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村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云南有个隐蔽在山上的千年村落——诺邓村,村子虽然名气不大,但风水布局极佳。村里靠着一种“宝贝”富裕了几百年,在鼎盛时期,几乎家家都是富豪,住着“别墅”级豪宅。
说它风水极佳,源自村中一处天然的“太极”景观,澜沧江的支流——沘江,流经村子形成了“S”型,从高处俯瞰就是一幅偌大的自然“太极图”,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认为这里风水好。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由于村子位于1750米海拔的高山上,这里也是大理最难到达的村子之一。藏在这样深山中的“避世古村”,还曾富甲一方,实在让人好奇是怎么做到的。但要真说起来,诺邓村的致富法宝可谓是“老天爷赏饭”。
诺邓村有着令人羡慕的宝贝——盐。盐是百味之祖,从古到今,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在唐代的财政收入里,盐税一度占到了全国财政的一半。毫不夸张地说,要是一个村能产盐,那真是能富得流油。
而这个这村子就有盐井,盐资源非常丰富,家家户户都可以制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01
山水筑巢,太极环抱的千年村落
诺邓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坐落在果朗乡的群山褶皱里,距离云龙县城仅7公里。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古人曾这样描述诺邓村的外貌:“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依山构舍,高低起伏。”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1750米,最高海拔2940米。除了龙王庙后一小块难得的平地,百余座民居全凭山势而建,前家楼上的后门直通后家大院,楼院重接,台梯相连,构成了“拾级而上见人家”的独特景致。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站在诺邓村前的观景台,你能欣赏到“太极锁水”的震撼奇景。澜沧江支流沘江与诺邓河交汇于此,弯弯的河流把大山中的一块冲积平原,勾勒出太极的阴阳两面,中间的小山包和村庄点缀成了两个太极眼,维妙维肖,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这种“山环水绕如太极”的格局,不仅布局精巧,与自然地貌完美融合,还造就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居气候,更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
古人把这太极图又细化为四景,即“太极锁水”“狮象把门”“云岭天仪”“沧海桑田”,认为这里风水极好。若你能亲眼见到此景,一定会感慨这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
村周的生态如同天然屏障,200余株百年古木遮天蔽日,紫薇、扁柏、金桂与古梅在玉皇阁庭院里静静生长。山间清泉顺着石槽流入农家,滋养着玉米与大豆,也为诺邓黑猪提供了天然饲料。
02
古井盐产地,千年白族村
“诺邓”在白族的语言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最早记载“诺邓”一词的,是在成书于公元863年的《蛮书》中,村名“诺邓”自唐南诏时起,历时1300多年没有改变,是云南最古老的村子之一。
而真正让这座村子延续千年的,是村口那口深达17.2米的盐井。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云南置益州郡,下辖24县,其中的比苏县,就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一带。在白蛮语中,“比苏”意为“有盐的地方”,置县的原因就是此处产盐。
诺邓盐 图源/图虫创意
1.4亿年前,这里是滇黔古海,海水蒸发,盐分沉积,形成了地下盐矿。此后,沧海桑田,地质变迁,地下水把盐矿层逐渐溶解,便形成了诺邓村脚下源源不绝的天然卤水。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这口盐井由卤水井与淡水井组成,地下硐道相连,取卤之后淡水自动补充,一淡一卤的巧妙配合,让盐业开采延续了两千余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封井停产,成为云南延续最久的矿业遗址之一。
明代是诺邓的黄金时代,井盐产业达到高峰。1383 年,朝廷在此设立“五井盐课提举司”,从内地委派官员治理盐务,专职管理流动的财富。江苏、浙江等地的商人循着盐香而来,让这个深山村落成为滇西盐马古道的枢纽:东通大理昆明,南达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直抵西藏。那时的诺邓商号林立,仅正街两侧就有几十家店铺,盐巴从这里装船,沿沘江而下,再经南方丝绸之路远销缅甸、印度,换回丝绸、茶叶与药材。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诺邓的富裕建立在“天下盐利半入滇西” 的基础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缴盐税达 3.8 万两白银,而到了清朝,仅诺邓井年上缴中央的盐税就高达3800万两,占全国赋税的一半。
古时盐业支撑着诺邓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村民们做着与“盐”息息相关的工作,有煮盐的灶户、盐商、工匠及工人。鼎盛时期,村中常住人口有400多户,近3000人,再加上外来的商人、工人等流动人口,诺邓曾一度成为滇西商业中心之一。
熬制盐水 图源/图虫创意
如今盐井虽已沉寂,但“盐文化”早已融入村落肌理。盐局旧址的石墙仍在,卤水井的青砖依旧,村头的盐文化博物馆里,古老的制盐工具静静陈列,诉说着 “一盐兴百业” 的过往。村里“九杨十八姓”的说法,正是当年各地移民因盐而聚、融合共生的见证。
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三步一阶,五步一台,磨得发亮的石阶下藏着数不清的岁月痕迹,每一块石头都曾承接过盐商的马蹄、村民的脚步。
03
立锥之地的建筑智慧
靠盐赚到钱的诺邓人便开始盖房,他们请来最好的建筑师傅,修建了大量的豪华私宅。
全村现存九十多处明清院落、五六十处民国建筑,外加28处寺庙、祠堂与牌坊,共同构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将白族工艺与山地智慧完美融合,也是云南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诺邓村
图源/图虫创意
民居的样式堪称“山地建筑教科书”。由于地处陡峭的山坡,村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阁楼如悬挂在半空中,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丹青画中。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三坊一照壁”的雅致、“四合一天井”的规整、“四合五天井”的繁复,在陡坡上演绎出万千变化。最妙的是“五滴水四合院”,屋面瓦檐层层递接,既能顺应山势,又能疏导雨水,展现着先民的生活智慧。更巧妙的是,前家村民楼上的后门,会直接通往后家的大院,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如果斟上一壶清茶,其他院里的好友随即就能闻香而至,一起谈天说地。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村子高处的玉皇阁是建筑的巅峰之作。这座三层阁楼式建筑立在3米高的台基上,高 16.4米,面宽13.8米,飞檐斗拱间藏着精致雕花,阁顶藻井的“二十八星宿图”历经数百年仍色彩鲜艳。
从玉皇阁往下,腾蛟起凤木牌坊、黄家祠堂、文庙武庙依次排开,与南面虎头山的道教建筑呼应,构成了“建筑呼应太极,人文契合自然”的独特景观。
04
盐与火腿,千年传承的美味
说到诺邓,不得不提它的两大特产——诺邓盐和诺邓火腿。
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村民们依然遵循着古老的技艺熬制食盐。经过八个小时的熬煮,卤水就可以析出洁白的井盐。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这里的盐是独有的井盐,富含钾元素,结晶细腻,不仅是日常调味的珍品,更是腌制火腿的灵魂所在。这种“盐中带甜”的特质,让诺邓火腿与宣威火腿、鹤庆圆腿并称为 “云南三大名腿”。
井盐高浓度的盐分,让猪肉可以长期保存,在物资匮乏的深山之中,人们不得不使用这样的储存之法。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每年立冬,诺邓便进入火腿腌制的旺季。选一只肥瘦相间的诺邓黑猪后腿,修切成琵琶形,喷上苞谷酒灭菌,再用诺邓盐顺时针反复揉搓。揉搓好的火腿要经过堆码翻压、洗晒整形,再挂在通风的阁楼上自然发酵至少24个月。
时间是最好的调味师,随着水分慢慢蒸发,盐香与肉香深度融合,最终酿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独特风味。
图源/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如今在村里行走,常能看见农家院落里挂着一排排油光锃亮的火腿,风吹过,咸香便在街巷间弥漫。
走进诺邓,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停滞的世界。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千年盐井的沉淀,火腿飘香的诱惑,以及村民们朴实无华的笑容。尽管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民们的生活依旧沿着千年的轨迹前行。当越来越多的古镇被商业化淹没,诺邓依然坚守着它的宁静与质朴,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参考资料:
[1]《云南大理·诺邓村》
[2]《诺邓村:古井盐产地,千年白族村》
[3]《大理云龙诺邓古村的聚落格局》
[4]《云南大理诺邓古村:千年盐韵绘就文旅新画卷》
[5]《比金华火腿更好吃?这个古村才是中华火腿“天花板”》
[6] 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商贸古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