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09:26 津云
来天津
一定要看的一个地方
是杨柳青古镇
秋日的杨柳青古镇,郁郁葱葱
清晨,古老的大运河水光潋滟
岸边柳树葱茏茂密
你看啊,这条先辈们开凿出的大运河
最早交通南北
使得一江春水北上南下
浇灌和滋养了一代代大运河畔的儿女们
大运河养育着西青儿女
更展现着天津人达观奋进的精神面貌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又是一年深秋至,随着气温的降低,让人感受到秋天的韵致。秋日的杨柳青古镇,从镇南到镇北,你看那垂柳的枝条,你闻那略带水汽的空气。柳树喜水,生命力旺盛,在杨柳青古镇的运河两岸,那一抹抹鹅黄浅绿,向人们报送着秋之收获的讯息。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分为南运河、北运河两段,总长170多公里。而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流动的“彩带”,使沿岸物资和文化充分交流。杨柳青古镇,是南运河进入三岔河口前,最后一个具有调度意义的水运码头。600多年前修建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为杨柳青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江南水乡的灵秀与妩媚,也为杨柳青古镇的发展带来了繁荣盛景。
悠悠运河,青青杨柳。作为杨柳青古镇的“原住民”,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一只手抱着我、一只手拎着菜篮,沿着杨柳青古镇的河沿大街绕过御河到三街马路赶集、买菜。长大一些,母亲则是一只手拎着菜篮、一只手领着我去买菜。路是土路,坑洼不平,阴天下雨总是两脚泥。而今土路早已成为回忆,家门口都成为了景区啦——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
还记得那是2011年,大学毕业刚工作的那个8月初,一个炎热的暑季伏天,经过一个星期的岗前培训,得知自己作为西青区第四批大学生村官即将服务的村庄后,伴着清晨的阵阵蝉鸣,我在崭新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写上日期和姓名,换上一双运动鞋,给自行车打好气、检查停当,在周六早晨用了整整1小时46分钟,骑自行车穿越大半个西青,从杨柳青古镇出发,到达西青区李七庄街,来到了今后两年我所服务的村队。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和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为家乡的点滴变化欣喜,更为着家乡的日新月异发声。
因着杨柳青古镇文脉昌盛的滋养,我这个杨柳青娃娃也是从小热爱文学和写作。每每,我常常利用晚上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拿起笔来“捣鼓”点文字。小时候母亲总是教导我,要实在做人、勤勉做事。她总说:“这身上的力气呀,就像咱杨柳青古镇的那运河水,今天用完了没关系,明天还是那一江运河水,力气是用不完的,所以做人做事都要不惜气力。”十几年间,我自己晚上“捣鼓”的一些文章,数次变成铅字,让我这个业余作者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也下定决心一辈子“捣鼓”写作这件事,一直坚持到今天。
杨柳青古镇是一个由水而生、因河繁荣的文化名镇。穿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和流经镇北的子牙河,与杨柳青镇漕运的最初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促进了运河文化的兴起,而由运河文化衍生出的年画文化,又是杨柳青古镇文化的一个缩影。杨柳青古镇因杨柳青木版年画而闻名。明清时期,因漕运发达,大运河的水路变成“画路”,南方画师、纸张与水彩北上,笔法细腻、寓意吉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远销全国。曾经兴旺的漕运也给这个津门小镇带来丰富的年画题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鼎盛时,“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作坊星罗棋布。你看啊,杨柳青年画上的娃娃“佛颜、童身、戏姿、武架”,怀里抱着大鲤鱼,手里拿着水莲花,胖胖乎乎的形象,满载着人们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期待。“鱼”通“余”,年年有余,富富有余,这是多好的日子呀!
杨柳青古镇的绵长历史,可远溯至北宋景德年间。当时黄河泛滥,河水冲决,汇流东下,故命名为“流口”,后宋军在此屯兵植柳改称“柳口”并逐渐形成聚落。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设“柳口镇”为建置之始,清乾隆下江南舟行至此见堤岸杨柳青青,欣然赐名“杨柳青”。明建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日益繁忙,杨柳青成为运河入京之要冲,早在明清时期即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民间文化交流集散地,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孕育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此外,杨柳青风筝、剪纸及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等中国民间艺术瑰宝,也为杨柳青赢得了“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的美誉。
谈到杨柳青古镇,总绕不开一个“水”字。自古大江东去,少有南北交通。当一条南北走向人工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开通,在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项壮举的同时,也给杨柳青古镇带来了气质上的改变。滔滔运河水,载来了诗情画意。说到杨柳青的名片,当数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富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类第一位)。滔滔运河水,满载了艰辛奋斗。150多年前,年轻的杨柳青人安文忠想必也曾在杨柳青运河岸边流连。望着滔滔运河水,看着柳枝婆娑,沉思良久,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横下决心毅然出走,艰苦创业,肩挑扁担为官兵提供日用品,随军西行万里,途经一百五十三站,成就了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的壮阔篇章。赶大营的西青人,有一个豪迈的名字——大营客。大营客们肩挑小篓,置办上针头线脑、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迈开双脚,循着丝绸之路上的跫跫驼音,一路从渤海之滨走到陕甘,然后追随左宗棠大军进入新疆。赶大营是西青人的创举,更是近代商贸史的奇迹。
妻子是赤峰人,又是学城市设计的,所以对建筑尤其感兴趣。还记得岳父岳母第一次来杨柳青古镇,吃过午饭时间尚早,去哪转转呢,听说杨柳青古镇有个石家大院特别有名,咱就去石家大院转转吧。沿着杨柳青古镇的御河景区往前走,河岸边遍植杨柳、路的一侧则尽是高矮错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在这大院群落中最能引领风骚的就是石家大院。石家大院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建筑以北方四合院为基础,被誉为“华北第一民宅”。漫步其间,悬于书斋、挂于戏楼、置于佛堂上的匾额、楹联给这座大院落凭空铺陈了许多文化气息。至今,我的电脑里仍保留着当时一家人参观石家大院的照片。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城,不仅有钢筋水泥,还有风吹雨落、花开鸟鸣,有家园栖居。杨柳青古镇,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是乾隆皇帝五次到访的留诗地,是蜚声海内外杨柳青年画的发源地,是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出发地。因为工作原因,我与西青区的群众文化队伍打交道很多。就在刚刚,2025年西青区群众文化队伍集中展演展示活动,在杨柳青古镇运河边上的意合堂会成功举办的热闹景象,言犹在耳。看着热闹的人群、欢快的演出、一张张大家伙儿的笑脸,我欣喜于越来越多的群众与文艺结缘,与文化同行。群众性文化活动,从热爱起笔、以文明运笔、让群众运笔、向新生活落笔,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啊!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公园)开园的消息把我的记忆又拉回到小时候。元宝岛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而我更是元宝岛的“原住民”。小时候这里曾有错落的胡同,下雨天要在泥土路面垫上很多块砖头才能踩着过去。现而今,我的“老家”变成了国家级的大公园。那清澈见底的水面,那时而掠过的飞鸟,那舒缓悠扬的音乐,真好呀!
杨柳青古镇因运河而兴,在水波荡漾、帆影点点、号子声声、桅杆林立的日子里,也渐渐改变了气质与灵魂。如今,如诗如画的新时代杨柳青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杨柳青古镇既有古镇安宁祥和的气息,又散发出靓丽爽朗的现代美。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赋予了杨柳青古镇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
滔滔运河水,枝叶总关情。你看呀,千年古镇杨柳青正以她喷薄的激情,容颜焕发地走在康庄大道上!
作者|王学志
摄影|戴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