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山西介休张壁古堡鼓声震天。10月27日,“怡然晋中·心中的家”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这座有着1600年历史的古军事堡垒中隆重启幕。来自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37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非遗整体保护大计,共谋文化生态创新未来。
古堡新韵,开启文化生态保护新篇章
上午9时,威风锣鼓《鼓舞盛世大义千秋》的铿锵鼓点响彻古堡,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山西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志仁,晋中市副市长梁艳萍,介休市委书记任光耀等领导共同按下启动键,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启新征程。
任光耀在致辞中表示:“介休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责任、有信心做好非遗的守护与传承,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梁艳萍指出,晋中将加强非遗文化交流互鉴,以非遗为媒共同探寻传统艺术瑰宝。
张志仁强调:“山西目前有18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列全国第三,构建了以晋中保护区为引领的整体保护体系。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八大篇章,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1+8”沉浸式展览体系,将整座古堡变为活态非遗博物馆。一条“家文化”动线串联起八大主题篇章,130余项非遗、2000余件展品沿街巷错落分布。
在“叩响家门·乡音启程”篇章,嘉宾们聆听左权民歌《又唱桃花红》的悠扬旋律;在“家味记忆”区域,清徐老陈醋的酸香扑鼻而来;在“家艺巧琢”院落,平遥推光漆器光泽温润,介休琉璃华彩天成。来自贵州的侗族大歌、青海的花儿等异地非遗也在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文化盛景。
动态展演,再现非遗生活气息
关帝庙前,《大义》情景剧生动再现晋商精神;校场上,太谷形意拳传承人神采奕奕;扎染院里,白族扎染、苗族彩色蜡染与三大名绣争奇斗艳。古堡内设置的20余处非遗互动点位,让游客可看、可尝、可触、可用,真正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在千年古堡里看非遗,这种体验太独特了!”游客陈丽珺兴奋地说,“孝义木偶戏、祁太秧歌,还有跨省非遗交流,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不同地方的文化根脉。”
数字赋能,开启非遗跨时空对话
在“数智体验”展区,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4组全息投影还原心意拳拳法精髓,5组高亮度全息风扇呈现山西非遗绝技,混合现实技术将铁佛寺二十四诸天造像进行1:1立体还原。千年非遗在数字空间中与观众展开天马行空的跨时空对话。
当日下午,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同步举行。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等专家学者与各保护区代表围绕“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创新发展”展开深度对话。
晋中市文旅局党组书记齐宏亮表示,晋中将持续放大“文化生态+旅游”“非遗+科技”综合效应,让文化生态保护成为山西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晋名片”,让更多游客在山西“记住乡愁、找到归属”。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创新实践。当千年古堡遇见非遗瑰宝,当传统技艺融合现代科技,文化生态保护的火种正在三晋大地上燎原,照亮“心中的家”的温暖归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