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至恒山山脉深处,黛色山峦如巨蟒蛰伏,车窗外的风忽然带上了几分凉意。自家车只能开到景区停车场,然后到很大的游客中心购票,之后乘坐景区大巴车十多分钟到达景点外的停车场,之后步行大约5分钟拐过一个大湾后,才看到了山崖上房子——这便是我很久以前来看过的北岳奇景。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由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弟子遵循其遗训所建,是为道教天师建造的皇家建筑。后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重修,现存木构建筑部分为明清两代遗构。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金龙峡谷的石门峪口,恰在太极图的阴阳鱼位置。其依挂的翠屏峰峭壁为奥陶系石灰岩,坚硬不易风化,且峭壁呈内凹弧形,可遮挡风雨、阳光和大风,崖顶的天坑还能承接雨水和滚石,保护寺庙。
其实,悬空寺是中国多个寺庙的统称,以其悬空建筑方式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被誉为全球十大奇险建筑之一。其他主要悬空寺包括河南淇县(始建于东魏549年)、河北南宫(始建于唐朝)、四川旺苍(明代)和山西神池(始建于1460年)等。
山西浑源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翠屏峰西侧,距地面约60米,建筑群面积472平方米,以木质框架结构嵌入悬崖,布局为“一院二楼”,融合三教文化。
金元时期形成基本格局,明清时期修缮,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十大奇险建筑。
其结构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27根直径约50厘米的木质横梁事先用桐油浸泡,大部分斜插在岩石里,露在外面约一米,通过楔子与岩石紧密咬合。
30根立柱则在游人增多时起到支撑作用,少时发挥装饰美感。此外,传统榫卯结构也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
悬空寺是国内唯一现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雕像共居一殿,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是中华“和”文化的典型代表。
下车徒步走近后,才觉出这建筑的震撼。金龙峡谷的风穿谷而过,带着崖壁上松针的清香,悬空寺就建在峡谷西侧的峭壁上,距谷底约58米,最高处的殿宇离崖顶仅10米。抬头仰望,27根碗口粗的木梁斜插在岩石中,如巨人的手指托着整座寺庙,梁身被岁月浸成了深褐色,却仍稳稳地支棱着。向导说这些木梁是“千年老松”所制,当年工匠先在崖壁上凿出方孔,将木梁一端嵌入,再以楔子固定,另一端则悬空托举殿宇,“看似悬着,实则比平地建筑还稳”。
导游介绍说,回廊两侧的殿宇依山而建,有的半嵌在崖壁里,有的则完全悬空,殿门上方的匾额多已斑驳,“释迦殿”“三清殿”“孔子殿”的字样却仍清晰——这便是悬空寺最特别的地方,佛、道、儒三教的殿宇共处一隅,互不打扰又相得益彰。
导游介绍说,居中的是三教殿,殿内空间不大,却供奉着三尊塑像:中间是释迦牟尼,左手边是老子,右手边是孔子。三尊塑像神态安详,衣袂飘飘,仿佛正隔着时空对话。向导说,这座殿是悬空寺的核心,始建于北魏,后经历代重修,塑像虽为明清时期重塑,却保留了三教合一的初心。“古代帝王常来这里祭拜,既求佛法庇佑,也求道家长生,更求儒家治国之道。”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大智慧。
导游介绍说,最高处的玉皇殿,殿外的回廊仅容一人通过,殿内的玉皇大帝塑像端坐正中,身旁的侍从塑像神态各异,虽历经千年,色彩却仍依稀可见,那些木构件,没有一根钉子,全靠榫卯咬合,却能经得住千年风雨和地震,古人的手艺真是绝了。
山崖上的“壮观”二字乃唐代诗人李白所题写,旁边还有明代徐霞客游记中的片段。悬空寺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倒,不仅是因为它奇巧的建筑工艺,更因为它承载着的文化记忆——那些关于信仰、关于智慧、关于传承的故事,正像崖壁上的古松一样,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离开时,开始下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雨,不过一会儿就停了,我回头望去,那片“挂”在崖壁上的建筑,显得愈发宁静而庄重。或许,下次再来时,我会带着一本古籍,在三教殿前找一个角落坐下,听风穿过回廊,看阳光洒满殿宇,再慢慢读懂这座千年古寺里藏着的更多故事。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