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过下午3点就上床睡觉的生活吗?在黑龙江有个神奇的小镇,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凌晨2点起床,下午3点天黑就准备睡觉。
这里是乌苏镇,在中国地图的最东边,隔江就是俄罗斯。
这儿的时间不按钟表来,全听太阳的“安排”,和全国节奏都不一样。
每天凌晨2点10分,当别处还在黑夜里,乌苏镇的江面已经亮了。
可太阳升得早,落得更快,刚到下午3点,天就暗下来,街上的路灯都亮了。
当地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凌晨3点多起床,中午12点左右吃午饭,下午2点就开始收拾,等3点多天一黑,直接上床睡觉,一天能睡够12个小时。
外地游客第一次来,十有八九会犯迷糊。
有游客中午刚吃完当地的大马哈鱼炖豆腐,还琢磨着下午去江边拍照,结果放下筷子没一会儿,窗外就黑了,只能愣着感叹:“这才3点,怎么跟半夜似的?”
但对当地人来说,这就是最自然的日子,踏实又规律。
民国那会儿,这个小镇是个热闹的边境集市。1920年前后,乌苏镇就一条500米长的街,却挤着9家大商号、十几户杂货店,还有邮局、烟馆,甚至有妓院,足见当时的热闹。
那会儿街上的房子都是俄式的,红砖墙、圆屋顶。镇上有1500多人,除了本地的赫哲族渔民,还有从山东、河北来的商人,不少俄罗斯人也背着皮货、面包过江来做生意,街上常能听到中俄两种语言的吆喝。
可惜好景不长,1929年的一场战争改变了一切。炮火把小镇变成了废墟,居民们都逃走了,繁华的街道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最后只有1户本地人家没走。这家人打小在江边长大,舍不得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觉得“根在这儿,不能说丢就丢”。
之后几十年里,乌苏镇就只有这家人。白天男主人去巡逻、修被炸弹炸坏的路,晚上一家人围着炉子说话,周围除了风声,连个邻居的说话声都听不到。
谁也没料到,让乌苏镇重新热闹起来的,是“中国最早的日出”。
2000年以后,陆续有人听说这个“最东边的小镇”,专门赶来凌晨2点多爬起来,裹着棉袄在江边等日出。
游客多了,小镇慢慢有了人气:有人开起渔家乐,把房间布置成鱼的样子;有人支起摊子卖鱼干、鱼皮饰品;附近的赫哲族人也搬了过来,在镇上做鱼料理。
2013年,政府把附近的抓吉镇改名叫乌苏镇,镇子范围变大了,居民也慢慢涨到1700多人。
现在的乌苏镇,政府规划了18公顷旅游区,打算恢复当年的俄式建筑;渔业也在保护,35年来往江里放了4394万尾大马哈鱼苗;赫哲族的鱼文化还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姑娘们做的鱼皮画、唱的渔歌,都成了当地特色。
要是你去这儿,会不会凌晨2点爬起来看中国最早的日出,然后下午3点跟着当地人一起,钻进被窝睡个安稳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