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的雏形 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厅 晚清第一园藏尽江南韵与中西风
久闻扬州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心中早已盛满向往。这次出差到扬州,抽空去领略了一番这片融山水、建筑、人文于一体的清幽秘境的风光。
刚入园门,古朴的围墙便伴着蜿蜒长廊向深处延伸,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圆形拱门上“寄啸山庄”是何园的别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了园主的隐逸情怀。
“片石山房”叠石景观
“片石山房”叠石景观相传为清代画家石涛所叠,是其叠石艺术的“人间孤本”,被誉为“天下第一山”。青灰色的湖石依山傍水,堆叠得疏密有致,洞壑宛转如天然生成。俯身细看,湖面倒映着山石与亭台,虚实相生间,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
池畔的“桴海轩”临岸而建,朱红的廊柱映着碧水,凭栏
近月亭
而立,满池秀色尽收眼底。远处假山顶上,“近月亭”小巧玲珑,飞檐翘角,似在与天边星月遥遥相望,透着几分灵动与诗意。不远处的“读书楼”则古朴庄重,青砖灰瓦,窗棂雕花,静静矗立在绿树掩映间。遥想当年,何家子弟在此寒窗苦读、治学修身,空气中仿佛仍飘荡着淡淡的墨香与书卷气息。
脚下的鹅卵石路暗藏巧思,工匠们将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精心拼接,构成了小鹿、飞鸟等灵动的动物图案,既契合园林移步换景的美学与江南造园文化传统,又寄托福禄寿喜的祈愿。行走其间,脚步也随之轻快了许多。
复道回廊
循径前行,便到了何园的核心区域——“复道回廊”。这道长达1500多米的回廊,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蜿蜒穿梭于厅堂、楼阁、假山之间,串联起全园景致。
回廊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既有中式建筑的飞檐翘角,又融入了西式廊柱的简洁线条。漫步其上,左手是雕梁画栋的中式厅堂,右手是植满奇花异草的庭院
拾级登楼,站在高处环视全园,景致更为开阔。三面楼宇环抱水池,雕梁画栋间饰着精美的彩绘,倒映在碧绿的池水中,虚实相映,美不胜收。
水心亭
“水心亭”是何园的点睛之笔,立于荷花池中央,四面环水,仅靠一座九曲桥与岸边相连。亭子为中式攒尖顶,飞檐翘角。几位游人闲坐小憩,或轻声交谈,或静静赏景,一派悠然自得的模样。清澈的池水中,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自在游弋,时而成群结队,时而独自嬉戏,与水心亭的倒影相互映衬,宛如仙境。这种景致让人不由得放慢节奏,沉浸在这份闲适与惬意之中。
何园的魅力,不仅在于迷人的山水建筑,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浓郁生活气息。园内保存完好的旧时居所,为我们揭开了何家生活的神秘面纱。
园主书房
园主何芷舠的卧室与书房素雅清净,陈设简洁大方,透着主人的沉稳内敛;旁侧小姐的卧室与书房则精致典雅,雕花床榻、梳妆镜台,细节处尽显旧时闺阁的温婉韵味,让人得以一窥晚清贵族的生活风貌。
“芷虹斋”楹联
园内的“芷虹斋”,横匾由著名画家黄宾虹题写,笔墨苍劲有力;两侧楹联则出自何适斋之手,文辞雅致。这一匾一联,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佳作,更是何芷舠与黄宾虹深厚友谊的见证,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煦春堂”,作为扬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厅,它气势恢宏,步入其中,楠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梁架结构规整大气,尽显庄重肃穆。尤为特别的是,大门两侧安装的西式玻璃,在传统中式建筑中显得格外别致,阳光透过玻璃洒入厅内,光影交错,中西合璧的巧思让人叹服,也展现了园主开放包容的视野与品味。
煦春堂
不知不觉间,时光悄然流逝,这场短暂的何园寻趣之旅已近尾声。走出园林,回首望去,古朴的围墙、灵动的山水、雅致的建筑仍在脑海中浮现。这座集江南园林之清幽、晚清建筑之精巧、中西文化之融合于一体的园林,不仅让我领略了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5.10.2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