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文化视觉盛宴
高文化
丽江,世界文化、自然、记忆三大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旅游景区加身。
玉龙雪山魂,玉泉河灵气,赋予其生命张力,高原山水雪纯美画卷,历史风物沉香四溢,袅袅炊烟意蕴纳西乡愁。
现代与古老,典雅与乡土,灵水与原木,韧石与琼花,悲凉与喧嚣,宁静与璀璨相互加持,宛若画风丹青雅韵,又似诗意浪漫。
走进丽江,我为83年前国际友人、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与丽江擦肩而过感到遗憾。1942年,如果亲临而不是派遣俄国人顾彼得创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丽江办事处,在他眼中中国最美丽山城恐怕不只湖南凤凰、福建长汀两座。
丽江,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我国西南古人类活动重要地区之一,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0万年前,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已建立聚落家园。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以及众多出土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文物。
战国属秦国蜀郡,楚庄蹻通滇后属滇国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南略邛、笮、昆明,置越郡,辖15县,今丽江、永胜、宁蒗属遂久县,华坪属姑复县。两汉和蜀汉、西晋先后属越嶲郡、云南郡,称遂久县。东晋和南北朝仍属云南郡,隋属越嶲郡。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7郡置庲降都督统摄。
俯瞰丽江古城
古城雏形成于唐代,即三赕城,唐《蛮书》载“三赕城”,《元一统志》“通安州”载“州治三赕”,“通安废州,在城东三里,昔名三赕(《乾隆丽江府志略》)”。674~901年,唐代丽江总管中心治所三赕城,毗邻“纳西第一村”白沙,古茶马道枢纽束河。《木氏宦谱》载,1054~1055年纳西首领牟西牟磋称王建立摩娑诏,仍在三赕城。
宋末元初,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从白沙古镇迁至狮子山。“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距今近800年历史(《丽江市志》)”。
1271年丽江土司制度建立,元代中央王朝直接将丽江纳入管辖范围,忽必烈任命纳西族首领阿琮阿良为“茶罕章管民官”,后又改任“茶罕章宣慰司”。1276年置丽江路,改茶罕章管民宫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1285年,改设丽江路宣抚司,管辖1府7州1县,通安州乃7州之一。至此,唐宋三赕城便以通安州城正式载入史册,即丽江土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俗称“大叶场”。
1382年,明朝大举进攻昆明和大理,阿甲阿得(木氏七世)率众率先归附,朱元璋颁旨赐阿甲阿得姓“木”。明朝廷扶持下,土司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发展,木氏政权中枢丽江古城生意盎然,冠以新名“大研厢”。
清朝初年,1723年“改土归流”,政治、经济和文化大变革,木氏土司势力逐渐衰败,云南爆发杜文秀回民起义使得古城遭受重创,当时称“大研里”。
民国,尤其抗战时期,丽江经济十分活跃,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如雨后春笋,大小商号达1200多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丽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欣欣向荣。
丽江古城,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耀眼地标
大研古城,中国古城词典里美誉度知名度显示度属于重量级,处于丽江坝子中心,占尽地利,藏风聚气,青山绿水萦回,坐靠西北,放眼东南,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避开西北玉龙雪山寒气侵袭,东南开阔与坪坝相连,接引东南暖风。文笔锋,矗立古城西南角,其形宛如凌空书写巨笔,而丽江盆地犹如巨大碧玉砚台,古时“研”与“砚”发音相通,因故而名“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石板街巷
古城,中国建筑史上首创精神鲜活样本。立足纳西本土传统习俗,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溪环水绕,青瓦雕楼,开创性布局建设,没有沿袭中原王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等思维。主街紧邻溪河,小巷沟渠串联,迂回曲折如蜘蛛纵横结网,街巷疏密有致,曲径通幽。6条依山随势石板街从四面八方向城中心四方街绾束。万古楼、木府、文昌宫、普济寺、科贡坊、雪山书院、黑龙潭等点缀其中,人山水城和谐和美。
尽管1996年2月3日遭遇7级大地震,重灾街巷1/3民居倒塌,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不到2年古城恢复重建如旧,核心建筑依存,基本格局不变,历史真实性完整保存。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认同古城是保存浓郁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具有特殊价值,确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保护范围包括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组成,核心主体为大研古城。
黑龙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玉泉公园。相传丽江遭遇连年大旱,百姓苦不堪言,当地勇士前往深山寻找水源,发现一条黑龙被困隐秘山谷巨石下。勇士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救出黑龙,黑龙为报恩化作清泉滋润大地。人们后来修建庙宇纪念黑龙,故称“黑龙潭”。隐秘世外桃源,水面4万平方米,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解脱林门楼、五凤楼、文明坊等古建筑群错落布设。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亦在园内,2022年3月17日正式开馆,收藏研究分记忆遗产与古籍文献两部分,通过图文、实物、动漫、沙画等多媒体系统展示897种东巴古籍文献,包括宗教、哲学、天文历法及民族交流史等。
白沙古镇,纳西族最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玉龙雪山脚下,古建筑群呈南北主轴分布,中心为梯形广场,泉水由北引入广场,4条街巷从广场向四方延伸。
束河古镇,茶马古道枢纽,见证唐宋年间从农耕走向商业文明。束河,纳西语“绍坞”,意为“堆垒的山坡”。明朝万历年间修建青龙桥横跨青龙河,将村落紧密串联起来,5598栋古建筑群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依山傍水,就地取材,自然随意。
黑龙潭公园 图片来自网络
四方街,茶马古道集散中心,音乐天堂,激情广场,快乐港湾。彩石铺地,周边店铺鳞次栉比,制高点为3层门楼科贡坊。站立四方街,放眼四周,街巷呈辐射状向外延伸,纵横交错,晃若迷宫,更似“清明上河图”实景,充满人与自然和谐的恬静与舒适。
木氏土司衙署,没有城墙城门“世界遗产”,神秘莫测,气派非凡。据载,明太祖朱元璋赐姓“木”土司(知府)信奉“木”字风水理念,信守吉利之兆,修筑城墙犹如将“木”变成“困”字,所以木府不建城门城墙,但宫室富丽堂皇,被誉“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明代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来丽江考证长江之源,其“溯江纪源”中关于丽江日记达9000多字,并称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他在鸡足山身患“双足俱废”重病,土司木增出手相救,派人用滑竿抬着翻越千山万水,历时150多天将其送回江阴老家,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千古佳话。
万年雪水流淌古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家家流水,户户垂柳”,赋予水乡、绿色、粗犷、小桥、流水美学意韵。蓝蓝天空,变幻莫测,时而似清水洗过透亮,白云飘飘,不时向玉龙雪山聚结,时而细细雨帘,时而阳光明媚,让石板街巷充满与生俱来浪漫和沧桑。天际边玉龙雪山铺开水墨长卷,雪水沿岩石裂隙渗透地下深处,又从象山脚下黑龙潭涌出,顺山势沿玉泉河而下分3股流进古城,发散无数条水渠,宛若人体脉络穿街绕巷,逐着落花流淌街头巷尾。纵横桥梁如听涛驿站,行走在一座座如彩虹横卧桥上感受雪山传神与大地脉动,水城桥缠绵不休,城在水上,桥在巷里,街中有桥,民居商铺前后左右有桥,垂柳依依,卿卿我我。桥,古城重要组成,大大小小354座,每平方公里高达93座。诸如,大石桥、锁翠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形态各异。泉潭密布,尤其“三眼井”涌动着生命气息。所谓“三眼井”指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纳西先民智慧典范,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前。
木氏土司衙署——木府
古城夜色,多彩光影世界,犹如小家碧玉浓妆艳抹袍笏登场,明净,妩媚,热忱。大水车吱呀吱呀转个不停,旅拍青年男女人头攒动,美食小吃巷,商品购物街,咖啡茶吧街厅,沉浸式文艺表演,热闹非凡。演唱声,演奏声,银饰叮铃铃声,银器叮叮当当敲打制作声,“鸡豆凉粉”等吆喝叫卖声,人声鼎沸。串串红灯笼遍及阡陌巷道、店前铺后、纳西人家,将古城映红,光影中迷花低树多些许媚俗,飞檐斗拱蝉变琥珀色。流水仿佛披上金鳞甲,黯黯水波叠生缕缕涟漪,水中灯影忽隐忽现,水草间锦鲤等小鱼儿泛红,如梦如幻。民间传说黑龙潭龙王时常趁夜顺着玉河巡游,当地百姓祈祷龙王保佑古城和家人,就点放河灯为龙王引路。夜幕降临,古城溪河星星点点蜿蜒漂动,一道道烛光连水光影,活灵活现。四方街霓虹闪烁,红灯笼将古城点亮,篝火腾起,裹着松香的纳西古乐、藏着对雪山敬畏的苏古笃弦音等曼妙四起,人们踩着东巴老人鼓点载歌载舞。酒吧茶馆人气聚结,借酒烧情,温柔浪漫,怡然妩媚。深巷擦肩而过俊男靓女,一眼一语,一抹浅笑,或许擦出火花,激起内心悸动,相遇相爱。身临其境,认知别样山城夜色和人文表情,《周南·关雎》闪念,渴望窈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一日三秋”,仿佛历经无数人生,冷暖炎凉,浮华魅惑,茅塞顿开,流连忘返。
清晨,美好善意晨曲奏起。云卷云舒,轻舟碧波,花柳烟阁,天雨流芳。褐瓦下红灯笼随风摇曳,纳西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阳光裹着晨雾掠过窗棂镂空、门缝、飞檐翘角将光影洒向白墙地面。蓝白蜡染布沿溪流两边商铺垂挂飘逸,街巷悬挂彩色伞为游人遮阴养眼。欢唱不息玉泉河上泛起薄纱般水气晨雾,与周边古街古建筑融合,清丽脱俗梦幻烟雨意景。大街小巷学生、卖早点及背着竹篓出行纳西姑娘匆匆忙忙,巷子深处隐隐约约传来手鼓低沉咚嗒声和纳西方言哼唱古调。商铺雕花木窗棂间逐渐飘出茶香,纳西阿婆坐在自家门口做起东巴文绣活。溪流码头和三眼井边,早起阿妈阿妹三五成群洗菜敲槌浣衣,洗衣棒槌敲得清脆作响,水珠水花四溅。
民居古建筑群,活态纳西民俗博物馆,立足纳西族特色,承袭明清建筑风格,博采汉、白、彝、藏、傈僳、普米等文化众长,兼具北方四合院韵味和江南水乡情趣。
四方街景
匠人用青金石和朱砂将茶马古道人间烟火定格成永恒。2层青檐黛瓦白墙建筑为主,高低错落石头墙梁柱手工绘就纳西东巴图文画,或素雅或鲜艳,黄铜门环,地板、楼梯、窗户均木质,楼下商铺,楼上民俗。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随山水走势分布,结构简洁粗犷,采光、挡风、避暑寒。常见“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庭院布置细腻,雕绘装饰,纳西族舞蹈场地,大的可容纳近30人载歌载舞。家家户户庭院微型花园,溪流绿色花卉护岸,一年四季芬芳四溢。除了市花大雪素,还有白玉兰、三角梅、茶花、杜鹃等四时花木。大雪素,滇兰四大名花之首,千年栽培史,1989年荣获日本东京第12届世界兰花展金奖。正如“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
邀上朋友走进古城纳西人家发呆发烧,临窗而坐品饮海吃“苦荞佳酿”等美酒咖啡美食,俯瞰街道人流清流,用心感受东巴文化,过一把“酒不醉人人自醉”之瘾。不知不觉舌尖味蕾、听觉视觉沉迷,灵感迸发,诗兴大发,甚至连平常不舞文弄墨的,也会出口成章,妙语连连。
古城潺潺流水吟唱,游客川流不息,古建筑群路网水网交织,喧嚣与清流,古朴与现代,形形色色,弯弯曲曲。置身其间,仿佛从宅门铜环上传出茶马古道马帮铃声,目光在黑瓦古屋木楼木制门雕花窗上跳跃,总觉祥和微笑善意投过来。心情恍然,如梦穿越千年,目睹木府青裳绿衫、绾着素髻纳西族女子,吹笛弹琴,吟诗作画,翩翩起舞,柔情似水,丁香般的惆怅和宋词般的婉约油然而生。
纳西东巴古籍,世界记忆遗产
东巴古籍文献,即“东巴教”经典,以活态传承展现,备受世界瞩目。2003年8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纳西族代代相传重要文化遗产,信仰和文化历史重要载体,流传千年“百科全书”,其字形、字音、字意和所记述神话传说、社会历史文化等,填补历史古籍文献空白残缺,对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语言、社会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具有重要意义。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 图片来自网络
独特文化符号,丰富文化内涵,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涵盖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服饰、婚姻制度,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方方面面。此外,还记载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如神话故事、叙事长诗、谚语歌谣等。其中东巴古典文学中3颗明珠,亦是纳西族3大史诗,即创世史诗《创世纪》、英雄史诗《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鲁饶》。学术界普遍认为最初形成于唐代,宋元明清至上个世纪都在丰富发展,至今还在传承。历史学家、“南中泰斗、滇史巨擘”方国瑜研究,宋朝仁宗年间就有纳西文字所写东巴经。
目前,全球收藏纳西东巴古籍文献3万余卷(丽江2万,海外1万)。一般仪式类和占卜类两种,东巴经书绝大部分属于前者,书呈长方形,长约30厘米,宽约9厘米,左边装订,类似汉族线装书,用麻线装订。经书厚薄不一,每页3行(个别3行或6行),若干格,竖格线具断句意义。占卜类经书,长约15厘米,宽9厘米,装订线于书上方,每页3行,若干格。
书写工具为竹笔和松明烟制作墨,书写载体为荛花皮和构树皮制作的东巴纸。采用纳西族先民自创图画象形文“斯究鲁究”和音节文字“格巴文”书写,图画象形文写本最多。东巴造纸技艺源于唐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流传“东巴纸纸寿千年”,纸质坚韧,抗虫,抗蛀,耐水浸泡,保存时间超过800年。
遗风遗存,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千年铸造史
丽江,因水得名。唐代称丽水为“磨些江”,故改“水”为“江”。最早源于金沙江别称“丽水”,《元史·地理志》:“路因江名”。“丽”,继承、延续之意。《明一统志·丽江军民府》:“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犛)牛石下,名犁水,讹‘犁’为‘丽’,流经巨津、宝山二州,江出沙金,故名丽水”。
人文底蕴厚重,民族多元,纳西、摩梭、彝族等语言共存,地上地下文物丰富,文物保护单位199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14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4项。纳西族东巴、泸沽湖母系、小凉山彝族毕摩、傈僳族良善歌舞、白族本主、普米族韩规、他留古城堡碑林、永胜岩画、民族医药、雪山、边屯等多元文化交融。“非遗”1787项,其中,国家8项,省127项。五大宗教齐全,传统民俗风情浓烈,绚丽多彩,诸如甲子会、中元节、火把节、骡马会、棒棒会、三月会、三多节、阔时节、吾昔节、尝新节、北岳庙会、朝山会、转海会等。
2000多年前纳西族先民就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族源古羌,能歌善舞,有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间原始信仰祭司叫“东巴”,被学者称之“东巴教”。唐武德以前,纳西先民民间创制一套完整生活生产原始信仰文化的精神谱系,即手写“东巴教”经典。
东巴教,书籍用象形文字记载,通过仪式表现传承。东巴教仪式达30余种,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力图诠释人与自然社会矛盾关系,其中《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等具代表性。如,祈寿仪式,求神福泽,除布置神坛,悬挂日、月、仙鹤、七星旗、摆放祭品、神石外,还要设一棵“迎华神”华塔和一棵华神梯柏树,高浪潮时将酒、米撒向人群,祈求延年益寿。
木府巡游表演
“三多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龙雪山即保护神“三多”化身。“三多”,指纳西族信奉崇拜战神、本主神灵、最高保护神。传说“三多”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常常显圣护佑纳西人安宁。唐代建祠祭祀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纳西人身着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云集玉龙雪山南麓北岳庙“三多阁”祭祀,供奉美酒肉食,烧香跪拜磕头。东巴祭师主持“三多颂”祭拜仪式,念诵《祭三多神经》《祭圣日神经》,跳东巴祭祀舞,祈祷幸福安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甲子会,又称甲胜会、龙华会。纳西族民间特别在意庆祝甲子年,举行60年轮回“甲子会”祈祷天下太平。会前搭建各种牌楼,四方街搭戏棚,表演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为主题戏剧曲目,演奏纳西古乐等,以示消灾除祸,平安吉祥。
东巴音乐,同东巴文、东巴经典、东巴文学、东巴绘画、东巴舞蹈一样,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活化石”。除占卜经书外,东巴经书须通过诵唱表现出来。占卜分羊骨卜、鸡骨卜、海贝徙、巴格卜星卜、手指卜、左拉卜等数十种。东巴音乐主要口口相传,零星保存于东巴经和东巴画。丽江古乐,俗称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融入道教、儒教、及唐宋元词、曲牌等音乐,乐曲以器乐合奏为主。白沙细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于纳西族民间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又名“伯石细里”“崩时细哩”“别时细梨”。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演奏人数不固定,合奏为主,伴有歌舞。相传有序曲、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云雀舞、赤脚舞、弓箭舞、南曲、北曲、荔枝花、哭皇天等乐章。
阔时节,傈僳族传统节日,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气氛浓厚,举行扫尘、祭祀、喂猎狗、洗衣、送神、女子梳头比赛、拜年、刺绣、纺织、跳舞等。
普米族民歌曲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为五声音阶,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五声音阶相近。但曲调注重其他音以及音与音连接、调式等,彰显想象、夸张、比喻、衬韵等特性。歌词字以3、5、7、9奇数组合,常以彩霞、彩云、蓝天、高山、大海、鲜花、蜜蜂、大雁、豹子、老虎等,比喻表达吉祥、喜悦、男女等丑美善恶,艺术感染力强。
泸沽湖,摩梭人“母亲湖”
泸沽湖,西南高原最诱人“蓝宝石”“天镜”。中国最深淡水湖之一,集女儿国(摩梭母系氏族社会)、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4A旅游景区于一地,独一无二的摩梭古村落风情与猪槽船文化,自然与人文完美相结合,情、水、山相融。
泸沽湖 图片来自网络
摩梭人称“谢纳米”,寓意“母湖”,海拔2690米,湖域50.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93米。“格姆”女山屹立于北岸,摩梭人视为女神化身,又称“狮子山”。森林茂密,湖岸蜿蜒曲折,小岛宛若仙境。先后获“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
摩梭人,属纳西族支系,习惯依山傍水建“木楞房”而居,分布于云南宁蒗、四川盐源、木里等县,语言、服饰、婚姻习俗与金沙江西岸纳西族有差异。摩梭人在泸沽湖畔无忧无虑劳动、生活、恋爱,能歌善舞,流行“甲蹉舞”(俗称打跳),“甲”,美好之意,“蹉”,意为美好而舞蹈。其中女儿国,中国现存最后的“母系社会”,原生态“活化石”。春节、端午、朝山、转山、祭祖、祭牧神、祭土地等传统节日,独具特色。其中转山节,最隆重,最热烈,最欢快,载歌载舞祭祀庆典格姆女神,质朴奔放。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地质文化超群绝伦
丽江地质传奇“无字天书”,承载亿万年地球史。地质地层剖面和岩层岩石蕴涵远古鲜为人知的地球地质故事。尘封在地层中大地构造、岩性化石、褶皱断裂、菱形网络结构、断陷盆地、雪山冰川、江河峡谷、地震地灾、泉潭、丹霞、喀斯特岩溶等地质遗迹,都是解读丽江“地质史书巨著”的远古密码和特殊文字。
丽江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菱形块体内,3个一级构造单元交界处,大小断裂纵横交错。即西部为扬子准地台次级盐源~丽江台褶带及过渡带;东部为三江褶皱系次级金沙江褶皱带;北部为松潘~甘孜褶皱系次级玉树~义郭褶皱带。
境内出露距今6.35亿年至第四系地层,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等地层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石灰岩分布于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地层,石灰角砾岩产于下第三系丽江组,海相沉积白云岩产于震旦系、泥盆系、中三叠系等地层。三叠系红色砂岩成就老君山丹霞地貌,玄武岩(火山岩)零星出露玉龙雪山等地。
玉龙雪山 图片来自网络
地处横断山构造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多样,目前已探明煤、铜、砂金、天然气及其建筑材料(大理石、石灰石、石灰角砾岩、瓷土、滑石)等30多种,数十处地热。
穿越亿万年时光隧道,距今7000~300万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犹如一场梦魇,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将海洋抬升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致使地层岩石留下沧桑般皱纹纹理、褶皱断裂等印记,如同深情吻痕。这片大地正值横断山脉断裂构造运动应力释放区,地层岩石遭遇板块漂移和造山运动多重迭加揉捏挤压,犹如“魔鬼”般炼狱,宛如粉碎性“骨折”,支离破碎。地震地灾频发,岩浆岩侵入,褶皱变高山,断裂断陷变盆地峡谷,加上冰川、夷平面、岩溶、冲蚀等自然力交叉作用,涅槃形成雪山峡谷、湖潭泉瀑、溶洞地缝、地下溢流等地貌。丽江坝子宛若被命运之手轻捧泥土,侥幸躲过劫难形成温柔凹形盆地,再加上金沙江亿万年精心雕琢,成之璀璨翡翠。而玉龙雪山,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为盆地精心缝制锦缎镶边。
玉龙雪山,地理坐标,纳西人民心中神山,主峰海拔5596米,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终年积雪山脉。国家5A旅游景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第四纪冰川地貌景观独特,观赏美学价值高,集高山雪域、水域、森林及草甸等为一体。纳西语称“欧鲁”,意为银色山岩。玉龙和金沙神话爱情故事,凄美动人,相传雪山原本不存在,天上玉龙和地下金沙相恋后感天动地,玉龙化作雪山守望金沙而得以相聚,成为纳西人心中永恒象征。出露石灰岩和玄武岩等地层,黑白两种岩石赋予其具有视觉冲击“黑白雪山”魅力。蓝月谷、绿玉池等冰川湖泊,如同镶嵌于雪山的蓝宝石,清澈而深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以及高山草甸等多元垂直生态系统,完整,原生态,野生动植物宝库和动物乐园。
丽江,一场与时光温柔对峙的文化盛宴
历史上,秦汉西南陆地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集散地,世袭木府土司管辖区。
如今,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核心,三大世界遗产品牌闻名遐迩,文化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自然与人文、艺术与适用完美融合的生态文化大观园。
丽江古城,宛若传世宝典,拥有太多太多传奇记忆。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一页荛花纸,沧桑岁月史,活态传承千年。青石板蕴涵未知象形文字,流水裹挟千年茶马铃音,熟悉又陌生,动感而鲜活。
跟着感觉信步石板“过洛”(纳西语,巷子),水流当向导,欣赏古朴庭院。来到市井如潮四方街,过一把茶马古道马帮汉子之瘾,悠扬葫芦丝乐声中放松放下,渐渐沉迷入画,抖落风尘疲惫,继续兼程。
丽江,风水宝地,远古静谧,诗意栖居,卓然不群。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