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飘香时节,来到久盼的湖北石首,进行两天兴致盎然的旅行。
千年走马岭
驱车到石首,首先来到“走马岭”。“走马岭”,一听这名字,便似有马蹄声踏尘而来。
走在绿茵覆坡的小径上,前方略高的土垣是古城残存的基座,一侧面向远方的上津湖,这里曾是水门旧址。同行的友人俯身指向坡上细软的青草,说:“这是铁线草,马最爱吃。”
相传三国时期,关羽千里走单骑途经此地,曾驻马休憩,任马儿低头啃食这片青草,“走马岭”之名便由此流传。不远处,即是华容道的古战场遗址。关羽义释曹操,究竟是诸葛亮的精心布局,还是历史与人情交织的偶然?《三国演义》留下千古悬问,任人评说。
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部队的打靶场,随后转为农场,后又建为砖厂。1989年,就在这寻常的土地之下,不经意间发现了远古的痕迹。经考古专家鉴定,这里竟是一座距今5300年至39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
走马岭遗址的核心,是一座不规则长方形的古城,内城面积约20万平方米,加上外城、外围附属人工土岗等约50万平方米,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内外城、瓮城、水门等结构的城。最独特之处在于拥有三重城垣与三道护城河构成的复杂防御体系,在同时期古城遗址中极为罕见。
登高望远,水门原址位于内城西部豁口。考古勘探显示,该处至中部洼地多为淤泥沉积,且城西紧邻上津湖,其间以洼地相连,证实走马岭内城曾有河道贯穿,西豁口即为水门,与上津湖相通。古人由此河道经水门出入上津湖,北可至长江,南可达洞庭,构成了当时主要的水上交通脉络。
古城虽早已湮没于历史,但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从未中断。当地人在此世代耕种稻谷,至今依然。稻子收割之后,常会再生新穗,当地人称之为“楼子谷”。朋友一边捻着金黄色的稻谷,一边说,“楼子谷”的味道,香甜无比。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与石器,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原始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物证。2001年,走马岭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里已建成走马岭文化遗址公园。博物馆尚在建设中,还未正式开放。但历史的疑问,早已在这片绿意与黄土之间,静静等待每一位走近它的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
从走马岭前往调关镇,有一段路是平坦硬化的江堤。车在竖有蓝色指示牌的镇口停下,当地熟稔文史的朋友已迎了上来。寒暄未毕,没走几步,一座人人皆识的雕像便映入眼帘,正是“伯牙与钟子期”。原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相传就发生在此地。我不由恍然:名满天下的《知音》杂志创刊于湖北,并非偶然。
石首调关镇的调弦口,被当地学者坚定地视为“知音文化的发源地”。朋友从历史、地理与文献多个维度,向我细细道来。
历史可溯至《吕氏春秋・本味》所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西晋时,荆州镇南大将军杜预开凿扬口运河,因河口位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地,遂命名为“调弦河”。北宋《太平寰宇记》中亦有明确记载:“调弦亭在(石首)县东六十里,相传伯牙鼓琴于此。”清代石首县志更写道:“伯牙自楚国郢都东下,泊舟调弦口抚琴时偶遇钟子期,此地因而得名。”
在地理上,调弦口、调弦河、伯牙口、摔琴台等一系列地名,皆指向这个传说。《吕氏春秋》中提及“钟家人世代为乐官”,也暗示了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可能承自家学,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
北宋时,诗人黄庭坚过石首,咏“绣林十景”,其中“调弦亭”位列其首。其诗云:“调弦南望马鞍还,瘦石峨峨龙盖山。锦帻亭中依县治,刘郎浦畔近沙滩。望夫台接八仙洞,照影桥连万石湾。自古绣林存十景,何人为入画图看。”绣林是石首古称,绣林十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最为动人。
关于“知音”故事的发生地,历来众说纷纭。石首的朋友却始终坚信并坚持:调关镇,就是这段千古知音的发生地。愿他们这份守护与求索,终能获得历史的回响。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林阳,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