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去新疆塔县旅游,你可能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街上好多人眼睛是蓝色或绿色的,头发带着点金黄,高鼻梁深眼窝,看着像欧洲人,可他们一开口说中文,又提醒你这还是中国地界。
这群特别的人是塔吉克族人,中国56个民族里,就他们是欧罗巴人种。
一千多年前,一群说伊朗语的游牧人,赶着牛羊,带着帐篷,沿着雪山间的小路往东走。他们一路上躲着战乱,挑了塔县这块地方落脚。
这儿海拔高,空气薄,冬天冷,但四周都是雪山,外人难进来,刚好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唐朝时,塔吉克人的祖先守着丝绸路上的重要关口,见过不少商队带着中原的丝绸、西域的香料从这儿路过。
到了宋元时期,他们在山上盖起石头城堡,白天赶着牛羊去草甸上放牧,晚上围着篝火唱歌,把高原日子过得挺有滋味。
到了清朝,隔壁浩罕汗国来抢地盘,高原上的塔吉克人拿着长刀、弓箭,躲在山石后面打游击,硬是把敌人赶了出去。
就这么过了上千年,因为高原路太难走,外面的人很少来,他们也很少出去,慢慢把自己的语言和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了中国独一份的“白人聚居地”。
在塔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姑娘要嫁就嫁本族人。
当地老人常说:“咱们的根在这高原上,血脉不能断。”
要是村里有姑娘结婚,那得办三天热闹事。
第一天,女方家的女人们围着新娘,给她编十几条小辫子,辫梢上系上银珠子,穿上红色的传统长袍;男方家则忙着宰羊、烤馕,准备招待客人。
第二天,亲戚朋友都来道喜,院子里摆上长桌,大家坐着吃手抓肉、喝奶茶,鼓手敲着鼓,年轻人跳着“鹰舞”——胳膊伸得长长的,像老鹰展翅,跳得越有劲,大家越开心。
到了第三天迎亲,新郎骑着马,带着一群人,吹着唢呐去接新娘。
到了女方家,阿訇用泉水给新人洗手,念祝福语,再用天然颜料在新娘脸上点六十多个小白点,这叫“开脸”,盼着新人日子顺顺利利。
有人觉得这规矩死板,可塔吉克人有自己的难处。
第一个是路太难走。以前塔县没修公路,去喀什要走两天山路,冬天大雪封山,根本出不去。
外面的人难进来,塔吉克姑娘也难出去,慢慢习惯了在族里找对象。
第二个是人太少了。整个塔吉克族才不到五万人,分散在高原的几个村子里,年轻人本就不多。
要是姑娘都嫁去外族,族里的小伙子更难找对象,时间长了,塔吉克族的人可能越来越少,连语言、习俗都传不下去了。
第三个是习惯合不来。塔吉克人大多信伊斯兰教,平时吃的、穿的、过节的规矩都有讲究。
姑娘嫁去外族,可能不习惯对方的生活;外族小伙娶塔吉克姑娘,也可能不适应高原日子。
不过这些年,情况悄悄变了。
塔县通了公路,有了网络,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高原,去喀什、乌鲁木齐上学或打工。
他们认识了汉族、维吾尔族朋友,有的还谈起了恋爱。
村里有个叫迪力木拉提的小伙,在喀什打工时认识了汉族姑娘李娜,两人结婚后,李娜跟着他回塔县,学着做塔吉克奶茶,迪力木拉提也学做汉族菜,小日子很热闹。
刚开始家里人还担心,后来看到两人相处得很好,也就放心了。
其实塔吉克族“姑娘不外嫁”的规矩,是千年来在高原上的生存智慧。现在时代变了,规矩慢慢调整,但那份对家园的热爱,一直没变。
或许以后会有更多塔吉克姑娘嫁去外族,但她们身上的塔吉克印记,永远不会消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