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城古驿(大运河系列•高邮市盂城驿)

秦邮亭
鲜花簇拥着运河大堤上的秦邮亭。公元前223年,秦王赢政在古邗沟边筑高台置邮亭,拉开了高邮人文历史的序幕,高邮由亭成邑,以军筑城,明清两代更是因漕运而成为通衢重镇,水陆兼顾,名噪一时。著名的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大运河南北两京四十六处驿站之一,晚清停止漕运后这些驿站大都不保,唯一留存的便是盂城驿,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且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2014年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处遗产点。

大运河46处古驿站
站上运河大堤向东俯瞰,皇华牌楼和盂城鼓楼的高耸重檐呈欲飞之势,天空中不时有鸽群回旋,古驿重光,山河安澜。与运河大堤平行的南门大街充满人间烟火,和它垂直的馆驿巷则是另一番景象,徜徉于古巷的石板路上,仰望鼓楼之上高悬的牌匾“置邮传命”,其出处是孔子所言:“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传播无形的德比传递有形的物来得快。古代最快的传递方式是邮驿,如果要细加解说,便是“驿、邮、传、置”,它们的意思相近,都是快速地传递文书,但内容又有所不同。驿是用马匹传递,适合长距离的传送;邮是步行传递,传(zhuan)一般指专用的马车传送,置有动词、名词两种意思,动词为传递,名词为驿站。

重檐欲飞

南门大街

置邮传命
中国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驿传制度有三千年的历史,具体地说就是中转接力,在政治中心通往各地的交通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驿站,站有驿吏驿卒,备车马房舍,供往来的驿骑换乘和憩宿之用。

盂城驿

集邮家博物馆
明朝初年在高邮城南门外设盂城驿,盂城之名来源于秦观的诗句“吾乡如覆盂”。盂城驿紧邻大运河,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盂城驿一度毁于战火,隆庆二年(1568年)在原址重建,此后又不断增修,最终形成一百多间厅房的规模,包括驿站、驿舍、公馆、驿丞宅、武官厅、库房、监房、马神庙等多种建筑。

驿印流年
盂城驿的首要功能是邮传,其次是接待过往官员和使节,有点像政府招待所,此外,盂城驿濒临运河大动脉,兼具军需用品的运输和存储,还有一项特殊功能就是为押解犯人作中途的临时看守所。

皇华厅

驻节堂

礼宾轩
盂城驿没有中心对称的建筑格局,毕竟,作为水马驿站,实用是最重要的,厅、堂、轩构成了驿站的主体。皇华厅又称正厅,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高邮州官在此拜见过往使节。驻节堂是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地方,厅堂的东西两侧备有宾客寝室,供过往官员临时下榻。礼宾轩是驿丞的会客室。

鼓楼

马神庙
飞阁临天的鼓楼是盂城驿的最高建筑,登上三层,极目湖天,它是站岗、瞭望、值更、报时之所在,遇有重大事件在此报捷庆典。驿站内还设有一处马神庙,用于祭祀马神,马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为祈求人马平安,在马神生日的那一天,衙门、驿所的大小官员都会来此祭拜,传说中的马王爷有三只眼,能分辨人间的是非善恶。

盂城驿

盂城驿
盂城驿大杂院处处洋溢着邮驿文化的魅力,它的留存在今天的大运河边是独一份的,对此必须倍感珍惜。静处其间,仿佛还能听到信使的步伐、驿马的蹄声和锣鼓的轰鸣。盂城驿因其沧桑而厚重,以其悠远而绵长。

盂城驿
诗曰:“古驿盂城接水渚,暮云低处有长路。马嘶古道尘犹在,雁过新空日易晡。官舫旧曾迎使节,客舟今尚泊葭芦。秦邮亭馆经年别,再倚危栏望鹤孤。”

盂城驿邮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