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53 岁的丁洪生走到了合肥长丰县下塘镇,此时他已经完成了从深圳南山区到安徽蚌埠老家 1500 公里徒步旅程的九成以上。一个多月前的 9 月 21 日,台风还没完全离开深圳,他就背着背包踏上了归途,计划用 50 天走完这段路,剩下的路程里,他依旧保持着每天 30 多公里的节奏。
丁洪生在深圳待了 33 年,早已定居,但心里始终觉得根在蚌埠。这次徒步的念头,源于网上看到一位父亲带女儿徒步几百里回老家的故事,他觉得小女孩都能做到,自己身为成年人也可以。起初他想带孩子一起,但孩子不愿意,他便决定独自出发。他说这次行程有两个目的,一是锻炼身体,自己之前久坐办公室,还有轻微脂肪肝,二是记录生活,将来把这段经历分享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爸爸、爷爷有多有毅力,做个榜样。
出发时他没太多经验,32 斤的背包里装着帐篷、雨鞋、多件衣服和饮用水,第一天走了 14 公里就胯部酸痛,衣服被雨水和汗水打湿。之后的旅程更是充满挑战,遇到过台风天冒雨走 7 小时,也走过几百公里的岭南山脉,上坡下坡消耗巨大,山里没有路灯,只能摸黑前行,还得提防突然冲出来的狗。但他也收获了不少温暖,有骑摩托车的小伙要载他,民宿里遇到老乡被邀请吃夜宵,路过山庄时老板请他看收藏的老酒。如今他的啤酒肚没了,轻微脂肪肝也有了改善,脸上的疲惫慢慢变成了从容。
对此,有人说这大叔肯定不是一时冲动,身子骨底子好,平时就勤快爱活动。也有人现实地表示,这得是经济自由才能做到,两个月不干活,自己都怕银行催款电话打不停,50 天的住宿吃饭开销起码要一万,没钱根本不敢试。更多人佩服他的毅力,觉得日行 30 公里不算难,难的是连续 50 天坚持,老一辈人骨子里的这份韧劲,现代人大多没有。
丁洪生的行为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他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内心。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习惯了便捷的交通和即时满足,很少有机会去坚持一件需要长期付出的事。老一辈人常把吃苦当作一种历练,这种 “没苦硬吃” 的坚韧,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而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大,往往被现实裹挟,很难有勇气放下工作去完成这样的挑战,两种生活态度没有对错,却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生活哲学。
53 岁连续 50 天每天徒步 30 多公里,对身体负荷不小,普通人切勿盲目模仿。丁洪生能坚持下来,一方面是途中不断调整节奏,另一方面是心态放松,不纠结于是否按时完成,这种张弛有度的方式,让挑战变得可持续。
丁洪生的旅程不只是一次地理上的归家,更是一场自我挑战。他用双脚丈量的不仅是 1500 公里的路程,更是对目标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些事情慢下来反而能收获更多,而那份不轻易放弃的毅力,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最宝贵的品质。目前他离蚌埠越来越近,这场跨越千里的坚持,终将成为他和家人最珍贵的回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