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萨高原上,三座金字塔已沉默矗立数千年,而 2025 年 11 月4日,这片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密码的土地,迎来了一位 “新伙伴”。
从 2002 年穆巴拉克执政时期启动建设,到 2011 年因革命陷入停滞,再到后来被新冠疫情与地区紧张局势反复打乱节奏,甚至曾计划在 2024 年 10 月部分开放却未能如愿。
如今,这座紧邻胡夫、哈夫拉与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场馆,正以 “21 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建筑” 之名,迎接着全世界的目光。
24000 平方米的永久展览空间里,数千件古埃及文物静静陈列,从巨型雕塑到精致器皿,每一件都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
只是,当游客踏入馆内,在惊叹于这些珍宝的同时,是否会好奇。
这座耗资 10 亿美元、收藏了 30 个法老王朝约 10 万件文物的 “第四座金字塔”,究竟能为受债务与通货膨胀困扰的埃及经济,带来怎样的新可能?
毕竟埃及政府期待它每年吸引超 500 万游客,这份期待背后,是无数人对文明价值与经济活力共生的憧憬。
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盛典
2025 年 11 月 1 日大埃及博物馆的开馆仪式在此盛大举行。
当埃及总统塞西按下启动键的瞬间,博物馆内的展厅如同被唤醒的文明宝库,灯光逐层亮起,将数千件古埃及文物的轮廓温柔勾勒。
与此同时,数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组成法老面具、金字塔等极具古埃及特色的图案。
配合着绚烂的烟火表演,与不远处静静矗立的吉萨金字塔群交相辉映。
仿佛穿越千年的古今文明在此刻相拥,现场观众无不被这震撼的场景所打动,纷纷举起设备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瞬间。
在仪式致辞中,塞西总统的话语饱含对文明的敬畏与自豪。
他强调,大埃及博物馆绝非简单的文物存放地,每一件展品都是埃及人民智慧的鲜活见证。
从建造宏伟金字塔的精密计算,到镌刻神庙壁画的精湛技艺,古埃及文明的传奇从未褪色,而这座博物馆。
正是将这些传奇重新呈现在世界面前的载体,它承载着埃及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也寄托着向全球展示文明魅力的期待。
这座占地约 50 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并非一蹴而就。
在此前的筹备阶段,部分区域已进入试运行,工作人员对展品陈列、参观路线等细节反复打磨,只为给公众呈现最佳的参观体验。
从最初规划到最终开放,足足历经二十多年的波折,期间还曾计划于 2024 年 10 月实现部分开放却未能如愿。
如今,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它终于在 2025 年 11 月 4 日迎来全面正式开放,这一天,也成为吉萨高原文明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第四金字塔” 的设计密码
大埃及博物馆能获得 “第四座金字塔” 的美誉,其独特的设计功不可没,而这背后,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设计团队。
它由华裔美籍建筑师彭士佛与妻子共同创立的爱尔兰 Heneghan Peng 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这一方案的脱颖而出,源于 2002 年埃及政府发起的全球设计竞赛。
当时,这场竞赛吸引了来自 83 个国家的 1557 个团队参与,规模堪称史上第二大建筑竞赛,各团队纷纷拿出最具创意的方案。
最终 Heneghan Peng 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凭借对古埃及文明的深刻理解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成功斩获机会。
走进博物馆,其建筑细节处处彰显匠心。
巨大的半透明石质立面是标志性设计之一,石面上雕刻着独特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灵感源自古埃及文物上的纹饰,既保留了文明特色,又具备现代美感。
白天,阳光透过石质立面洒入馆内,光线柔和地笼罩着展品,让文物在自然光照下更显质感;夜晚。
馆内灯光亮起,光线透过半透明立面向外散发,使博物馆宛如吉萨高原上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此外,屋顶采用透明金属材质,不仅具备良好的节能与遮阳功能,还确保了馆内任意位置的参观者,都能抬头眺望到不远处的金字塔,实现了馆内展品与馆外古迹的视觉联动。
更令人惊叹的是建筑与金字塔群的精准呼应。
设计团队经过反复测量与计算,让博物馆的建筑轴线与胡夫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精确对齐,三条放射状的轴线分别延伸至三座金字塔,仿佛将博物馆与千年古迹紧密相连。
其中,最高屋顶的边缘点恰好指向胡夫金字塔的峰顶,其他边缘点也分别对应另外两座金字塔的关键位置。
这种巧妙的空间布局,让博物馆与金字塔群形成强烈的视觉共鸣,站在馆内能感受到古今建筑艺术跨越时空的对话,也让 “第四座金字塔” 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
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
步入大埃及博物馆,最引人驻足的莫过于那些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印记的文物瑰宝,其中图坦卡蒙展厅更是无数参观者的必到之处。
这里共陈列着 5000 余件随葬品,小到精致的日常器皿,大到完整的战车与宝座,品类齐全得仿佛将这位少年法老的生前世界完整复刻。
这是自 1922 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卢克索帝王谷发现陵墓以来。
这些文物首次实现百年齐聚,每一件展品都带着岁月的痕迹,静静诉说着三千多年前的埃及故事。
展厅中央,镀金石棺与葬礼面具构成了视觉核心。
金棺表面镶嵌着细密的宝石与琉璃,历经千年依旧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其上雕刻的神祇图案线条流畅,尽显古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艺。
旁边的葬礼面具更是堪称艺术巅峰之作,青金石铺就的眼眉深邃灵动。
彩色玻璃点缀的细节精致入微,每一处纹路都凝聚着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对法老的崇敬,让人不禁感叹古埃及黄金工艺与宝石镶嵌技术的登峰造极。
而在博物馆大厅中央,另一尊 “重量级” 文物同样震撼人心,拉美西斯二世巨型雕像。
这尊雕像重达 83 吨,距今已有 3200 年历史,花岗岩材质在灯光下泛着沉稳的色泽。
早在1820 年在孟菲斯神庙附近被发现时,它已在地下沉睡千年;1954 年至 2006 年,它矗立在开罗中央火车站前,见证着城市的车水马龙。
如今,它终于在大埃及博物馆找到 “永久归宿”,以庄重的姿态迎接全球参观者,成为连接古埃及辉煌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纽带。
从展览空间到文明传承
大埃及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于文物的陈列,更在于它为参观者构建的深度文化体验。
在图坦卡蒙展厅,工作人员通过沉浸式陈列设计,将文物与历史背景、科学发现巧妙融合。
展柜旁的文字解说详细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多媒体屏幕循环播放着对图坦卡蒙死因的研究。
通过 21 世纪初的基因检测,人们得知这位法老年仅 19 岁便死于疟疾与骨骼疾病的并发症。
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参观者不再是单纯 “看文物”,而是能 “走近少年法老”,与千年历史展开一场立体对话。
博物馆内的六层楼高阶梯,更是将 “文明传承” 具象化。
阶梯两侧共陈列着 87 尊古埃及国王和神祇的雕像,它们按历史时期有序排列,有的神情威严,有的姿态庄重,宛如一条 “流动的雕塑长廊”。
当参观者沿着阶梯缓缓上行,仿佛一步步穿越古埃及的王朝更迭,从史前时代的质朴文明,到新王国时期的鼎盛辉煌,每一尊雕像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抵达阶梯顶端,透过全景窗眺望吉萨金字塔群,馆内的人文展品与馆外的自然古迹交相辉映,这场 “穿越王朝” 的仪式感体验,让文明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触。
此外,博物馆还承担着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要使命。
除了面向公众的展览空间,这里还设有埃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与修复工作室,专业人员在此对文物进行细致修复与养护。
同时,专门的研究区域向全球考古学家与学者开放。
配备齐全的学术资源与仪器设备,为古埃及文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优质平台。从展示到研究,从保护到传承,大埃及博物馆真正成为了推动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
结语
吉萨高原上,大埃及博物馆以 “第四座金字塔” 的姿态,串联起古埃及的千年文明与现代世界。
从璀璨的开馆盛典到精妙的建筑设计,从珍贵的文物瑰宝到深厚的文化传承,它不仅是一座场馆,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它让沉睡的文物 “活” 了起来,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更承载着埃及对文明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成为人类共同守护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源的永恒坐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