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凉都快报】
郭克辉在推介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11月3日,“爽居贵州”旅居产业(长三角地区)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六盘水市以“天然大空调”的清凉气质和“诗画康养”的生态禀赋,成为长三角企业竞相追逐的“黄金坐标”。
“才离凉都六盘水,又遭魔都热浪磨。”复旦大学周教授返沪当晚即兴创作的诗句,道出了上海老教授协会成员的心声。作为现场“推介官”,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养老服务中心旅居康养工作站站长郭克辉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夏天,他已组织11批次、300余名老教授赴六盘水避暑康养,切身体验到“爽爽的贵州”和“中国凉都”的清凉和文化内涵。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尚宇杰 摄)
更令人惊叹的是,老教授们创作的诗画作品将乌蒙大草原的晨雾、妥乐古银杏的金黄,凝练成“推窗便是画中行”的诗句。而曾参与三线建设的赵文庆老教授,更以《重返我的第二故乡六盘水》一文,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城市推广的“志愿者宣言”——他主动提出作为志愿者为六盘水推广工作贡献力量。
何以长三角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六盘水?答案藏在“资源—客源—服务”的三角逻辑中。六盘水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为“资源池”,以长三角高出游需求为“客源海”,更以持续创新的科技应用和完善的康养服务体系为“服务链”。
荷城夜未央。(胡攀学 摄)
当“爽爽的贵州”遇上“魔都热浪”,当“天然大空调”对撞“城市热岛效应”,六盘水用实践证明:气候优势可转化为产业优势,旅客可变为“归人”。正如郭克辉所言:“旅居贵州不是简单的避暑,而是与自然对话、与人文共鸣的深度体验,六盘水回来后,我们才深切感受到大自然慷慨的恩赐,两千多公里的奔赴物有所值。”
妥乐古银杏景区。(资料图)
从黄浦江到北盘江,从上海滩到乌蒙山,这场跨越千里的产业对话,正以“爽居”为笔,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书写着旅居产业的新篇章。当六盘水用气候优势凝聚人心,当赵文庆教授从“旅客”变为“志愿者”,“诗和远方”便真正落地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或许就是六盘水最动人的“凉都密码”——不是简单的避暑胜地,而是让心灵栖息的家园。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终审:刘红霞
编审 :巫娜
编辑:孟谷
公益广告展示
商业广告展示
乌蒙新报资讯平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