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
第一部分 引言: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战略意义
正定作为拥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古建艺术宝库”之名载于史册。1933 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正定古建时发出“震撼”之叹,称其“有许多宝藏等待发现”,其中广惠寺华塔被赞为“海内孤例”,开元寺钟楼更是国内现存唯一唐代钟楼,凸显了其在古建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域内“九楼四塔八大寺”的集群特色,构成了中国北方少有的古建筑活态博物馆----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行政区域中优势显著)、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密集分布,使正定成为“步步有历史,寸寸有文化”的历史遗存富集地。隆兴寺保存完整的宋代建筑规制,囊括宋代摩尼殿、倒坐观音等6处全国之最;明万历年间遗存的古城墙周长24华里,四门均设里城、瓮城、月城三重防御体系,实证了正定作为“北方三雄镇”(与北京、保定并称)的军事与政治地位。
古城保护的战略价值在政策层面得到持续强化。2017年《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提升规划与实施》,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政策延续性推动正定实施24项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从城门保护到古寺修缮,从阳和楼复建到遗址展示,实现了“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保护愿景,将7000年人文史、2700年建制史的深厚底蕴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
文旅融合的实践成效印证了战略路径的可行性。近年来,正定以“旅游兴县”为导向,通过“古建保护 + 文旅新业态”模式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2024年接待游客5790.7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59%,其中京津游客占外地游客49.9%,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首选地;2025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15位,彰显了“流量”到“留量”的转化能力。荣国府《一梦入红楼》沉浸式夜游、开元寺南遗址“玻璃幕墙展示历史地层”等创新实践,实现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共享”的深度跨越,印证了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24 年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 153.2%,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然而,繁荣背后潜藏着核心矛盾:如何在保护古建原真性与推动文旅创新利用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正定旅游资源的“古建密度高、文化底蕴深、区位优势显著”三大特征,既赋予其发展优势,也带来保护压力—避免过度商业化、守护历史文脉的原真性,成为战略实施的关键命题。在此背景下,确立“保护为先、创新为翼”的战略基调具有现实紧迫性:唯有以严格保护筑牢文化根基,以创新手段激活历史资源,才能实现千年古城的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县域提供“保护—利用—发展”的闭环范式。
战略定位核心:正定的实践揭示了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前提,创新是路径,发展是目标。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产品、将历史遗产转化为公共空间,正定正在探索一条“文物活态传承”与“产业创新发展”协同推进的县域样本,其经验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这一战略基调的确立,不仅为正定破解“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提供了思路,更铺垫了后续章节对具体实施路径的深入探讨----从资源普查到业态创新,从政策保障到社区参与,需构建多维度协同体系,确保古城保护的严肃性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性形成合力,最终实现“国际古建艺术旅游目的地”的愿景目标。
第二部分 旅游资源禀赋与价值评估
正定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呈现出高等级、高密度、多类型的显著特征,其"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建筑集群与1600余年的建城史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资源基底。以下从分类、评估、筛选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资源分类与保护级别体系
正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文物保护单位为骨架的层级结构。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内,聚集了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及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馆藏文物达7672件,构成"国保-省保-县保"三级保护体系12。核心资源包括:
- 古建筑集群:以隆兴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等"八大寺"为代表,搭配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须弥塔组成的"四塔",形成"寺塔相依"的空间格局,其建筑年代跨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呈现"九朝不断代"的文化层积特征。
- 文化遗址与古城防御体系:开元寺南遗址揭示7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叠压,正定城墙(2013年第七批国保单位)现存明代遗迹,周长12公里,城门三重防御结构保存完整。
- 非文物类文旅载体:荣国府(4A级景区)作为87版《红楼梦》拍摄地,已发展为集影视拍摄、实景演出(如"元春省亲""宝黛初会")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地标,累计拍摄影视剧超200部。
资源密度核心数据:在10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内,每平方公里分布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8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密集度位居华北地区县级城市前列,形成"一步一古迹,一街一历史"的空间格局。
二、多维价值评估体系
(一)历史文化价值:九朝文脉的活态见证
正定自东晋十六国建城以来,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古建筑群完整呈现了中国北方地区1500余年的建筑风格演变。隆兴寺(586年建)作为隋代龙藏寺原址,寺内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第一",其碑文书法承前启后,是研究南北朝至隋唐书法演变的关键实物。开元寺须弥塔(唐代)与钟楼(唐代木构)共同构成国内罕见的唐代寺塔遗存,其建筑形制直接反映了佛教建筑中国化的早期特征。
(二)艺术审美价值:中国古建艺术的百科全书
以隆兴寺摩尼殿为代表的建筑集群,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该殿采用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十字抱厦"形制,四面出抱厦,转角处施抹角梁,为世界现存古代建筑孤例,其殿内倒坐观音塑像(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以流畅的衣袂线条和悲悯神态成为宋代彩塑巅峰之作。正定四塔则各具艺术特色:广惠寺华塔以"主塔+四座小塔"的组合式结构、表面繁复的佛教题材雕饰,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例";天宁寺凌霄塔的"塔心柱"结构(塔内直立巨柱贯通上下)为国内现存古塔所罕见。
(三)科学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的实物数据库
正定古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开元寺南遗址通过考古揭示了从战国至明清7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叠压,为研究城市空间演变提供了完整地层样本。隆兴寺转轮藏(宋代)采用"中心柱+环形回廊"结构,柱体下设铁制轴承,可实现360度旋转,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与建筑技术结合的典范,其构造原理已被淘宝平台多家店铺转化为斗拱榫卯模型设计原型。
(四)旅游开发价值:跨界融合的超级IP
古建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了当代转化:隆兴寺因游戏《黑神话·悟空》对摩尼殿场景的数字化还原,引发年轻群体"线下打卡"热潮;荣国府依托《红楼梦》IP开发的"一梦入红楼"沉浸式夜游项目,融合非遗打铁花与无人机灯光秀,创造"古代浪漫+现代科技"的独特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常山战鼓(国家级非遗)、正定高照等民俗表演,已成为文旅活动的核心内容,2025年春节期间相关民俗展演吸引游客量同比增长42%。
三、核心资源筛选与不可替代性分析
通过"保护级别-价值独特性-开发潜力"三维量化矩阵评估,可确定正定旅游核心资源体系:
- 一级核心资源(保护级别高+不可替代性强):隆兴寺(6项"全国之最")、正定四塔(唐代至明代建筑序列完整)、开元寺南遗址(多文化层叠压),这类资源具有"全球唯一性",是构建国际文旅品牌的基石。
- 二级支撑资源(开发潜力大+文化辨识度高):荣国府(影视IP)、正定城墙(古城风貌载体)、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乡村旅游标杆),这类资源可通过业态创新延伸产业链,2024年荣国府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1.2亿元。
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正定在资源利用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如古城墙保护规划(2025年获批实施)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与风貌,确保10处国保单位"见物见人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可持续的物质基础。
总体而言,正定旅游资源以古建艺术集群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已形成"保护-研究-转化-传播"的完整生态链,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 旅游开发现状与核心问题诊断
一、旅游开发现状:增长态势与创新实践
正定县旅游产业在 024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全年接待游客量达5790.7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59%,其中京津地区游客占外地游客比例高达 49.9%,成功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的核心目的地之一。
文旅产品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形成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矩阵。2024 年,正定县成功举办古城灯会、“一梦入红楼”等标志性活动,多次跻身“全国热门景点”榜单;春节假期期间推出涵盖古城灯会、国风巡游、实景演出等30余项活动,带动去哪儿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五成以上,有效激活区域文旅消费市场。
二、核心问题诊断:服务短板与系统性挑战
尽管正定县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但快速增长的游客规模也暴露了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服务质量精细化不足。旅游服务细节存在明显短板,新建酒店前台服务响应速度有待提升,反映出接待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于市场扩张速度,影响游客体验感知。
(二)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凸显。游客量的爆发式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形成严峻考验。2024 年旅游旺季期间,本地居民反映“出不了门、回不了家”,间接揭示交通路网、停车设施、住宿供给等配套体系面临供需时空错配问题,旺季客流集中与设施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三)业态创新与文化转化深度不足。现有文旅产品体系仍存在同质化风险,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能力有待加强。虽然“一梦入红楼”等项目实现了文化场景的具象化呈现,但从整体产业链视角看,具有故事性、收藏性的高附加值文创产品开发仍显薄弱,未能充分释放文化IP的经济价值。
核心矛盾总结:正定县旅游发展正面临“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的结构性失衡,游客量的井喷式增长(2024 年同比增长 277.59%)与服务承载能力、文化转化效能之间的落差,凸显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未来需从基础设施扩容、服务标准升级、业态创新突破三方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 周边竞品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对比
为明确正定旅游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本章节选取保定、邯郸作为核心竞品城市,构建“资源-产品-营销”三维对比框架,系统分析三地旅游发展模式的异同,为正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战略优化方向。
资源维度:核心IP的差异化定位
三地均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资源开发的侧重点呈现显著差异。
保定以“红色文化+现代产业”为双轮驱动,其资源体系涵盖直隶总督署等皇家文化遗址、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太行山水生态资源,2025年1-6月接待游客700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5.5亿元,同比增长8.9%,通过“文体旅+新能源/高端装备”的产业联动形成独特优势。
邯郸则聚焦“成语之都、太极之乡”的IP深度挖掘,整合战国文化(赵王城遗址)、北朝文化(响堂山石窟)、太极文化等资源,2024年接待游客约1.0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构建“两区三带”(红色生态旅游区、战国文化旅游区及北朝、太极、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全域旅游格局。
正定的核心资源优势在于“古城古建艺术”,拥有隆兴寺摩尼殿等国家级文物,但资源转化效率不足——山西大同华严寺新建的普光明殿因完全参考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形制,成为小红书热门打卡地,而正定未能将同类古建资源转化为网红IP,反映出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脱节。
产品维度:业态创新的路径差异
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保定探索“博物馆+商业”的融合模式,直隶总督署博物馆2025年清明假期接待6.67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联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西大街(同期接待27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构建“参观-体验-消费”的完整闭环。同时,通过打造太行步道、潮流街区等多元消费场景,推动“微度假、轻旅游”新风尚,实现传统景区与现代休闲需求的有效衔接。
邯郸则以“民俗+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一方面开发邢窑陶瓷盲盒、广宗柳编“非遗+体验”工坊等民俗文创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深度——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出数字导览,响堂山石窟应用三维全息影像,构建“北朝文化沉浸式体验”产品矩阵。此外,其“智慧公交+文旅”模式(日处理2250万条信息的大数据“驾驶舱”)和“一部手机游邯郸”平台,实现了服务效率与游客体验的双重提升。
正定的产品体系以“古城古建+数字技术”为核心,推出VR游正定、AI智能预审等服务,但与竞品相比,存在资源转化不足与产品同质化问题。例如,其古建资源规模与山西平遥接近(年接待量均约5500万人次),但平遥的“古城研学”“晋商文化沉浸”等产品已形成鲜明标签,而正定尚未将隆兴寺、开元寺等古建资源转化为具有排他性的体验产品。
营销维度:客源引流策略的精准度差异
三地在客源引流策略上呈现“活动引流-智慧赋能-全域联动”的差异化特征。保定以“体育赛事+节事活动”为核心抓手,2025年举办的保定马拉松吸引10余万人报名,直接带动赛事经济与城市曝光;同时,通过环城水系公园、乡村游等产品组合,形成“一日游-多日游”的客源转化链条。
邯郸则侧重“智慧营销+政策激励”,通过“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景区联票优惠等措施,降低游客出行成本;开通“北朝专线巴士”串联响堂山、邺城遗址等景区,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深度游”转型,2024年游客量突破1.03亿人次,印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
正定营销优化核心方向:需避免陷入“大而全”的同质化陷阱,依托“中国古建艺术宝库”的资源基底,强化两大差异化定位——其一,打造“古建研学”产品体系,开发针对建筑院校、历史爱好者的专业研学课程,如隆兴寺摩尼殿建筑结构解析、开元寺唐代钟楼考古体验等;其二,深挖《红楼梦》文化IP,结合荣国府景区推出“红楼沉浸”剧本杀、元妃省亲实景演出等年轻化产品,构建“古建+文学”的独特体验标签。
对比总结与战略启示
通过三维框架对比可见,保定的“产业融合”、邯郸的“数字赋能”均为正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定需以“古建艺术”为核心锚点,在产品端强化体验创新(如参考邯郸的数字技术应用),在营销端聚焦精准定位(如借鉴保定的赛事引流逻辑),最终形成“资源独特性-产品创新性-营销精准性”的闭环体系。具体而言,可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古建资源数据库,与高校合作开发专业研学课程;二是引入沉浸式剧本杀团队,将《红楼梦》元素与古城空间深度绑定;三是联合石家庄主分会场,融入太行山文化旅游带一体化营销,通过“差异互补”实现客源共享与市场扩容。
维度 | 保定模式特征 | 邯郸模式特征 | 正定现状与问题 |
资源 | 红色文化+现代产业联动 | 成语IP+北朝文化深挖 | 古建资源丰富但转化不足 |
产品 | 博物馆+商业街区+微度假场景 | 民俗文创+数字沉浸+智慧服务 | 数字赋能起步但体验同质化 |
营销 | 体育赛事引流+轻旅游品牌 | 智慧平台+全域交通联动 | 缺乏差异化定位与精准客群运营 |
第五部分 古建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正定县古建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以“保护-活化-增值”为核心逻辑链,通过系统性保护为基底、创新性业态为引擎、数字化营销为抓手,构建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县域实践范式。
一、预防性保护与科技赋能:构建古建安全屏障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以工程修缮与制度保障双轮驱动古城风貌传承。通过实施城门保护恢复、古寺群落修缮、阳和楼复建等24项古城风貌提升工程(2019年全部完工开放),完成从单点修复到整体风貌重塑的跨越。编制《正定城墙保护规划(2021-2035年)》,新增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县博物馆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形成“规划-修缮-监测”的全周期保护体系。在技术应用层面,虽未直接采用开元寺玻璃幕墙保护案例,但通过“自在正定”公众号VR技术实现360度古城全景监测,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数字化支撑,实现“历史文化可感可知”的保护目标。
二、文旅融合与业态创新:激活遗产当代价值
(一)“建筑可阅读”产品体系开发
深度挖掘古建文化内涵,构建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文化协同传播的产品矩阵。在文创开发领域,推出隆兴寺倒坐观音系列国画、铜版画、非遗刺绣及正定四塔剪纸等产品,将建筑美学转化为可收藏的艺术载体;在数字体验层面,通过VR技术还原开元寺、隆兴寺等古建筑群的营造技艺,开发“榫卯结构虚拟拼装”等互动模块,让游客直观理解“墙倒屋不塌”的力学智慧。同步推进“农文旅融合”,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古建筑文化与田园景观的场景融合。
(二)“非遗+沉浸体验”业态升级
以荣国府为标杆打造业态融合样本,通过“文化IP+科技赋能+多元互动”模式实现传统业态升级。其核心项目“一梦入红楼”沉浸式夜游,运用全息投影、AR导览等技术重现“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行进式演艺与游客近距离互动,2025年暑期延伸推出“这夏好好玩”系列,通过惠游、晒夏、嗨玩等形式再现《红楼梦》消暑雅趣。宁荣古街区引入非遗市集、汉服妆造体验,串联“食、游、购、娱”消费场景;南城门外瓮城大型全息实景演出《自豪正定》则以3D投影、360度环绕视听呈现古城历史变迁,形成“白天观古建、夜晚品文化”的体验闭环。
非遗活化典型路径:通过入选2025年全国非遗进景区“五好”案例的《正定古城旅游区:非遗耀正定,古城绽华彩》项目,构建常态化展演体系。春节期间“华灯耀世闹新春”系列活动融合常山战鼓、踩高跷等非遗展演,暑期文化节推出非遗打铁花与无人机秀的跨界组合,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三、全域营销与价值增值:拓展文旅消费边界
采用“线上数字引流+线下场景留客”的整合营销策略,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效益。线上依托“自在正定”公众号提供VR游古城服务,聘任78位网络大V担任文旅观察员,通过社交平台放大“晒夏”“华灯耀世”等活动的传播声量;线下打造全域化体验场景,如古城灯会设置“华灯耀世、千载流光、大地之歌、童梦奇境”4个主题区域,18个大型花灯组团串联年节文化与在地故事,2024年春节作为全国五个古城之一承办文化和旅游部“古城过大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品牌影响力。在消费转化层面,通过降低门槛(免票政策、免费停车)、优化服务(直饮水、保暖坐垫)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文旅消费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转型。
通过上述策略,正定县实现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再到“产业升级”的三级跃升,其经验为中小城市古建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以保促用、以用活保”的实践范本。
第六部分 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01分阶段实施路径
正定县旅游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以梯度推进、重点突破为原则,明确短期攻坚、中期突破、长期实现的三阶段目标体系,结合城市更新与产业协同,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短期攻坚(2026 年):基础配套与智慧赋能
聚焦交通接驳与智慧服务体系建设,破解游客体验痛点。交通网络方面,推进城市更新工程,实施铁西、北部片区改造,打通京化路等“断头路”,新建市政管网64.1公里,提升城区排水能力3倍,为旅游交通疏导奠定基础。针对景区交通拥堵问题,节假日实施动态交通管制,将古城部分路段临时改为步行街,增派警力指挥疏导,确保客流车流顺畅。
智慧服务方面,依托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整合阿里电商、政府部门及运营商数据,通过游客画像、舆情分析等五大应用模块,实现客源地分析、消费偏好识别与精准营销。同步推进“温情化设施”建设,全城开放4.48万个免费车位、402座机关事业单位厕所,布设18处直饮水机与充电座椅,景区周边景观亭配备纯净水、热水、WiFi 等便民设施,构建“游客为本”的服务网络。
中期突破(2027 年):产业协同与消费升级
以“四区合一”(自贸区、综保区、新城、高新区)平台为依托,发展“4+1”主导产业,通过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文旅融合项目,如引入杭州晶驰机电等科技企业参与智能文旅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科技”“旅游+文创”产业升级。服务优化方面,推行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13个省级事项实现AI智能预审与“立等可取”,千余名志愿者提供文明引导与文化讲解服务,提升游客体验附加值。
长期目标(2028 年):品牌创建与全域提质
以5A级景区创建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通过前期设施提升、服务优化与产业协同的系统积累,实现旅游服务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水平全面跃升。组织保障层面,由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将5A景区创建指标分解至年度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02多元协同保障机制
组织与制度保障
成立由副县长兼任党组书记的文旅局领导体系,构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执行单位”三级推进机制,统筹5A景区创建、智慧旅游建设等重点任务。法治层面,建立民营经济申诉案件线索快速评查机制(立案审查时长≤2 天),设立旅游警察队伍维护景区秩序,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发展环境。
金融与要素保障
通过银企对接1059次、发放贷款129.35亿元,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对接金额9000万元),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需求。智慧化要素保障方面,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时整合客流、消费、舆情数据,通过游客画像指导营销策略调整,提升客源精准度。
社区与服务保障
构建“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市场运作”协同模式,培训本地居民担任文化讲解员,千余名志愿者参与景区服务,形成文旅发展共同体。一线服务保障方面,节假日延长交警、环卫等岗位工作时间(如保洁员工作至 23 点),多部门联动保障客流高峰期间服务质量。
实施路径核心指标。短期(2026 年):实现4.48万个车位、402 座厕所免费开放,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中期(2027 年):完成“4+1”主导产业文旅项目布局,13项政务服务实现“立等可取”长期(2028 年):5A 景区创建通过省级初评,旅游服务标准化覆盖率达 100%。
通过分阶段实施与多维度保障的有机结合,正定县将构建“设施完善、服务优质、产业协同、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向高质量阶段迈进。
第七部分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正定县通过系统推进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战略,已实现旅游规模与品牌影响力的双重突破。依托“古建密度高、文化底蕴深、区位优势显著”三大核心资源特征,该县构建了“古建保护+数字赋能+活动创新+主客共享”的特色发展路径,2024年游客接待量达5790.76万人次,京津客源占比近五成,“古城古韵 自在正定”品牌效应显著13。这一发展成果的核心在于坚持“活态传承”理念,通过古城风貌恢复工程、沉浸式夜游等创新实践,在保护10处国保单位、24项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发展需持续恪守“小而美”的精致化路径,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当前正定虽已通过“文旅+百业”融合模式实现游客量爆发式增长(2024年同比增幅277.6%),但仍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对古城原真性的侵蚀。需通过优化商业业态、提升文化IP开发深度、强化社区参与等手段,确保历史文化底蕴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长期共生。
展望
经济目标与产业升级
根据发展规划,预计到2028年,正定将实现年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的目标,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将从当前基础提升至2.5天,文创产品销售额占比提升至20%。为达成这一愿景,需优先推进三大工程:隆兴寺AR体验项目构建“古建+科技”互动场景,四塔灯光秀升级强化夜间经济吸引力,京津冀联票发行深化区域旅游协同。
区域定位与品牌价值
依托京津冀交通枢纽优势,正定将着力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品牌核心支点,建设京津冀文化休闲“微度假”首选地。通过深化“红楼+古城”“非遗+旅游”等主题线路开发,丰富汉服体验、体育研学等新业态,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实现“流量”到“留量”再到“增量”的持续转化。
行业样本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典范,正定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古今交融、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模式,为同类古城提供可复制的“保护-利用”样本。重点包括:深化文物活化利用(如正定博物馆提质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优化酒店服务响应与数字化服务)、强化国际游客服务能力,最终实现从“区域文旅目的地”到“国际古建艺术旅游目的地”的跨越。
核心发展逻辑:以“保护为基、创新为翼”,通过文化IP转化、科技赋能体验、区域协同联动三大抓手,将正定建设成为兼具历史文化深度与现代消费活力的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标杆,持续释放“古建艺术宝库”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能。
通过上述路径,正定有望在2028年全面建成河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标杆,其“保护-利用”平衡模式将为全国同类古城提供重要参考,推动文化旅游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数据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