图都对应重要节点或历史事件。观众透过这些图片,能深刻感受到新疆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负责此次主题成就展上版图片挑选、编辑工作的新疆日报社图片新闻部副主任于雷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中展出的可可托海矿井还原场景。(10月24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更令人可喜的是,“主题成就展”还成为了新疆向世界讲述中国新疆故事的窗口。
10月13日至19日,日本知名学者和经济界人士代表团参访中国新疆,先后到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等地,见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家纷纷表示,中国新疆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代表团成员认真听取讲解,不时提问记录。“主题展内容丰富,事实鲜活,呈现了中国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的真实状况,非常令人震撼!”代表团团长浜田和幸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中展出的1955年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的资料
展览最后,一面由灿烂笑脸组成的照片墙,浓缩了2600多万天山儿女的幸福生活,也是对每一位想要了解新疆的参观者的最好回应。
“今日新疆最美的风景,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主题成就展讲解员努尔沙莉·阿达力汗说,她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讲好新疆70年来的奋斗故事,鼓励更多新疆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美好明天携手共进。
走出展厅,参观者带走的不仅是对七十载辉煌成就的震撼与感动,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磅礴七十载的壮丽史诗已经绘就,而奋进新疆的璀璨华章,正期待每一位天山儿女挥毫书写。
时代回响:奋斗,是新疆最美的底色
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既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征程的有力启迪。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前路;如同一面战鼓,催人奋进,为新疆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凝聚起磅礴力量。开展一个月,参观人次突破10万,人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5500平方米的展馆中,触摸天山南北70年的沧桑巨变,汲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奋进力量。
当一位位参观者们驻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曾停留的展板前,凝视一张张新旧照片的对比,一件件老物件的岁月痕迹,耳畔可以听见时代的回响:“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采访中,记者看到长者们为年轻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历史在展厅中生动再现,每个人在展览中收获感动,汲取力量,而一个个参观者也将在未来续写更多鲜活的故事,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新疆篇章的注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精心组织观展,通过新旧对比,用鲜活的事实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力量,而“主题成就展”正激励各族群众继续前行。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