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地府旅游需要几步?
在@汤木檀泽 的《地府旅游攻略》里,你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交通工具,小盒或大盒都行;到了之后,可以先去鬼市买一杯“网红”孟婆汤,顺便还能在“我在地府很想你”的路牌下打卡。过了“鬼门关”,彼岸花海最适合拍照。
不过,记得不要中元节去,因为“本地人”都不在。
游走在生死之间的殡葬行业,常被视作忌讳,因为他们处理的,是人世间最沉重的事务——死亡。
但在殡葬从业者 @汤木檀泽 的视频里,死亡,好像是件可以被轻快道来的事。
@汤木檀泽 搞出过很多“阴间”道具:比如她畅想过开发“地府文创”:遗像吧唧、遗像痛包、遗像亚克力牌……让二次元在地府也能找到一个家。
有人大胆推测,创业吧,你的事业高峰可能在五十年后。
在汤木的视频里,死亡没那么“严肃”:虽然出镜时穿着工作用的黑色正装,表情也足够“沉痛”,但她可以调侃寿衣、棺材、火化……以及所有相关的一切。
从阴差阳错入读殡葬专业开始,这些普通人忌讳的丧葬用品,被日复一日的生活盘出包浆。在视频里,她展示练习化妆用的仿真头盖骨和假肢、新进货的“炫彩大冰棺”……仿佛这都是些平常物件。
而她的日常vlog,则让更多人了解到殡葬从业者的真实职业状态:要经常半夜出单布景、化妆;在公司后门的菜地里翻出半块孝布;清明节在墓园门口摆摊卖花……
做自媒体不到一年,“殡葬工作者的一天vlog”和职业答疑系列视频,让她在抖音收获1000万+赞。
生与死,人类最永恒的渴望和恐惧,也是最恒久的命题——而当它以职业的方式被讲述,恐惧被冲淡,附着其上的神秘,也被一点点剥离。
@汤木檀泽 这些来自“阴曹地府”的话题,无形中解构了许多人对死亡的恐惧:有人说,以后要把自己的骨灰做成手办,送给来葬礼的亲友;还有人说,她最想穿的寿衣是包臀裙——死都死了,还不能穿点自己喜欢的衣服吗?
也有人说,看了《地府旅游攻略》《地府创业指南》,觉得自己逝去的亲友,或许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挺好的。


汤木的评论区里,常常有人说感谢主播,让她看淡生死。但她最想对粉丝说的一句话是:“不要过多感谢我,应该感谢你自己。”——因为解读和体悟,从来都是接收者自己完成的。
汤木选择殡葬行业纯属偶然。入行后她发现,外界对这个行业存在很多误解,其中之一就是“工资很高”——像她一样的普通打工人,往往月薪只有五六千,唯一的好处是相对清闲,没有丧事要办的时候,她可以发呆和刷短视频。
刷得多了,她也试着拍了一期殡葬工作者的“小剧场”,澄清那些关于殡葬行业的误解,然后就红了。
比如,很多人小时候想吃辣条和麻辣烫,都会被长辈驳回,原因是有传言说——这些东西是用“尸油”做的。事实上,以现在火化炉的先进程度,尸体推进去再拉出来只剩下骨灰了。
再比如,还有许多人觉得殡葬行业从业者胆子都非常大,玩鬼屋密室简直是“专业对口”、像回家一样简单,所以都让汤木顶在最前面或去做单人任务,对此汤木无奈表示:“我工作的时候顾客又不会站起来追着我跑……”
她最受欢迎的系列之一,是《干殡葬的一天》,用镜头记录下在墓园无“人”打扰、撸猫撸狗的日常:“这份工作很清闲,每天工作内容就是‘玩弄’同事。没有‘客流’的时候,就在墓园里巡巡山、遛遛弯。”
不少网友都觉得,这才是自己的理想工作——墓园太偏远、点外卖不方便这点除外。

但@汤木檀泽 却说,悠闲只是表象,当时现实生活里有数不清的糟心事,“心头总充满一种淡淡的绝望”,而幽默感就是这种情绪的外溢。
从一开始拍视频,@汤木檀泽 的创作风格,就带着一种卡夫卡式的“丧感”幽默,这也是赢得许多网友喜爱的原因。
她总是面无表情地讲出“地狱笑话”,必要时会自己上场充当遗体。但她没说的是,那时的她像每一个焦虑的年轻人一样,在“这份工作也不错”和“难道要这样混吃等死”之间不断摇摆。
她的选择是逃进幻想世界,或者说,创作的世界——她为自己起了“汤木檀泽”这个名字,这是一个德语单词的音译,意思是“不现实的空想者”。
在那个世界里,她把死亡勾勒出万花筒般的形态:你可以拥有“流麻墓地”,可以在葬礼上分发逝者的亚克力立牌,可以做个比谁都炫酷的入殓妆……她试图以这种方式来重建生活。
但在这些千奇百怪的“脑洞”里,也藏着一种无法回避的真实:“你在电视剧里见到的、听说过的,各种惨烈的现场,或者不可理喻的家属,或者各种人情冷暖,就是我们这一行每天面对的。只不过,我选择换一种方式讲述它。”
当然,她也在做出一些改变。
从私人殡葬公司辞职之后,@汤木檀泽 又去了殡葬用品店兼职,也筹备着自己创业的事项。再回看当初在墓园里拍摄的那些视频,汤木自己都觉得很陌生:“当时我真的这么悠闲吗,还是很痛苦?哪一种记忆是真的?”
职业过渡期,她会剪剪视频、接接商单,但目前还没计划把自媒体当主业:“我的流量焦虑会爆炸。”
自始至终,她不是一个“虔诚”的创作者,创作理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月更”背后,她往往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构思脚本、准备道具、寻找场地……也需要经历足够长时间的现实生活,才能找到“恰到好处”的灵感。
今年创作者大会,有人喊她“汤木老师”、参加活动和余华对谈,她还会恍惚:“这是我吗?”
她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非典型博主”——没有“使命感”、不想“赚大钱”、甚至不好意思回看自己的视频。当外界赋予她无数标签,“00后入殓师”或“治好精神内耗”,但在她看来,这些创作只是她生活的外延:“有灵感就做,没灵感就不做。现在看粉丝们觉得非常有趣的视频,是因为当时我有很想吐槽的东西。”
辞职后,她一直筹备着开一家殡葬用品店,业余时间继续更新视频,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
棺材、纸钱、花圈,这些被许多人避之不及的事物已构成了@汤木檀泽 生活的一部分,她在现实世界“迎来送往”,为陌生人抚平痛苦,也在网络世界,以调侃万物的态度,消解网友们沉重的恐惧。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死亡或许仍旧让人害怕,但正如她所展示的——幽默可以解构一切,包括死亡,而那些看似荒诞的内容背后,也恰是一个年轻人试图让世界变得更温柔的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