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婆婆”为名称的街巷,南京市区内有两条,分别为石婆婆庵和石婆婆巷。
在民国时期,这两条街巷都被称为“石婆婆巷”,而往往会被人们混淆,因此,在表述这两条街巷时,通常也会加上前缀,如“碑亭巷石婆婆庵”,“丹凤街石婆婆巷”等,至于最后一个字是“庵”还是“巷”,已经不重要了。
石婆婆庵,位于长江路北侧,碑亭巷西侧。东起碑亭巷,西至网巾市。
石婆婆庵,虽然说是“东起碑亭巷”,其实碑亭巷东侧大约长70米的一段,也算是石婆婆庵,严格地说应该是“东起太平北路,经碑亭巷,西至网巾市”,而到了临近网巾市的那一段道路,门牌号码大都已经是网巾市的了。
自长江路与碑亭巷交汇处,沿着碑亭巷向北行走大约200米,便是石婆婆庵与碑亭巷的交汇处,东西两侧都是石婆婆庵。
碑亭巷上竖立的“历史街巷”展示牌,有关于石婆婆庵的介绍,其内容为,“石婆婆庵,因巷内旧有石婆婆庵为名。传说石婆婆名芮娘,为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靖难之役陈家遇难,芮娘匿藏庇护陈氏幼子。为后人所敬,立起此庵,50年代仍在,后拆除。”
太平北路至碑亭巷这一段的“石婆婆庵”,道路宽敞,两侧却有些杂乱。这里能够看见“碑亭巷110号民国建筑”,一幢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据说曾经是著名牙科医生何英祥1918年时自建。
石婆婆庵,东西走向,长约400米左右,自碑亭巷往西,道路稍窄,两侧绿树成荫,新旧建筑交替。既有高墙大院,也有临街小铺,既有整齐的楼房,也有杂乱的民居。
石婆婆庵8号和10号,有几幢民国时期的建筑。
石婆婆庵8-3号民国建筑,黄孟虞公馆,1926年置地,1936年建造,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
石婆婆庵10号民国建筑(10号-1和10号-3),黄孟虞公馆,1926年置地,1936年建造,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
石婆婆庵8-3号民国建筑,石婆婆庵10号-1、10号-3民国建筑,2014年6月列入南京市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建筑的外墙上,悬挂有标识牌。
黄孟虞(1891年1980年),江苏扬州人,民国时期的妇产科医生。1910年考入江苏女医大学,之后赴美国学习。1924年,在南京长江路石板桥开办了慕慈医院并任院长,1936年,迁往碑亭巷石婆婆庵8号(当时的石婆婆巷19号),医院拥有五十余张床位,专为妇女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当时的中国妇女生活社等社会团体也在慕慈医院内。
1949年以后,慕慈医院并入南京市立产科医院,石婆婆庵8号的院址,划给新成立的江苏省中医院使用。
江苏省中医院,成立于1954年10月4日,初建时院址在石婆婆庵8号,占地500平方米,仅有三幢小楼和几间平房,设门诊部,有中医内科、针灸科、化验室、检验室和中药房等,工作人员54人,日门诊量100余人次。1956年,迁入汉中路155号新建的门诊病房大楼。之后的石婆婆庵旧址为其分部,设有针灸门诊部,1958年建立了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石婆婆庵,街巷,位于长江路人民大会堂北侧,碑亭巷西侧。东起碑亭巷,西至网巾市。《民国南京市街道详图》谓石婆婆巷。建国后因重名而以巷内旧有的石婆婆庵更名。文革中曾一度称石婆婆安,1981年复称今名。”民国时期也曾称为石人巷。
如今的石婆婆庵,街道不宽,行人不多,绿荫之下,显得格外静谧。百年之前的石婆婆庵(石婆婆巷)却并非如此。
1935年(民国24年)11月《劳动季报》第七期刊载的《南京劳工生活状况之透视》中,有着这样一段叙述,“石婆婆庵慕慈医院四周的贫民窟,是毫无秩序地随便建搭起来的,也极矮小,也是黄土与稻草……,它们有几户居然开着方方的窟窿的所谓窗户,但结满了蛛网,您说是没有人住的征象吗?错了,是他们张蔽蚊虫的天然纱窗。因为他们是做发芽豆、黄豆、绿豆芽……小菜生意的,因此倾注的浊水特多,它们自己棚前的沟渠流满了黑水,这一条石婆婆庵的石砌街道都经常是雨后一样地泥泞,使每一个去这一所精致的美国化的医院时,先必涉水而过。慕慈医院是一所怪医院,它有礼拜堂,又经营房产,有十多幢上海式的三楼市房,于是流线型的汽车,也不少在这街道鼓轮而过,从而泥浆的飞溅,又是该地居民应受的义务。好在染了泥浆的豆芽等等,有浮满了西瓜皮、空牛肉罐、纸屑与臭味荡漾的面对这一所医院的绿色塘水来洗涤。虽然,那里也有一口公井,但似乎是附近钟南中学所专用的,该校的水车,经常在那里汲取,于是这一群劳工者的饮水问题,又只剩的那一瓮绿色臭水了。”
李幼蒸先生在《忆往叙实》一书中也有一段叙述,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石婆婆庵一带的情形,书中云,“抗战胜利后,1946年父亲携全家由重庆飞抵南京,记得一开始住在一家小旅社内。不久之后父亲分到了一处住所,在碑亭巷石婆婆庵慕慈医院旁的慕慈里大院内,楼号是7号。这是一座两层的简朴小楼,位置在大院左端铁门旁。每日我穿过国民大会堂去国府路对面的新生小学去上学,也经常沿碑亭巷走回家。因为石婆婆庵背后杨将军巷口有一小人书屋,常常去那里租借小人书。石婆婆庵巷口当时有一家小饭店,我记得父亲在我有次生病时曾在那里替我买过一碗鸡丝面,美味无比。从此我就记住了鸡丝面美味,以后几十年中却没有一次在吃鸡丝面时品尝过同样的美味……”
石婆婆巷,位于鼓楼广场东,北京东路南。
自珠江路与进香河路交汇处,沿着进香河路,经过卫巷、大石桥街,向北行走大约750左右,到达石婆婆巷的东端。
街巷东西走向,东起进香河路,西至丹凤街,长约350米。
巷子很窄,两侧基本上都是院墙,道路稍宽处一侧停放着车辆,使得巷子依旧很窄。两侧基本上没有什么店铺,只有一些高大的树木,直到临近丹凤街处,才开始有一些临街的小店。
巷内的一些住宅楼,是现在东南大学的宿舍区。在民国时期,东南大学的男女教职员宿舍共有十所,其中教三、教七、教十等三舍都在石婆婆巷(其他的教一、教二、教五、教八等四舍在校内,教四舍在新安里,教六舍在四牌楼,教九舍在丹凤街),合计能够居住单人教职员140余人,居住眷属教职员30余家。
当时的东南大学西门外是进香河,出西门,过“西仓桥”,便是石婆婆巷。吴健雄,丁嗣贤,张玉良,陈之佛,谢寿康……,都曾经走过那座小桥,那条小巷。当然,还有更多的才子佳人们。
据说街巷的南侧,曾经是太平天国的“听王府”。听王陈炳文,安徽巢县人,隶属忠王李秀成部,主要征战于浙江、江西一带,在天京的时候并不多,但其在南京仍有王府。清代同治3年的《江宁省城建立湘军忠祠折》中云,“江宁城北莲花第五桥地方,有伪听王府一所……,共七重,前临小塘,后抵石婆巷,东至进香河,西有围墙,外皆空地。”即原南京地质学校(现东南大学)一带。
胡兰成(1906年至1981年)当年在南京的居所有两处,一是石婆婆巷20号,二是鼓楼三条巷21号。
古之红的《往事哪堪回味》一文中云,“胡氏居处,在南京市区石婆婆巷二十号,虽非豪宅巨邸,但其屋宇建构,采用欧洲南部风格,极为雅致,而其建材选择,色泽搭配,均为一时之最,一望即知居住在此的主人,其生活品味、必定是列于高雅层级之流……。步入胡宅大门,即见一片碧绿,芳草如茵,草地周边排列着五六个小花圃,其中栽着几丛玫瑰和凤仙,而两株体型稍大的腊梅,则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草坪中央为网球场,只要挂上球网,即可打球活络筋骨……”石婆婆巷20号的胡兰成旧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被拆除,如今只剩下长巷幽幽,墙头青草了。
徐悲鸿(1895年至1953年)1928年举家由上海迁来南京时,先是住在石婆婆巷一幢大杂院式的宿舍里,后来又搬到丹凤街52号中央大学宿舍一幢老式的两层楼房里(位于丹凤街与石婆婆巷的交叉口处),1932年,才搬进傅厚岗4号的公馆。1931年,孙多慈(1913年至1975年)以图画满分的成绩被中央大学艺术系录取,徐悲鸿对其十分赏识,后来孙多慈离开女生宿舍,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房屋,与母亲同住。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石婆婆巷,街巷。位于鼓楼广场东侧,北京东路西段南。东起进香河路,西至丹凤街。民国有街。此处旧有石婆婆庵,以此得名。其旧址在巷内6号,1959年,南京工学院改建为宿舍。”
如今的石婆婆巷,早就没有了“石婆婆庵”。胡兰成曾在此居住,张爱玲自然也曾来过;徐悲鸿和孙多慈曾经在此漫步,或许还有着更多的浪漫故事……,可是现在有的,只是两道院墙之间的宁静和沉寂。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石婆婆庵,古迹(废),在今石婆婆庵巷内。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即有记载。传说石婆婆名芮娘,是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也是乳娘)。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陈迪全家遇难,唯有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在南京秦淮门外的村庄短暂地躲避后,他们来到山东邹县西双村。后被朱棣皇帝怜而赦之,戌遣登州。芮娘勤于持家,严于教子,乐善好施。成化年间芮娘去世,受其恩惠的百姓们将其奉为辟邪气、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因此,自明末在芮娘留居过的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县石岛村,都曾立起了石婆婆雕像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1950年代此庙还存在,后拆除。”
至于“石婆婆庵”曾位于何处,且“在今石婆婆庵巷内”。即“石婆婆庵”和“石婆婆巷”两条街巷中皆有之。
石婆婆的庙,现在已经很少看见了。据说石婆婆庙十分特殊,不同于其他寺庙的形制,供奉的是刻有石婆婆画像的石碑,还有石婆婆供桌前的元宝石香炉,以及一个石龟(称之为“孩儿归”)。
“石婆婆”起源的传说,大都流传于民间,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说法。或许是因为芮娘本是定淮门外的一个渔家女儿,江南一带以及南京的“石婆婆”,传说曾经是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一说乳娘)。
石婆婆,姓芮,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生年不详,卒于1402年,字景道,宣城人)家的丫环(同时也是乳娘)。她本来定淮门外的一个渔家女儿,从小善良聪慧,识大体明大义,精通诗词歌赋,陈迪视其为亲生女儿。明代建文4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忠于建文皇帝的陈迪全家遇难,唯一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藏于干涸的水沟中而得救,留下了陈家唯一的骨血。芮娘与陈珠母子相称,到处躲藏,在南京秦淮门外的村庄短暂躲避之后,一路碾转,来到山东邹县西双村。后来被朱棣发现,但朱棣怜而赦之,仅将他们发配到登州(蓬莱)。芮娘深明大义,勤于持家,乐善好施,名重天下。明代成化年间,芮娘去世,但她的美德留传千古。百姓们将她视为弱小儿童的恩祖和守护神,将其奉为辟邪气、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明代以来,在芮娘留居过的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石岛村等地,对芮娘的崇拜盛行。人们立起了石婆婆的雕像,建起了供奉她的庙宇。因为雕像是一尊石质的老婆婆,人们称芮娘为“石婆婆”。
传说中的陈迪府邸在石婆婆巷,但还有一种说法,称陈迪府邸应在延龄巷附近。
虽然是传说,但在史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明代黄佐撰《革除遗事》、《明史·陈迪传》、朱国桢撰《皇明逊国臣传·礼部尚书陈公》、宋端仪著《立斋闲录》、清代古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等。
《明史》卷一四一中记载,“陈迪,字景道,宣城人。祖宥贤,明初,从征有功,世抚州守御百户,因家焉。迪倜傥有志操,辟府学训导,为郡草《贺万寿表》。太祖异之。久之,以通经荐,历官侍讲。出为山东左参政,多惠政。丁内艰。起复,除云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乌撒、乌蒙诸蛮煽乱,迪率士兵击破之,赐金币。建文初,徵为礼部尚书。时更修制度,沿革损益,迪议为多。会以水旱诏百官集议,迪请清刑狱,招流民,凡二十余事,皆从之。寻加太子少保。李景隆等数战败,迪陈大计。命督运军储。已,闻变,趋赴京师。燕王即帝位,召迪责问,抗声不屈。命与子凤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既死,人于衣带中得诗及《五噫歌》,辞意悲烈。苍头侯来保拾其遗骸归葬。妻管缢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潜置沟中,得免。八岁,为怨家所讦。成祖宥其死,戍抚宁。寻徙登州,为蓬莱人。洪熙初,赦还乡,给田产。成化中,宁国知府涂观建祠祀迪。弘治间,裔孙鼎举进士,仕至应天府尹,刚鲠有声。”
明代朱国桢撰《皇明逊国臣传·礼部尚书陈公》中记载,“……幼子珠,生五月,乳母芮潜置沟中,得免。”
可见,民间传说中的“芮”姓乳母将幼子“潜置沟中”,皆有史载。
南京有石婆婆庵,石婆婆巷,镇江有石婆婆巷,蓬莱有石婆婆弄,还有很多地方都有。石婆婆的起源有“芮娘说”,还有伏羲女娲说,善良女子变石头说,飘来说,鲁班说等,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石人崇拜,石婆婆之外还有石将军,石大夫……,不过,人们似乎更加喜爱芮娘的传说,慈悲善良,施恩报德,福寿安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